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彭典华  胡励耘  梁瑜 《土工基础》2011,25(1):17-19,29
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混凝土角撑结构进行深厚软土深基坑支护,克服了传统支护形式在软土深基坑中难以控制基坑变形的不利影响.实践证明,该支护形式受力明确、结构稳定可靠,既很好地控制了基坑变形,又方便了基坑内作业施工,同时有效地保障了周边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装配式预应力鱼腹梁钢支撑是一种新型可重复使用的绿色深基坑内支撑结构体系,通过施加预应力激发坑外被动土压力来控制基坑变形。文中对鱼腹梁工作原理及其刚度进行分析,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大跨度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发现大跨度鱼腹梁支撑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且施工便捷、绿色环保,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为类似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坑开挖会引起基坑周围土体应力释放,可能引发周围建筑物基础或管线等的变形,严重的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基坑围护结构设计的安全程度与施工过程密切相关,必须系统地对基坑进行监控,及时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信息,及时发现事故预兆。通过合理、有效地开展基坑边坡及其邻近建筑物变形监测,以满足信息化施工要求,从而达到安全预报、反馈设计、指导施工的目的。为此,结合某深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简要介绍了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的项目、布置与观测方法,随后对变形监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圆环支撑体系是基坑工程中一种常用的支撑布置形式,其结构受力合理、开敞空间大,为下坑挖运土方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适用于超大面积基坑工程。以苏宁天御国际广场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多圆环组合支撑体系在超大面积基坑中的设计、计算和应用,利用有限元对多圆环组合支撑的内力、位移进行了计算分析。工程实施表明,多圆环组合支撑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基坑变形,保护了周边环境,大大地加快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天悦星辰深基坑工程紧临长江,基坑周边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以此为背景,利用基坑设计软件、三维有限元软件以及现场基坑监测,分析研究并得出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受力变形规律,以期为类似的临江深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设计与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上海世博500kV地下变电站是直径为130m的深埋圆筒形全地下结构,采用全逆作法施工。针对基坑工程特点,基坑开挖期间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测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和周边环境的变形。监测数据表明:围护结构的侧向变形明显小于相同开挖深度的其它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呈现以水平受力为主的圆形结构特点,体现了圆形基坑环向受力的特点和利于变形控制的优点。该工程各项监测数据均在允许值范围之内,验证了相关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和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为软土地区类似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昆明市某超深基坑工程为例,分析探讨了大环梁内支撑结构在深厚泥炭质土层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变形、应力变化规律。基坑支护结构位移及应力监测结果表明,环形内支撑结构能克服泥炭质土中锚杆锚固力差、易松弛变形等缺点,具有受力性能合理、方便施工且经济等优点,相对于与同类淤泥质软土基坑而言,其变形值相对偏大。本工程的成功经验可供类似基坑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8.
紧邻建筑物深基坑支护结构受力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例进行研究,该基坑北侧紧邻一高层建筑,该侧支护结构采用双排灌注桩加深层搅拌桩,现场监测资料显示支护结构有效地控制了基坑及临近建筑的变形,基坑支护设计合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有无临近建筑两种工况下桩体的受力性状。结果表明:在临近建筑情况下基坑变形、支护桩弯矩、支护桩剪力均放大了数倍,而且在弯矩分布图上也有差别。研究结果可为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老城区深基坑工程往往具有开挖深度深与场地条件复杂的特点,特别是在深厚软土地区,土体的力学性质差,基坑变形较难控制,致使设计施工难度大。在此,以杭州城西某深基坑的设计和施工为背景,介绍该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施工中的要点、难点,重点对地下室障碍物的处理进行阐述,最后对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欲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预应力鱼腹式钢支撑体系进行研究,对比理论计算与实际监测,实践表明在复杂环境中,该支撑体系通过预应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使得基坑的安全更有保障,且施工便捷、绿色环保,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为类似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坑开挖方式、深度及工程地质状况的不同,出现了很多特殊形式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在土岩二元结构地层条件下,双排吊脚桩桩锚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很少。针对这种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以青岛市凯悦深基坑为例,对其进行变形及安全稳定性分析,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基坑开挖过程,并结合现场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排吊脚桩桩锚支护体系具有较大刚度,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及桩体位移,基坑位移主要发生在土体深度范围内。研究可以为此类支护结构设计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何晖  郭智 《四川建材》2014,(5):113-114
基于西施坡隧道,按照隧道开挖与支护顺序,分析监测数据,采用FLAC3D软件对隧道开挖与支护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信息化施工监测数据吻合较好,其土体计算参数选择合理,数值模拟方法正确,为类似隧道工程的变形预测及设计提供参考据。  相似文献   

13.
土钉墙与桩锚相结合的复合支护体系由于其安全性和经济实用性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复合支护体系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变形的大小、发展规律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对该基坑的变形进行了系统的监测,并结合理论计算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支护体系设计阶段中对变形的预测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卫国芳  张海燕 《山西建筑》2010,36(16):65-66
以一个典型工程为研究背景,通过结构试验来测定嵌岩地下连续墙嵌岩段基岩的m值,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开挖时基坑支护的变形监测数据,并对基岩的m值进行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超深开挖的嵌岩地连墙支护结构,其设计和施工不能完全分开,应根据现场施工监测对设计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15.
施庆熙  张健儿  吕艳斌 《施工技术》2012,41(13):28-31,35
以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SMW工法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其施工方法和操作要点。根据基坑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特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工程实践表明,施工过程中基坑的支护体系安全稳定,未发生渗漏水与变形过大的情况,基坑监测数据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双圆环内支撑在深厚软土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杨青  程杰林 《土工基础》2007,21(5):1-3,13
结合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级联合支护方法,即对基坑上部边坡采用放坡卸载后喷锚支护,对下部则采用钻孔灌注桩加单层双圆环内支撑结构,监测结果表明,这种支护形式受力明确、结构稳定可靠、基坑变形小、施工方便且造价低。  相似文献   

17.
超大深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及施工监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江苏某超大深基坑工程的支护设计、施工和监测方案。由于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采用了信息化施工技术,对基坑开挖进行了全面的和全过程的监测,对基坑的实测数据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坑的支护设计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深基坑工程周围环境复杂的特点,建立了二维弹塑性模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积累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包括围护结构的位移、墙后地表的变形、立柱沉降、支撑轴力等。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比较,研究深基坑的变形与受力规律。详细介绍了围护结构的内力计算,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深基坑开挖过程会导致支护结构、支撑结构以及周围环境等逐渐产生结构失稳和变形。因此必须对深基坑开挖和运行过程进行现场监测,实时动态获得监测数据,并及时分析现场施工监测数据,全面掌握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变化,一旦发现异样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安全。本文详细介绍了深基坑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以Leica TPS1200+测量机器人为基础,以VB6.0和SQL2005数据库为开发平台,采用GeoCOM接口和无线传输模式来实现机器人和计算机间的通讯控制,以小波分析进行监测数据的降噪处理,形成了一套操作界面简单、功能完善,具有实时、智能、动态监测深基坑的实用软件系统。深基坑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在青岛地铁深基坑工程取得良好有效的监测成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基坑北侧和东侧深厚杂填土部位,根据场地布置条件要求,对基坑北侧采用桩锚支护方案,对基坑东侧放坡后采用预应力锚索联合槽钢格构梁进行支护。通过基坑实际监测数据表明,所采用的两种深厚杂填土场地深基坑支护方案,均能有效控制支护结构的变形,确保基坑和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可为类似场地的基坑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