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茶叶籽油组成分析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茶叶籽油是我国卫生部认定的新资源食品。茶叶籽油含有二十种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油酸含量最高,同时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茶多酚、生育酚等。另外,研究表明茶叶籽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耐储藏,其氧化稳定性可与橄榄油相近,高于其他食用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茶叶籽油组成分析以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并对茶叶籽油抗氧化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旨在为深入研究茶叶籽油及其营养保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饮食科学》2011,(1):41-41
茶叶如保管不善,吸水受潮,轻者失香,重者霉变。此时,如把受潮茶叶放在阳光下曝晒,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破坏茶叶中的成分,影响茶叶的外形和色、香、味。正确的方法是,把受潮的茶叶  相似文献   

3.
饼干琐忆     
我们常说衍生产品,英国人的下午茶习惯连带英国松饼和英国饼干如中国茶叶一样举世闻名,甚至令英国茶具也世界第一。说到英国瓷器,一般总认为中国瓷器世界第一,这里多少有点关门称大佬。或许当西方人以CHINA命名中国时,那时的中国瓷器堪称巧夺天工,放在今天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仍可以拍得天价,但英国的瓷器,  相似文献   

4.
茶叶作为饮品已为人熟知,说到吃,恐怕知道的较少。其实,茶叶完全可以吃,以茶烹制的茶撰,茶香清雅,风味独特,祛病健身,香遍南北,茶叶饭、茶面条、茶味糕点、茶叶饼干、茶叶粽等,更为人们所喜欢。 我国民间不少地方把茶列于大米之前,称茶叶为“茶米”,甚至连饮茶也叫“吃茶”,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最早的茶叶是作为食用的,春秋时,有“伐而掇之”、“其甘如荠”(《诗经》)的吃茶习惯,即砍倒茶树摘鲜叶煮熟吃。魏晋时,吃茶更有茶叶和大米混煮吃的“茗粥”和茶叶与中药材、糯米熬成糊状的“茶苏”,而唐宋则盛行吃“茶饼”,…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明星们的姐妹趴、辣妈趴等各种时尚派对,想必妈妈们都羡慕不已吧。其实你完全不必去羡慕别人,因为你也可以拥有各种趴,点燃你平凡的生活。可是怎样办趴趴呢?首先你需要从get这个技能开始。派对有很多种类型,有的是以主题来命名的,如生日趴、音乐趴;有的以参加的主体命名,如姐妹趴和辣妈趴;也有以地点命名的,如沙滩趴等等。  相似文献   

6.
茶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如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且茶多酚效果最佳。虽然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被世界公认,但这并不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唯一机制,其机制应与抑制炎症因子、调节相关炎症信号通路、抗氧化等综合作用有关。本文综述了茶叶及茶叶成分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其中重点阐述了主要儿茶素组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的抗炎机制,为茶叶抗炎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健康饮茶和茶叶抗炎功能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日本豆酱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 日本豆酱技术是奈良时代由中国传入的。它是一种具有良好保存性能的发酵食品。现年产量约57万t。日本每人每天约消费25g豆酱。日本豆酱是制备日本豆酱汤的基本配料,还常常加入一些蔬菜及其它配料,在日本许多家庭中,早餐常为米饭和日本豆酱汤。日本豆酱亦可作为制作鱼类和蔬菜的调味品。 日本豆酱的命名方法很多。如根据原料命名,以大豆为原料的,大豆与米、麦等谷物组成的;按成品的色泽命名,如白色豆酱、淡色豆酱、红色豆酱等;以口味命名,如甜豆酱、甜口豆酱、辣口豆酱等;以产地分,有信州、仙台、佐渡、江户豆酱等…  相似文献   

8.
茶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很好的保健作用,如用以入肴,其功能要比沏泡品饮发挥得更充分。近几年来,茶叶入肴颇受重视,品种层出不穷。如用名茶碧螺春与形如玉簪、通体无鳞的银鱼同炒,可制成绿白相间、肥美鲜嫩的“碧螺春炒银鱼”;用其炒鸡蛋,则能烹成色彩鲜丽、肥而不腻的“碧螺春木须蛋”。名  相似文献   

9.
茶叶几乎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菜肴中,如茶水、茶汤、茶酱、茶酒、茶叶碎、茶油。有时你能看得见,但有时你只能吃得到、闻得到。且茶叶的质地非常顽固,无论你将其怎样折腾,它的香色气始终都驱之不散。在茶与菜的对话中,茶叶凭借六种武器赢得了喝彩。  相似文献   

10.
王欣欣 《印染》2023,(9):101-102
<正>中国传统茶染工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纺织染色技艺,它汲取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纺织工艺的精髓,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茶染工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茶叶中的天然色素和茶叶的酶类活性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即选择含有丰富色素的茶叶(如龙井茶、碧螺春等)作为染料,将其研磨成细末,并与水混合成糊状物,再将糊状物加热沸腾,释放出茶叶的色素,  相似文献   

11.
谈谈茶叶菜     
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的矿物质对人们日常吃的酸性食物,如肉、蛋、水产等有中和作用,能预防过酸引起的缺钙症和酸中毒症等病。 茶叶,被逐步应用到烹饪上。如名菜“香炸云雾”是利用南京的云雾山茶,“龙井虾仁”则采用了有名的龙井茶。茶叶做菜,有增香和增强食欲的功能。但茶叶最好不要和豆制品共烹,也不要采用长时间的煮、  相似文献   

12.
茶汤滋味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苦、涩、鲜、甜以及回甘等滋味特征。茶汤滋味是茶叶中多种风味物质如儿茶素、黄酮醇苷、氨基酸、嘌呤生物碱等综合作用的效应。随着分子感官科学的发展,茶叶中越来越多的呈味物质及其对应的滋味属性被解析清楚。基于此,文章以茶叶典型的滋味属性为导向,主要综述了茶叶滋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加工工艺对茶叶滋味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部分呈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效应,旨在为茶叶滋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茶汁的制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又称茗,为我国著名特产之一。就制作过程中是否经发酵可把茶叶分为未经发酵的(如绿茶)、半发酵的(如乌龙茶)和发酵的茶(如红茶)三个大类。目前茶叶除传统方  相似文献   

14.
正茶叶由于其特殊功效,如利尿排毒、除脂解腻、促进消化等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叶中农药残留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严重时会造成消费者患病、发育不正常,甚至直接导致中毒死亡。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种类众多,且不同种类的农药理化性质不同,检测方法也有所差异。本篇文章首先分析了茶叶中常见的农残种类及限用情况,然后对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未  相似文献   

15.
茶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茶叶既是食品,又是一味传统医药用的中药,药食同源。茶叶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现代茶叶有多元化的茶叶消费方式,如现泡热茶、冰茶、泡沫茶、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茶叶含片、茶叶菜肴、茶叶面、茶叶糖、茶叶饼干、茶叶糕点等。通过不同茶叶消费方式,进入人体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好茶叶不仅能使你享受其香醇美味 ,还能得到独特的保健效果 ,而伪劣茶叶则会危害人的健康。感官鉴定可分四项 :一是条索 ,如松紧、曲直、粗细、扁圆、整碎、轻重等 ,要与该品种正常情况相符。二是色泽 ,枯燥还是光润 ,应与该品种要求相符 ,如红茶是红褐色 ,绿茶是崭新绿色 ,花茶为褐绿色。三是净度 ,不能含有非茶类杂物。四是嫩度 ,同一品种茶叶以芽尖白毫多者为佳 ;条索粗壮者 ,以嫩润半透明为优。茶的内质包括香气、滋味、汤色、叶底。一是香气 :鼻嗅新鲜、浓厚纯正为好 ,淡薄不纯为次 ,闷焦粗涩者更次 ,有异味者为劣。各种花茶均应有自己…  相似文献   

17.
茶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人民饮茶的历史有3000年以上.现在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茶叶最多的国家.饮茶能够提神益气,止渴生津,调理肠胃,且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中国的茶叶分类有许多种说法,一般最流行的是从“发酵程度”来区分,可分为四类:1.不发酵茶.如龙井、碧螺春;2.半发酵茶.如乌龙茶、水仙、铁观音;3.全发酵茶.如红茶;4.后发酵茶.如普洱等.所谓发酵程度,是指茶叶叶绿素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鉴定的茶叶挥发性成分有700种左右,茶叶香气是由挥发性成分以一定的比例和含量组成的混合物,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茶叶风味。香气是茶叶的灵魂,关乎茶叶品质的优劣,影响消费者喜好度和选择性。茶叶挥发性成分的有效提取是研究茶叶风味及香气性能的关键,采用合适的茶叶香气提取方法,完整地萃取、富集真实茶香,有助于茶叶香气成分鉴定和分析。本研究综述了主要的茶叶香气提取方法,对其特点、应用性能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并提出了真实茶叶香气萃取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色泽是茶叶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综合品质的优劣。茶叶色泽是干茶色泽、汤色、叶底颜色总称,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多酚类氧化物等多种色素的综合反映结果。影响茶叶色泽的因素有很多,如茶树品种、栽培条件、加工工艺、储藏方式等,本文综述了茶树品种、栽培条件和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茶叶色泽的影响,对于提高茶叶色泽品质和促进茶叶消费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茶叶粗多糖的提取及纯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利用Sevag法脱游离蛋白、乙醇沉淀、二次透析等手段得到了初步纯化的茶叶粗多糖,该粗多糖经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纯化,0.1mol/LNaCl洗脱,获得一较大组分,命名为TGP,通过凝胶渗透法测定其平均分子量为6×104道尔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