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红外高发射率材料的应用,用固相法制备了Zn1-xAlxO(x=0.01,0.02,0.05,0.07)粉末,并研究预煅烧和二次煅烧后样品的红外发射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当Al掺杂浓度达到2%(原子比)时,出现了尖晶石相ZnAl2O4.预煅烧和二次煅烧后的样品结晶质量差,有尖晶石相ZnAl2O4形成.红外发射率分析表明,1200℃时,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样品在3~5μm,8~ 14μm,1~ 22 μm三个波段内的发射率都降低了.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在8~14μm波段内,Zn0.99Al0.01O发射率先升高后降低,在0.984 ~ 0.987之间.Zn0.99Al0.01O经过预煅烧和二次煅烧后,在这三个波段内的发射率都升高了.二次煅烧温度为1200℃时,得到的8~ 14μm内的发射率最高,为0.989.二次煅烧温度为1300℃的样品在三个波段内的整体发射率大于0.95.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薄膜厚度和极化工艺对二次谐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马克条纹和实时极化方法对掺杂型聚合物( DR1/PMMA )薄膜及其极化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验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如果聚合物薄膜预烘时间不足,则极化时二次谐波强度很弱,极化驰豫也很快;预烘时间过长对二次谐波强度变化没有明显影响。也证实薄膜厚度在相干长度下,二次谐波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二元二次插值样条函数,揭示了二元二次样条与一元二次样条的紧密联系,可将二元二次样条函数的构造简化为在剖分线上一元二次样条函数的构造。并具体构造了二类双周期样条函数和一类单周期样条函数。当f(x,y)∈C~4时,它们的逼近阶都是3,与一元样条同。 本文方法适用非均匀剖分。  相似文献   

4.
张旦闻  赵冬梅  董企铭  刘平  刘宏昭 《功能材料》2004,35(Z1):2160-2163
利用透射电镜和显微硬度法对Cu-Ni-Si组合时效工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预时效工艺对Cu-Ni-Si合金的二次时效强化效应产生显著的影响,450℃×8h预时效工艺二次时效强化效应最为明显,强化效应产生的温度范围在300~350℃,显微硬度升高20~60HV;500℃×8h、450℃×4h预时效工艺也有一定的二次时效强化效应,在350℃二次时效,显微硬度升高10HV左右;550℃×8h预时效处理后,在任何温度下二次时效均未发现明显的时效强化效应.经分析认为Cu-Ni-Si合金二次时效强化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合金经强烈的塑性变形后形成了高密度位错,当加热到较低温度时,基体残留的溶质原子与位错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在位错处形成科垂尔气团,从而阻止位错运动,产生强化效应.组合时效可在较短的时效时间内获得更高的导电率,经预时效后冷变形的合金,溶质原子可借助密集且分布均匀的位错网络由铜基体快速传输至析出物处或析出物的形核部位完成析出过程,使铜基体得到快速的净化,从而获得较高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5.
预应变对TiNi薄膜相变温度及热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阻法研究了预应变对 Ti_(51)Ni_(49)(原子分数)薄膜相变温度及相变热滞后的影响.结果表 明;TINi薄膜马氏体态预变形后,第一次逆相变开始温度A~d_B对随预应变量的增大而升高,而第一次马氏 体相变温度M_S和第二次逆相变开始温度A_S的变化与预应变量(з_d)相关:当з_d<5%时,M_S和A_S 几乎保持预变形前的温度值,而当з_d>5%时,M_S和A_S随з_d的增大而升高;预应变后TiNi薄膜 的相变热滞(A~d_B-M_S)也随з_d的增加而增大,但当з_d>5%时,其值开始减小 预变形引起Ti_51Ni_49 薄膜的相变温度和热滞的变化与弹性应变能的变化及位错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两类解线性方程组Ax=b的预条件方法,得到当经典AOR(SOR或Jacobi)迭代法收敛时,此类预条件AOR(SOR或Jacobi)迭代法也收敛且收敛速度较相应的经典方法快,而当经典AOR(SOR或Jacobi)迭代法发散时,此类预条件AOR(SOR或Jacobi)迭代法也发散。从而改进和完善了几个已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以壳聚糖和聚氨酯预聚体为原料制备了壳聚糖/聚氨酯树脂(CTS/PU),考察了其对铜离子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TS/PU树脂表面较粗糙;随预聚体用量增大,树脂吸附量先增加后降低。CTS/PU比例为1∶1时,树脂对Cu2+吸附量可达到优;pH值为6时,树脂对Cu2+吸附量最大。动力学研究表明,树脂对Cu2+吸附过程符合准二次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于GaAs表面形貌在特定As BEP(1.33μPa)、不同温度(570,560,550,540和530℃)下相变过程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GaAs预粗糙化过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迟滞,在温度降至530℃附近时,延迟现象尤其明显,并且当温度远低于530℃时(As BEP 1.33μPa)GaAs表面将不会发生预粗糙转变。采用二维艾辛模型建立方程结合实验数据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理论计算出GaAs预粗糙化相变的临界转变温度为529℃,与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吻合。采用理论上获得的临界转变温度,利用临界减慢理论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合理的理论解释,认为在特定条件下GaAs表面系统存在预粗糙化临界转变温度,当衬底温度接近这一温度时,临界减慢现象将会发生;当温度低于临界转变温度时,无论延长多少时间表面形貌相变过程将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液预聚体法以芳香族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硬段,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为软段合成了生物相容性优异的聚碳酸酯聚氨酯,分别考虑了R值、扩链剂用量、预聚温度的单因素影响。结果表明:当n(NCO)/n(OH)值为2.0,10%的扩链剂1,4-丁二醇、采用70~80℃的预聚温度时合成的聚碳酸酯聚氨酯性能最优。力学性能测试验证其机械性能良好,拉伸强度可到21.4MPa;其水解降解80d后质量损失达16%,说明所制备的聚氨酯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良好,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医用材料。  相似文献   

10.
用过硫酸铵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聚合氯化铝(PAC)-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杂化絮凝剂。电导率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PAC-PDMDAAC之间以共价键性质键合。扫描电镜照片显示杂化絮凝剂结构疏松,更易发挥吸附架桥作用。实验得到合成杂化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单体用量为m(单体)/m(PAC)=30/100,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7%,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为3h。絮凝实验结果表明,杂化型高分子絮凝剂在投药量为8 mg/L时,絮凝效果明显优于复配型或PAC单独使用时的絮凝效果,浊度去除率达99.06%。  相似文献   

11.
王中钢  鲁寨军  夏茜 《材料工程》2013,(5):78-82,88
利用动态几何信息再更新策略,重置预压后胞元的单元信息及边界条件,实现了铝蜂窝预压缩数值模拟。对比准静态实验,分析了预压缩前后蜂窝力学特性的变化。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预压缩对峰值力特性在冲击速率与预压深度两方面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准静态加载时,蜂窝直接进入稳定压缩段,初始峰值力不复存在;动态低速加载时,若预压量低于某定值,蜂窝先进入稳定压缩段,继而出现二次峰值,达到甚至超过该值后,预压后峰值特性趋于稳定,峰值均出现在加载初始时刻,理想的周期性褶皱对应周期性峰值力的现象并不存在;对出现二次峰值的预压蜂窝,二次峰值随冲击速率的提高增加不明显,在速率达到20m/s后,反而在加载初始时刻出现新的初始峰值力,该力值甚至大于二次峰值;总体而言,二次峰值与预压后初始峰值均小于未预压处理的蜂窝初始峰值,峰值特性得到明显改观。系列结果对蜂窝吸能材料选择与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二次时效Cu-Ni-Si合金的析出与再结晶的交互作用。在预时效过程中,析出发生在再结晶之前,使得合金在二次时效过程中获得有效强化,经450℃×8h预时效处理后的合金二次时效强化效果最为明显。合金在二次时效过程中,可观察到原位再结晶和不连续再结晶同时发生的现象,原位再结晶使得合金微观组织中析出相更加细小,合金保持较高的硬度;而不连续再结晶使合金硬度迅速下降,析出相也快速粗化。  相似文献   

13.
杜媛  李小瑞  赖小娟  王小荣 《功能材料》2013,(18):2680-2683
采用预聚体合成法,以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2,4-二氨基苯磺酸钠(SDBS)为亲水扩链剂,制备了一种水性聚氨酯预聚体,再将高分子乳液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与去离子水均匀混合对其乳化,制得固含量高达50%磺酸型水性聚氨酯鞋用胶粘剂。利用红外光谱对SDBS和聚氨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了SDBS作为亲水扩链剂引入聚氨酯链上。研究了SDBS用量对胶粘剂的剥离强度、耐热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当SDBS用量从0增加到2.5%时,皮革初期剥离力由20.98N上升至89.23N,其耐热性和稳定性也有所增强。透射电镜图片显示,与EVA共乳化后的磺酸型水性聚氨酯(SWPU)乳液分散均匀,呈圆球状。  相似文献   

14.
采用预聚体合成法,以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2,4-二氨基苯磺酸钠(SDBS)为亲水扩链剂,制备了一种水性聚氨酯预聚体,再将高分子乳液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与去离子水均匀混合对其乳化,制得固含量高达50%磺酸型水性聚氨酯鞋用胶粘剂。利用红外光谱对SDBS和聚氨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了SDBS作为亲水扩链剂引入聚氨酯链上。研究了SDBS用量对胶粘剂的剥离强度,耐热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当SDBS用量从0%增加到2.5%时,皮革初期剥离力由20.98N上升至89.23N,其耐热性和稳定性也有所增强。透射电镜图片显示,与EVA共乳化后的磺酸型水性聚氨酯(SWPU)乳液分散均匀,呈圆球状。  相似文献   

15.
Cu2ZnSnS4薄膜具有组成元素来源丰富、吸收系数高等优点,是理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材料。采用磁控溅射法沉积周期性金属叠层前驱体,再进行两步硫化处理制备出Cu2ZnSnS4薄膜,分析第一步硫化(即预硫化)对Cu2ZnSnS4薄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硫化处理可促进前驱体的硫化反应。经过预硫化处理的Cu2ZnSnS4薄膜的结晶度优于未进行预硫化处理的Cu2ZnSnS4薄膜。当预硫化温度为350℃时,增加预硫化时间有利于硫化反应的进行,并抑制Sn元素损失,但过长的预硫化时间导致Cu2ZnSnS4薄膜中易出现二次相,影响薄膜的特性。预硫化温度350℃、预硫化时间10 min的Cu2ZnSnS4薄膜结晶度最优,薄膜组分具有贫Cu、富Zn特性,且薄膜表面无孔隙。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pH值对Al_2O_3/SiO_2二元悬浮体系流变性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分散途径对PAA分散的Al_2O_3-SiO_2二元体系流变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无分散剂时,Al_2O_3-SiO_2二元混合体系流变特性随pH值的变化可为3段:在pH值2.0以及pH值9.0两个区域,悬浮液处于稳定分散状态;而当pH值介于2.0~9.0时,浆液产生严重的絮凝现象,且絮凝程度高于Al_2O_3和SiO_2各自的单元体系。在pH值介于2.0~9.0时,通过添加PAA可使Al_2O_3-SiO_2二元悬浮液达到稳定分散状态;pH值为6.0时,采用普通添加方式PAA的最低添加量为0.8%(质量分数);改变分散途径后,分散所需的PAA最低添加量可降低50%,仅为0.4%(质量分数)。该结果表明,在Al_2O_3-SiO_2二元体系中,分散剂PAA在颗粒表面存在不均匀吸附现象,并且通过分散途径的设计,可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另外,分散途径的设计可以提高PAA稳定分散的Al_2O_3-SiO_2二元悬浮液的抗离子强度特性,同时又可降低固含量对浆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实验观察分析提出了金刚石二次形核机制 ,此机制认为二次形核很容易在( 10 0 )晶面上和晶界上形成。通过比较 ( 10 0 )面的二次形核和形成新生长台阶的系统自由能差 ,可知当气氛中的碳氢基团浓度较大时 ,粘附在基底的碳氢基团发生堆集 ,如果堆集碳氢基团高度尺寸较大时将形成二次晶核。也对晶界二次形核的系统自由能差进行了推导 ,结果表明晶界二次形核是自发的 ,将导致体系自由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8.
以某选煤厂的细粒煤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AM)药剂量对煤泥絮凝体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泥絮凝体含水率随PAM药剂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加;PAM药剂量为175g/t时,煤泥絮凝体的含水率最低,为35.65%,PAM药剂量在150g/t—200g/t时,适合脱水。  相似文献   

19.
利用聚合氯化铝铁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镀废水是污染严重的废水之一,采用絮凝的方法处理电镀废水,操作简单,经济适用.合成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处理电镀废水,可降低处理成本,提高絮凝效果.探讨了pH值以及投药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与聚铁、聚铝的絮凝效果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铁兼有聚合铝和聚合铁的优点,形成的絮凝体大而重,并且沉降速度快,适用的pH值范围也更广,絮凝效果较聚铁、聚铝更为优异,而且用药量少,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相似文献   

20.
制备了一种新型聚硅酸铝镁-壳聚糖(PSAM-CTS)复合絮凝剂,并将其用于处理松花江江水。考察了投加量、水样pH值、水温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投加量为1mL,待处理水样为500mL时,PSAM-CTS絮凝剂呈现很好的絮凝脱色效果,适用于处理低温(0~5℃)、偏碱性(pH=7~9)的松花江水。用扫描电镜观察PSAM-CTS絮凝剂的微观形貌,X-射线衍射分析了聚硅酸、壳聚糖、金属离子水解产物三者之间的作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