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5G技术越来越成熟并被应用到各行业领域中。其中,在医疗领域内,为进一步推动智慧医疗的发展与完善,5G技术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结合智慧医疗现状以及5G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内的重要意义,着重分析智慧医疗领域内5G技术运用的具体环节,包括远程诊疗、智慧导诊、移动医护、智慧医院管理、AI辅助治疗、5G+远程手术示教、5G+医疗影像、5G+急救、5G+远程手术、5G+机器人查房、5G+移动医疗车等,希望能够借此推动5G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内的深入融合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无线医护需求产生的背景,指出无线病房是实现移动医疗的基础,并介绍了基于此背景下的锐捷网络关于移动医护方面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为移动医护提供了零漫游无线网络覆盖,解决了在一个病区内信号中断问题,有效地降低了信号干扰,实现了零漫游。  相似文献   

3.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护系统总体方案,搭建了硬件平台并设计实现了各软件模块。测试结果表明,该智能医护系统完全满足设计要求,功能包括对各个医疗节点的信息采集、指令控制以及将关键数据用3G通信网络发送至指定手机,可以用于创建中小型社区诊所内的自助型医疗监护网络。  相似文献   

4.
<正>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大力推动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全社会数智化转型。"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病房网络死角"制约着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临床应用等移动医护需求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所在,5G应用将融入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更多高科技,借助5G医疗可有效解决智慧导诊、移动医护、患者体征实时采集、院内人员安全管理、医疗设备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基础应用问题,推动智慧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4G技术以其诸多优势在数据通信领域获得了良好应用。文章基于4G技术在数据通信的应用进行相关研究,首先概述了4G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关键技术,然后重点讨论了4G技术在数据通信领域的应用,包括在智慧家庭移动医护、电视直接、智能手机等中的应用,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3G,4G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移动APP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近年来,各种移动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移动APP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因此得到广泛的发展。医院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医院的建设是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医院的建设完善除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外,还要注重医院各项基础设施和文明的建设。传统的医院支付方式过于单一,且支付效率低下。因此,本人在移动APP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APP技术的医院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7.
赵静 《通讯世界》2017,(20):4-5
结合医疗行业物联网系统的建设现状,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医护与综合过程管理系统.本系统采用物联网与云计算融合的方式将现有医疗物联网系统进行信息整合,设计了一套标准的医疗物联网公共平台.并采用面向服务的云计算平台,为其他医疗行业应用系统提供必要的业务信息支撑.物联网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医护与综合过程管理系统是医疗系统发展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能使用安全、便捷地移动医疗信息系统,达到普遍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研发了移动式的医疗信息系统,采用了Web Service技术,引入了平板电脑、PDA等硬件。开发相应的设备软件系统,并在医院进行了试用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得到在移动医疗信息系统中建立基于Web Service的数据服务接口,能满足临床诊疗、科研和管理对于医疗信息的安全访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4G移动基站维护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数量大、投入高、维护工作难、代维人员组织困难等,而在4G移动基站维护中应用物联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基站运行的监控力度不断提升,实现便捷性的操作与管理.在本文中,首先对基于物联网的4G移动基站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同时对物联网在4G移动基站维护中应用其具体的方案构思与详解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够给4G移动基站维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医护仪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以AT89C52单片机为主机控制核心的智能医护仪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能够实现1点与多点的通信、双向音频通信以及根据护理级别进行优先级呼叫处理等,主要用于医院病区值班室对各病房病人的看护,使医院能够给住院病人提供及时、周到的护理和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监控.该智能医护仪主要是利用了AT89C52单片机的控制作用,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并且设计了多种显示方式,以利于医护人员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了解病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医院所呈现出的现代化程度将会很好的促进医护效率,移动医疗的应用是卫生系统实现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文章探讨了医院在发展和创新移动医疗应用技术和业务环境的过程,将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作为突破口,对将移动应用结合起来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陈述,最后将实践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了移动医疗未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刘卫红 《通讯世界》2017,(17):281-282
本文以某一二级综合性医院为例,从综合布线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医护对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等方面,简述了医疗建筑智能信息设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5G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给智慧医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本文创新提出了5G智慧医疗的整体架构方案,并在南方某医院落地实现基于5G边缘云的5G+4K医教协同直播、远程影像及病理会诊等应用探索,对于推动医疗资源共享,赋能智慧医疗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燕辉 《通信技术》2012,45(3):49-51
移动学习是继网络学习后又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随着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其便携式和网络在线的特点为移动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开始探索移动学习的潜力。基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包括3G/4G移动通信技术、三网融合新技术等。这里首先详细论述了基于3G/4G技术对移动学习的影响,包括3G/4G技术优势,教育关系和移动学习系统架构,最后还简要分析了三网融合平台构建对移动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新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推动尖端医学进展,美国早已达到了健康医护技术的标准。目前,美国用在有关健康研究和发展的经费比其它任何国家都多。仅在1989年,健康医护研究经费超过180亿美元。尽管这个费用巨大.但它还在继续增长,在1983年至1992年10年之间.国家在健康研究上经费支出增加了50%。健康医护技术研究的目的是提高病人医护水平。然而.尽管美国己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健康医护技术研究的目际仍然令人难以捉摸。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了zigBee技术的低功耗、低复杂度、低成本等特点,通过zigBee技术提供无线数据传输功能,旨在将病患的某些生理参数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快速实时地发送给医护工作人员,并及时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有问题的病患进行治疗处理。基于zigbee技术的医疗监测的无线系统实现了快速对病患的温度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解决了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过于繁忙之际无法对病患进行逐个检查,或者患者因故不在病房而影响检查等问题,保障了在医院就医的病患能够在自由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理参数的测定。另外,该系统易于安装,也为无线网络技术在医疗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伴随国家发放4G牌照以及软交换技术的逐渐成熟,运营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基于IP的移动软交换方案,也是运营商改进和扩容2G核心网的选择.本文着重介绍2G网络的核心——移动软交换技术,并介绍了基于IP方式下如何组网.  相似文献   

18.
刁兴玲 《通信世界》2017,(22):19-20
目前5G已成业界热点话题,5G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无限可能.5G将改变游戏规则,与目前的技术相比,网络能力会大幅提升.基于5G网络,工业制造将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与服务,运营商将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5G将引爆如车联网、移动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  相似文献   

19.
4G无线通信技术是我国通信系统中最新的通信技术系统,4G通信网络在运行过程中主要是结合WLAN技术对数据及信号传输的速度提高,能够大大提升通信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接入网技术在4个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还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兼容性能.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移动传输网络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也对移动网络建设及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给出了新的标准.由于目前我国的4G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接入网技术应用并不是十分成熟,所以造成我国4G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无线WiFi技术以及3G无线技术的结合,在医疗行业信息系统中为获授权的医护人员提供智能终端延伸服务,实现医生临床实时获取患者信息、移动处方及护士移动护理实时更新技术。有效避免医疗事故,使医院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