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某1000 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为研究对象,介绍一次风机RB的过程,并对燃料量的变化过程、热一次风母管压力的变化过程、各台磨煤机入口风压的变化过程、炉膛负压的变化过程、中间点过热度的变化过程、给水流量的变化过程以曲线的形式进行说明和分析.水煤比等主要参数的控制可以为同类型机组在处理类似事故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大型机...  相似文献   

2.
王海涛 《热力发电》2013,42(2):58-61,29
在对磨煤机控制系统耦合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原磨煤机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在磨煤机控制系统中增加了解耦环节,并将给煤机转速指令作为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和出口温度控制系统的前馈信号.优化后的磨煤机控制系统在机组负荷和给煤量基本稳定时,磨煤机出口温度偏差被控制在±1℃内,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随给煤量变化而变化,其偏差控制在士2 t/h内;在机组负荷由200 MW升至230 MW时,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随给煤量变化而变化,其动态偏差控制在士3 t/h内,磨煤机出口温度偏差控制在士1.5℃内.上述结果表明,该磨煤机控制系统调节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3.
利港电厂3号炉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风量测量装置改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群峰  沈炯 《热力发电》2001,30(1):45-47
对利港电厂3号350MW机组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阿纽巴风量测量装置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用自行设计的机翼形风量测量装置对其进行了改造。实践证明,改造后的测量装置工作稳定、测量值准确。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速磨煤机输运介质特点及入口管路、空间等限制,冷态纯空气条件下的测试方法无法保证磨煤机入口风量标定测试及时性的问题,热态运行工况下,选取流场稳定的磨煤机出口管道,采用等截面网格法测试各粉管动压和煤粉分配特性,并用循环迭代法获取风粉混合物流速,最终以实测的磨煤机出口风粉混合物流量与煤量、设计密封风量的差值对磨煤机入口风量进行标定。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测原始数据基础上,采用上述方法获取的磨煤机入口流量更接近真实值,准确性较采用冷态纯空气条件下的计算结果提升约15百分点。该方法测试简单,实操性强,可有效提升中速磨煤机入口风量标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对相似工业环境中含粉气流流量的测试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测量失准,导致多台磨煤机煤量自动控制无法正常投入的现状,指出风道直管段太短、风道内气流分布不稳定和测量装置积灰堵塞是制约锅炉安全燃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增加在线自动吹扫功能、优化热控逻辑的措施,确保机组协调控制的稳定性和AGC的调节品质.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电厂1000 MW机组出现磨煤机一次风量测量不准的问题,结合风量测量原理,得出速度分布不均是风量测流不准的原因。然后对磨煤机入口前一次风道,运用Fluent进行数值模拟,并建立标准k-ε湍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测量点的数据是可代表整个测量截面的,并不会出现数据不准确的问题。风量测量厂家现场供货的正、负压侧测量管未能一一对应,仅有3个负压侧,与测量截面速度平均值误差较大,导致风量测量不准确;重新供货后,现场风量测量准确。  相似文献   

7.
冯国强 《广东电力》2011,24(5):81-84
针对现有大型发电机组锅炉回热系统排烟温度受环境温度和燃烧煤种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将锅炉热一次风母管作为新的热量转换空间,通过热量转换提高锅炉给水温度和降低排烟温度,进而减少燃料投入量,实现节能减排.以配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和配低速球磨机中间储仓式的燃烟煤300 MW、600 MW、1000MW机组锅炉...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场测试并结合流体仿真模拟,分析中速磨煤机入口风道温度场、风速流场存在的问题。对一次风量测量装置重新选型,并改造冷一次风道以及风温测点,以减小一次风量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9.
针对发电厂600 MW机组SCR脱硝系统投产后出现氨消耗量明显偏高的问题,在加强日常检修管理的同时,开展了一次风母管压力优化试验。通过试验寻找出一次风母管压力参数控制的最优值,在不影响制粉和炉内燃烧的同时,达到了降低SCR系统氨消耗量和厂用电率的目的,为同类型机组SCR系统优化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磨煤机一次风量在磨煤机正常运行、机组稳定燃烧、风煤配比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磨煤机一次风量测量一般采用差压式测量原理,在机组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积灰,导致一次风量测量不准,影响机组正常燃烧.分散控制系统报警功能主要是基于上下限的故障报警且各个变量之间没有相互关联,导致故障较为严重时才进行报警.基于此,采用多变量状态估计建...  相似文献   

11.
在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运行中,普遍存在着靠磨煤机入口风量挡板调整磨煤机通风量的大小.使磨煤机入口风量挡板开度很小,造成一次风压过高,一次风机的部分压能损失在挡板节流上。浪费了制粉电耗.这是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运行中的一个误区。通过理论分析和对绥中发电厂800MW机组锅炉的试验实例.说明了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正确运行方式,即在锅炉运行中应适当开大磨煤机入口挡板,将磨煤机入口挡板都控制在60%-65%,甚至可再开一些,以纠正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误区,降低制粉系统电耗,提高机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工程2×600MW锅炉机组在投产初期为了降低一次风机耗电率,已将一次风机出力由入口导叶调节改造为变频调节。为了再进一步减少一次风机的能耗,经分析变频改造后一次风机还存在着锅炉低负荷时一次风量偏大和一次风压偏高的不足。一次风量偏大直接增大了一次风机的电耗,而一次风压偏高使磨煤机入口挡板节流损失增大。经过试验,在锅炉低负荷时采用适当降低一次风量与一次风压自动控制设定值的运行优化措施,可使一次风机耗电率下降近30%,节能效果可观。  相似文献   

13.
赵爽  李西军  黄静波 《发电设备》2013,27(4):229-232
针对600MW机组原有一次风压运行逻辑下存在磨煤机冷、热风门动作互相干扰严重、磨煤机运行工况不稳定、电耗不可控等问题,将一次风机动叶由原来跟踪锅炉主控指令改为跟踪运行磨煤机中最大负荷的一台给煤量,由给煤量确定母管一次风压控制值。逻辑修改前后的实际运行数据表明其环保及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常毅君  王晓冰  张波  牛国平 《热力发电》2012,41(12):48-50,54
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测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较低,是由于冷、热风混合段到测量截面间的距离较短,冷、热风不能完全均匀混合所致.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在一次风管道内冷、热风混合处安装导流叶片,增加冷风的射流深度,使测量截面的温差从原来的166℃降到22℃,测量截面的速度变化范围从13~25.8 m/s减小到20~22m/s.加装混流装置后,使冷、热风混合更充分,有效地改善了测量截面上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均匀性,风量测量系数稳定,准确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以华能玉环电厂、国电北仑电厂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为例,在对其辅机故障减负荷(RB)试验中炉膛负压和一次风母管压力波动大、水煤比严重失调导致蒸汽温度大幅波动等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机组RB的炉膛压力、一次风母管压力、蒸汽温度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实际应用表明,优化后机组RB的控制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亚临界机组RB控制逻辑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亚临界机组的辅机故障快速减负荷(RB)成功率是热工控制中的难点。国华电力公司分布在国内8个区域电网的机组RB功能可靠性均较低,随着参与调峰机组容量的增大,机组非计划停运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影响增大。对此,针对给水泵和一次风机RB控制逻辑中存在的缺陷,对RB目标负荷计算、RB速率计算、RB复位回路、跳闸磨煤机回路以及给水泵的自动联锁等控制逻辑进行了优化。优化后在某台亚临界600MW机组上的应用表明,控制系统满足一次风机RB和给水泵RB要求,一次风机RB期间一次风母管压力最低降至4.94 kPa,时间3 s,给水泵RB期间汽包水位从-40 mm最低降至-187 mm。  相似文献   

17.
陈小强  罗志浩  尹峰 《热力发电》2012,41(1):56-60,64
对国华宁海电厂6号1 000MW机组大修后辅机故障快速减负荷(RB)试验过程中的过热蒸汽温度、汽水分离器出口蒸汽温度、炉膛压力、磨煤机入口一次风量等控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控制策略更加完善。同时,试验表明该机组RB控制品质仍有提高的空间,特别是主蒸汽温度的控制品质还可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针对浙江北仑电厂#3锅炉磨煤机入口的一次风流量改造工程。描述了入口风量改造前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及改造目标。最后详细描述了改造过程以及记录改造过程中的相关测量数据,并阐述了改造达到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颜磷  王达峰 《浙江电力》2012,31(3):35-38
通过制粉系统的一系列调整试验,主要是磨煤机一次风量、一次风压、风粉混合物温度调整等试验,解决了某600 MW超临界锅炉磨煤机一次风量测量不准、冷风门调节余量不足及底渣带煤等问题,并减少了锅炉运行的厂用电量,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发电厂磨煤机系启停及一次风量对机组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降低磨煤机启停最小风煤量和一次风量作为机组变负荷时快速态干预手段的改进方案。实施后增强了系统的变负荷适应能力及抗外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