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城轨控制专业岗位技能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专业技能与计算机技能的对接点,在深入分析该专业所需计算机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城轨控制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整合方案,并就其中一门课程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鑫  张斌  杨来宝  余现飞 《测控技术》2020,39(3):109-113
为提高城轨列车驾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将灰色预测控制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技术相结合,应用到城轨列车驾驶系统中。在对城轨列车驾驶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对各种性能指标的要求,提出了基于灰色预测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城轨列车智能驾驶系统的设计方案。将灰色预测控制与模糊自适应控制应用到经典PID控制中,设计出了系统的智能控制器,有效满足了城轨列车在运行时对跟踪误差、准点率、停车误差、舒适度和节能性等多个性能指标的要求。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灰色预测模糊自适应PID算法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精度且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城轨车辆通信传输的准确性,降低误码率和干扰,需要进行通信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提出基于CAN总线的城轨车辆通信网络拓扑优化方法。构建城轨车辆通信传输信道模型,结合自适应匹配滤波检测器,对城轨车辆通信信道进行抗干扰滤波处理,采用CAN总线控制技术,在均衡信道中实现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交换,构建城轨车辆通信网络拓扑的CAN总线传输结构模型,实现优化设计和节点优化部署。测试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城轨车辆通信网络拓扑设计的自适应性较强,传输误码率较低,在测试次数210次时,传输精度为0.921 0,提高了城轨车辆通信的节点自动化部署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车身振动给城轨车辆复合结构产生的危害,利用阻尼力调节技术优化设计城轨车辆复合结构车身减振控制系统。在考虑城轨车辆复合组成结构和工作方式的情况下,构建城轨车辆复合结构模型。在该模型下,结合城轨车辆的运行环境,模拟城轨车身在不同场景下的振动过程。利用安装的车身运行传感器,获取城轨车辆的实时运行数据,提取城轨车身振动特征,计算车身阻尼力调节量的理论值。采用可调阻尼器作为执行元件,执行可调阻尼力调节任务,在系统减振控制器的支持下,实现城轨车辆复合结构车身减振控制功能。通过系统测试得出结论:应用基于阻尼力调节的城轨车辆复合结构车身减振控制系统后,车身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值得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产业是目前国家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各地高校近年来相继开设物联网技术相关专业,如何适应物联网产业岗位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物联网人才,是专业建设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区域产业和全国主要物联网企业的岗位结构和能力要求进行调研分析总结,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物联网专业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岗位设置、岗位能力与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6.
《软件》2018,(2):143-146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分析功能,模拟了城轨塞拉门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提出了一种城轨塞拉门控制系统虚拟样机建立方法。首先建立直流无刷电机的仿真模型,然后对电源电压、采样时间、电机参数等进行设置,采用速度单闭环控制对电机的空载转速和额定转速进行验证,采用速度、电流双闭环控制对参考输入速度曲线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将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对PI参数进行调整。最终的仿真结果表明文中的方法是高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何利娟 《福建电脑》2011,27(4):31+58-31,58
本文首先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进行了阐述,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就业岗位群进行了分析;在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岗位需求调研出发,对动漫专业的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对动漫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戴浩 《软件》2013,34(5):150-152,163
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专业岗位群分析,总结了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与素质要点,阐述了"云+端"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如何使各大课程群更好的与相应职业能力实现对接;最后从"云端"和"终端"课程结构改造两个角度详细阐明了现有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移动互联网专业方向建设中应该做出的内容调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轨交通的大力发展,列车自动驾驶(ATO)系统在城轨列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精确停车是衡量城轨列车自动驾驶性能重要指标之一。以精确停车、舒适性及能耗为指标,利用列车牵引计算知识建立列车运行多目标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优化,结合MATLAB仿真软件得出列车运行理想目标曲线;运用SIMULINK模块分别搭建基于PID控制的仿真模型、基于模糊PID控制的仿真模型以及基于预测模糊PID控制的仿真模型,得出相应的列车运行跟踪曲线,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较前两者,预测模糊PID控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列车的停车精度。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学习到什么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方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考察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性质和学生的就业情况着手,提出一种基于就业岗位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分析方案中课程安排的理由及特点、方案的特色,讨论实施过程可能涉及到的关键因素,评价此方案的可实施性和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注重基础,拓展模块,项目驱动,校企结合"的课程设置思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电子商务市场人才需求入手,分析现有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面对就业市场需求的竞争力,提出一些对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对课程教学提出了“两性一度”的要求。面向特定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为实现Python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金课目标,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战发展需求,充分分析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角度考虑,将课程内容分结构,按照循序渐进的层次设计内容,课程内容设计选择贴近实战应用、对后续专业课程核心课程支撑起关键作用内容。通过课程内容改革与设计,提高Python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学习积极性与效果,增加专业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之间的粘合度,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司法警官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从专业教师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实际认知出发,结合现状探索切合行业、专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教育部提出的1+X证书制度进行分析,并结合1+X证书试点工作,将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在一起,结合当前产业人才需求,重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认证证书的衔接,探究高职院校中云计算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实现技能人才的精准化培养,使高职院校云...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or- der to better integrate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modes of “promoting learning by competition”,“pro- moting teaching by competition”,“integr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teaching”a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actical teaching path for three dimensional animation courses, which takes skills competi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curriculum teaching as the basis, precision training as the means, stu- dents as the center and training platform as the support.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当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在注重课程内容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注重基础理论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加大专业课、选修课的比例,大力推进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SPSS是目前最好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利用SPSS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成绩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从中了解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