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测算南京等城市中心区发展过程,发现了城市中心区用地规模与用地强度指标增长的空间波动拓展现象。从形态学的角度对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波动拓展的深层次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中心区"规模-强度"交替拓展模型,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心区通过自组织形成了其空间发展机制,使中心区交替处于外部扩张期与内部填充期,并表现为用地规模、用地强度两项指标的周期性交替增长。新街口中心区1978-2013年形态发展数据的量化实证研究证明,中心区空间规模的波动拓展与社会投资存在明显的互动规律。该拓展模型的运作可以解释为"溢出-回波"空间博弈、"收益-成本"经济博弈与"市场-政策"政策博弈三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据此可为把握城市中心区的形态演化规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中大北门广场空间形态要素与人群行为活动的相关性为研究对象,从建筑、交通与景观要素三个不同的空间形态要素入手,探究广场上与之对应的人群行为活动类型的差异性,为中大北门广场的空间形态设计和提高广场人群行为的多样性提出相关建议;同时论证了该校园前广场不同空间形态要素与人群行为活动之间存在着相应关系的猜想。  相似文献   

3.
王贵杰 《山西建筑》2007,33(2):49-50
从人的基本需要入手,着重分析了人们的基本行为模式,寻求与之符合的小环境空间形态,探讨了基于行为模式的小环境空间设计原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流动的“果汁”打造动感空间 功能是决定空间形态的首要因素,设计就是创造一种空间形态去适应某一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在空间结构关系中,曲线与自由动向的流线成为分割主要功能区域的重要表现手法.以自由延展的形态构成空间的主要构架。动感的流线通过设计师的有效组织.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五山广场空间形态与人群活动的相关性为研究对象,从建筑、交通与景观要素三个不同的空间形态要素入手,探究广场上与之对应的人群活动类型的差异性,为五山广场的空间形态设计和提高广场人群行为的多样性提出相关建议,同时论证了该校园前广场不同空间形态要素与人群行为活动之间存在着相应关系的猜想。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各个时期城市发展背景,总结了各个时期的城市空间拓展形态与模式,旨在对城市空间拓展模式进行梳理,主要包括各种模式产生的背景、相关的典型代表案例,以及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从而总结出城市空间拓展模式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李宝山  韩枫  甄姣姣  冀英强 《安徽建筑》2011,18(5):21-22,56
通过对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和城市居民行为活动的调查,运用社会学、环境心理学和空间形态分析,并运用建筑学语言进行模型建构,对城市广场未来建设与发展模式构成进行研究;尝试通过调查广场空间形态为基础,加入人的心理、行为需求元素,进行广场模式的模型推敲,为城市广场的发展模式提供研究思路和模型。  相似文献   

8.
手机信令数据可以量化反映城市不同地段人群的时空分布状态,具有高取样率和高更新率的特点,对认知城市空间环境与人群行为模式的互动关系具有突出优势。针对手机信令既有处理计算的方法在数据结构和精确性方面的局限,将手机信令数据与城市空间形态数据相关联,提出基于三维活动空间的行为密度计算方法。以上海为案例,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上海公园绿地的手机用户时空分布进行计算,并结合调研实测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绿地等具体景观地段的时空行为密度计算,同时也提升了中小尺度下基于手机数据进行个体行为密度计算的精确性,对于城市大数据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采用照片对比法和数据二维化处理,对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空间的工作日和非工作日人群行为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成都市宽窄巷子中的人群行为变化在行为心理的影响下,与人群密度成倒"U"形的曲线关系.当人群密度达到1.2人/m2时,达到人们心理最佳的人际交往距离.这时,人群在空间中自由活动的选择性最高,体验感也是最佳的,且人群行为的转化率也是最高的.据此,基于空间的运行效率和人群在空间中的舒适度体验提出优化策略,从人群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两方面,对宽窄巷子的空间优化提出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化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发生着结构性转型--由个体城市向城市群体的跨越,展开城市群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基于对城市作为区域主体的假设,以分工与博弈理论为基础,首先给出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的两个认知主线:①一种专业分工的生产网络:②一种竞合博弈的关系图式.继而研究选择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城市群产业经济空间演变实证案例,采用制造业区位商作为刻画城市基础产业部门与区域分工的基本变量,借助Excel与Suffer软件,进行1997、1999、2001、2003、2005共5个年份的定量化与图形化演变信息分析,初步发现:①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态差异明显,显示出城市群发育程度差距;②城市群内部的制造业分工地位不断变化,重组明显;③制造业分工空间关联密切,核心组团空间连续格局明显等两个重要特征.以期通过研究工作有助于拓展与丰富的城市群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菜市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由于城市菜市场自身复杂多样的身份属性:商业性、公益性、经济性及政治性,其空间本身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多重利益主体的博弈与联盟。空间是公共形态和权力运作的基础。因此,研究菜市场空间背后的权力结构,探索博弈结果与建筑空间治理上的联系,相较于单纯地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更具意义与挑战。城市政体理论探讨了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本文以该理论为出发点,依照三元主体间不同的作用关系及治理模式,将上海城市菜市场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三元治理模式的权力分配及所带来的空间形态上的改变,总结其治理模式的演变规律。进一步反思在新时期城市转型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治理参与者关系权力的重构、干预控制的平衡等方式优化上海城市菜市场空间治理模式,推动菜市场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由粗放扩张走向存量发展,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重视人群需求与资源配置的匹配正成为当下城市研究的重要议题。因此,针对当代城市中行为模式日臻多元化、个性化的人群,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识别并解析不同城市人群的时空行为模式,以实现对城市人群的整体性刻画,正成为需要重点攻克的技术难题。本文试图综合利用LBS定位数据、业态POI数据和城市用地功能数据等多源大数据,以及时空行为识别技术,来精准把握城市人群的时空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时间序列、空间分布、行为模式”3个维度的数字画像构建技术,最终形成基于时空行为的人群数字画像实证解析,精准有效地识别出不同城市人群的时空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场作为开放的校内活动场所,它聚集了不同人群的各种行为模式,本文从人的行为模式研究出发,通过对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体育场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掌握人的基本行为模式,指出基于行为模式下的高校体育场空间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乡村公共空间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一蹴而就的建设模式,它是在村民漫长的生活过程中,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性表达自发建设形成的。文章通过对仙娘溪村活动人群的行为调研,引入环境行为学的概念,对特定环境下的人群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溯原始乡村公共空间自发性建设的特点,从人群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层面,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内交通空间的安全可达性、公共空间的设施丰富性、服务空间的功能丰富性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该文探讨了旧工业建筑空间形态更新的四种模式:刚性模式、内部重构模式、外部拓展模式和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18,(5)
从功能构成、尺度与形态、空间组合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以多样化、灵活化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下的城市民办小学普通教室空间构成的设计方法。择取全程植入"271"教育模式,即包括教育价值观、教育管理、课程体系和课堂模式的完整创新教育体系的山东潍坊瀚声国际学校小学部进行先导性案例研究。基于具体的教学模式特征,分析教室空间的功能构成;基于不同尺度层级的空间行为分析,推定适应的空间尺度与形态;基于利用率最优化原则,统合教室空间的组合模式,进而对设计早期作为教室空间构成的设计决策参考指标——教室生均面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湖南典型村镇为例,从其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的衍变过程出发,以新老社会、文化的变革为基础,站在社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变迁的角度上,分析其居住环境与行为方式,以此来剖析湖南地区农村民居院落空间逐渐消失的原因与得失,探索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行为模式演变对其居住空间形态的适应性以及现代院落空间的适宜性转化,以期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之间产生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闫超  李特  袁烽 《建筑师》2023,(5):4-11
文章从建筑形式的具身性本质出发,分析了多重身体维度下行为规律与建筑空间几何的关联性。文章进一步聚焦计算性几何的范畴,通过对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行为研究进行综述,对行为规律的“几何化”路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案例,总结出从行为规律逆向推导建筑空间几何的计算性设计方法,并讨论了基于“行为几何”的设计应用场景,拓展了基于建筑与身体关系的形态认知和操作边界。  相似文献   

19.
胡昕宇  李婷婷 《园林》2022,(7):90-97
城市公园承担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功能,部分城市公园使用效率低、全天活力不足等现状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切实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并满足人群游憩需求的思考。人及其活动是城市公园活力的使用主体与外在表征,手机信令数据的实时性、规模化等优势特性让定量分析城市空间人群行为特征、把握空间活力本质成为可能。选取苏州中心城区23个城市公园,基于活力视角分析城市公园人群时空特征;采用时空间分析法,以人群规模、人群密度作为测度城市公园活力高低的直接指标,由此得到4种活力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借助SPSS分析工具进行城市公园活力与影响要素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城市公园建设应重点考虑周边建筑人群等要素,进行复合式开发和关注公园节点设计,以期全方位提升公园活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从滨河村庄的空间形态肌理分析入手,通过对村庄公共空间结构与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取三种主要类型的滨水公共空间模式,结合田野调查法以及行为观察两种方法,从公共空间现状布局使用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现状依托水系资源的村庄公共空间布局提出三种模式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