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研究对陶融型白酒酿造工艺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理化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糖化醅提供了大量还原糖,入池后生香醅中酵母菌、细菌、霉菌等微生物迅速大量增殖,淀粉、还原糖则迅速下降;霉菌数量在第3天、酵母菌数量在第5天达到最大值,而细菌数量整个发酵过程出现了2个峰值;从第3天到第9天,乙醇含量生成迅速,为酒精发酵期;从第7天到第19天,酸度迅速上升,为生酸期;19 d之后主要是呈香呈味物质相互转化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大米对酿造香醋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糯米和粳米为原料,采用传统镇江香醋酿制技艺,对酿造过程中酒醪和醋卤的基本理化指标、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和酯类物质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对酿造香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香醋酿造过程中的基本理化指标和有机酸差异性较小,游离氨基酸具有一定的差异,酯类物质差异较大;糯米制备的酒醪和醋卤香气更突出,尤其是酒醪呈现出浓郁的香气;糯米香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检测出60种,比粳米香醋多14种,总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为粳米香醋的1. 5倍。不同种类的大米对酿造香醋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传统镇江香醋酿制技艺虽适用于以粳米为原料的香醋酿造,但整体风味品质以糯米香醋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研究快速淋米酿造和传统浸米工艺酿造黄酒生产过程,监控发酵过程酸度和酒精度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发酵酒理化指标和风物成分。结果表明:米最佳吸水时间为1 h,快速淋米工艺发酵酒的酸度、氨氮、pH等理化指标升高明显,而β-苯乙醇含量降低;快速淋米工艺发酵酒的醛类、酮类、酯类、酸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传统浸米工艺发酵酒有所提高,醇类物质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杜康复合香型白酒的酿造机制,本研究探索了该工艺中堆积工艺的微生物变化、堆积酒醅的理化指标变化及入池后酒醅的理化指标变化。研究表明,堆积过程是酿造体系中细菌和酵母富集和增长的过程,也是霉菌逐步消亡的过程;在堆积过程中,通过消耗淀粉、增加糖分和酒精成分;入池发酵分析表明,上层酒醅各项指标变化幅度都大于下层酒醅。总体研究说明了堆积工序是为复合香酿造体系预培养酿造功能微生物、提供风味前体物质和调整酿造体系发酵环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芡实酒糟是芡实酿酒后的主要副产物,含有大量蛋白质和少量淀粉,是生产酱油的良好原料。研究芡实酒糟生产酱油后熟过程中的主要理化变化及风味形成。结果表明,温度对后熟过程中酱油的理化变化有重要影响,温度越高变化越明显,光照和氧气影响不明显;在后熟过程中,色泽变深是最明显的外观变化,总氮含量基本不变,氨基酸、总糖、还原糖含量及pH呈下降趋势; GC-MS分析结果表明,在55℃、避光、无氧储藏条件下,后熟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明显,其中醇类物质和羧酸类物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醛类物质含量呈上升趋势,酮类物质含量在第10天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步下降,其他含氮化合物在前期有所增加, 30 d后急剧上升;酱油中检出16种氨基酸,半胱氨酸未检出,总氨基酸在储藏过程中下降20.4%,其中变化较大的有谷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4种氨基酸。  相似文献   

6.
浓香型大曲酒的堆积发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勇  刘达玉  吴华昌 《酿酒》2004,31(4):22-24
将堆积发酵应到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中,从而改善浓香型大曲酒的风味特征,达到香气幽雅、悦人的目的。实验主要研究了堆积过程中母糟的温度变化情况,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风味物质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堆积发酵有利于提高浓香型大曲酒的产率和风味物质的含量,达到改善酒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五粮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黄水的理化指标及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该研究通过对五粮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的黄水进行连续采样,检测黄水理化指标,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黄水中的风味物质,比较不同天数的黄水理化指标和风味物质差异。结果表明,黄水pH值在整个发酵周期稳定在3.35~3.50;酸度在35 d达到最大值57.77 mmol/100 mL;淀粉和还原糖含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酒精度在28 d达到最大值3.41%vol;固形物含量波动较大,与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变化存在一定关系;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时期的黄水风味物质存在较大差异,变异权重参数值大于1的风味物质有11个,主要为酯类和酸类,其中乳酸乙酯及己酸乙酯大量产生于7~35 d,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在42~70 d大量积累。该研究获得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黄水物质变化规律,为后期选择黄水作为介质监控发酵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比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辣白菜样品,研究植物乳杆菌的接种对辣白菜风味和微生物结构的影响。检测2种不同处理样品中乳酸菌数量、可滴定酸、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结构。接种发酵样品中乳酸菌数量提前2 d达到最大值lg 7. 34 CFU/g,且在发酵第7天时乳杆菌属含量占乳酸菌总数的98. 16%,但物种丰度明显降低;接种发酵组中样品可滴定酸含量在第5天时积累量达到0. 52%;此外,接种发酵组样品中还原糖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自然发酵组;两样品中共检测出8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发酵剂的接种导致样品中二甲基硫化物含量明显增加。植物乳杆菌作为单菌种发酵剂,能加快发酵进程,缩短发酵时间并达到改变菌群结构和改善风味的目的,为辣白菜工业化产品品质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实验以低盐发酵鳀鱼鱼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鱼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主要分布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等;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直接影响pH值、AAN值和TVB-N值的变化;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与鱼露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有关,前期含量上升,后期趋于稳定。该研究明确了低盐发酵鳀鱼鱼露过程中微生物菌群与理化指标的联系,分析了其挥发性风味物质与游离氨基酸的变化情况,为低盐鱼露发酵工艺改良及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黄媛媛  张辉  赖娟 《酿酒科技》2022,(10):22-25
以10种不同种类的大米为原料,采用相同的工艺进行酿酒,检测分析不同种类大米的成分含量及发酵结束后的理化指标、出酒率、感官评价、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结果表明,10种不同种类大米酿造的黄酒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差异较大,出酒率差异较小。不同香气物质在10种大米原料酿造的黄酒中均有检出,但是质量浓度有所差异,粳米酿造的黄酒中醇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要高于糯米酿造的黄酒。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的控制复合果酒发酵过程和提升果酒品质,通过常规理化检测手段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芒果胡萝卜复合果酒的酒精度、总糖、总酸、挥发酸、总酚、干浸出物、甲醇和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酒精度先上升后趋于平稳,总糖含量不断下降,发酵8 d后果酒酒精度为13.37% vol;总酚和干浸出物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总酚在发酵第3 d时达到最大值395.17 mg/L,干浸出物在发酵第4 d时达到最大值24.20 g/L;发酵过程中甲醇的含量迅速增加,在发酵第6 d时达到最大值103 mg/L。同时,质谱结果表明:芒果胡萝卜果汁共检测出23种香气物质,主要香气物质是萜烯类(65.55%),其特征香气成分为3-蒈烯、萜品油烯和β-石竹烯;芒果胡萝卜复合果酒共检出55 种香气物质,随着发酵的进行,萜烯类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酯类的相对含量逐渐升高,发酵8 d结束,酯类成为果酒的主体香气物质(72.58%),其特征香气成分为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和辛酸乙酯。  相似文献   

12.
纤维素酶对大曲酒风味物质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固态发酵工艺中纤维素酶对大曲酒中醛、醇、有机酸、酯等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酒醅中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0FPU/kg(糟)时,所产酒的醛类物质、杂醇油含量最低,而四大乙酯及丙酸乙酯含量较高,对应酸的含量也高.当纤维素酶添加量为30FPU/kg~50FPU/kg(糟)时,所产酒的风格突出、口感较好.  相似文献   

13.
雷丹  吴敏  胡琼  唐洁  张庆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24):13-21,30
以川西高原野樱桃为原料酿造野樱桃果酒,采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K2S2O5添加量、初始糖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对野樱桃果酒发酵的影响。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陈酿时间果酒风味物质检测分析,并对主要风味物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筛选出对野樱桃果酒特征风味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成分。结果表明,响应面法优化野樱桃果酒最佳发酵工艺为:K2S2O5添加量80 mg/L,初始糖度19 °Bx,酵母接种量3.5%,发酵温度23 ℃。不同陈酿时间野樱桃果酒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共检出90种挥发性物质,挥发性物质总含量随陈酿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陈酿12 d时检出7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最多,主要为醇类(35.480%)和酯类(35.848%),所占比例最高为93.808%;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3个主成分及6种对川西高原野樱桃果酒风味影响较大的物质,分别为辛酸、己酸乙酯、丁香酚、苯甲醛、油酸乙酯、芳樟醇,其中特有成分丁香酚、油酸乙酯、芳樟醇等对人体健康起积极作用。通过对川西高原野樱桃果酒工艺条件及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为野樱桃产品开发及其相关功能性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泸州老窖浓香型白酒(泸型酒)酿造过程中上、中、下层酒醅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基于酯类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三层酒醅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醇类、酸类和酯类,其在不同层酒醅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似,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发酵前期(0~15 d),酯类物质相对含量上升,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下降,发酵后期(18~39 d)这两种物质变化趋于平稳。发酵结束时,上层酒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最高,下层酒醅次之,中层酒醅最低。PCA结果表明,泸型酒发酵过程分两个阶段,发酵前期特征酯类物质为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等,发酵后期特征酯类物质为己酸乙酯、乳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对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MT-Y01风味代谢特性的影响,并对小麦中的游离氨基酸与酵母代谢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典型关联分析(CCA)。结果表明,8种小麦的基本理化指标存在差异,游离氨基酸组成相似,但含量差异较大。小麦品种对酵母MT-Y01代谢产生挥发性风味物质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为高级醇和酯类物质(占比80%以上)。酵母MT-Y01以小麦品种鄂麦596为基质时代谢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最高(568.5 mg/L);以郑麦1769为基质时代谢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最低(96.8 mg/L);以百农201、淮麦32、徐麦35为基质时代谢产生的最高含量风味物质分别为3-甲硫基丙醇、己酸乙酯及苯甲醛。小麦品种对酵母发酵风味的影响与氨基酸关联,3-甲基丁醇、苯乙醇分别与缬氨酸、苯丙氨酸相关性强,3-甲基丁酸与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相关性强,苯乙醛受精氨酸影响大,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2-苯乙酯受亮氨酸、半胱氨酸和赖氨酸影响大。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米酒酿造中优良的生香酵母,通过嗅闻法初筛得到6株香气突出的菌株,通过测定菌株发酵米酒过程中乙酸乙酯、β-苯乙醇、乳酸乙酯和乙醇的积累量,复筛获得菌株11Z1,其积累量分别为(2.883±0.260)、(0.301±0.028)、(0.080±0.008)和(37.296±1.036)g/L。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11Z1为Cyberlindnera fabianii;对其发酵液进行风味物质分析,检测出主要风味物质共21种,包括醇类5种、酯类3种、酸类5种、酚类1种、酮类1种、烷烃类2种和其他类4种,这些风味物质对增加酒的香气及形成酒体风格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风味前体物乙酸、L-苯丙氨酸和L-乳酸,进一步探究其对菌株11Z1酿造米酒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体积分数0.3%乙酸发酵9 d、8 g/L L-苯丙氨酸发酵4 d、体积分数0.4%L-乳酸发酵8 d,乙酸乙酯、β-苯乙醇及乳酸乙酯积累量分别达到最大,与未添加前体物相比分别提高了160.71%、215.48%和144.04%。综上,菌株11Z1具有突出的生香能力,展现出在米酒酿造中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HS-SPME-GC-MS技术对贵州米酸汤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并结合理化指标及主成分分析,探究其风味品质的变化。研究发现贵州米酸汤的风味物质组成丰富,发酵过程中共计检出10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酸、酯类是主体物质;米酸汤挥发性成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发酵时期对挥发性组分影响不一。发酵0~1d为米酸汤发酵的初期,风味成分变化显著,酸、酮、醛、呋喃类物质降低,醇、酯类物质增加,总相对含量从83.941%增加到96.716%;发酵1~10d为米酸汤发酵的产酸阶段,风味成分组成稳定,仅出现1.322%增减幅度;发酵10~15d为米酸汤风味的成型阶段,酮、呋喃、烃、酚、醛、醇及酸类物质的含量明显提高,各物质复合形成米酸汤的独特风味。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醛类、酸类、酯类、酮类、呋喃类物质对发酵10d及15d的米酸汤影响较大,酚类、醇类、烯烃类、烷烃类物质对发酵0d及1d的米酸汤影响较大,各阶段米酸汤的风味品质差异显著,发酵15d的米酸汤风味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8.
选用乳酸芽孢杆菌DU-106与植物乳杆菌复配的菌粉对茯苓、白扁豆、薏米、杏仁和甘草等药食同源材料制成的祛湿汤进行发酵,比较发酵对祛湿汤的理化性质(pH、还原糖、总酸、多糖、蛋白质、多酚、黄酮、必需氨基酸和有机酸)和风味物质的影响,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发酵4 d后祛湿汤pH降低至3.0以下,益生菌发酵通过消耗还原糖,提高了总酸含量,最高达11.00 g/kg。益生菌发酵提高了祛湿汤中多糖、蛋白质、多酚和黄酮等活性成分的含量,且均在第7 d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分别为20.95、1.66 mg/mL、52.45、53.26 μg/mL。益生菌发酵也显著(P<0.05) 提高了必需氨基酸和有机酸的含量。此外,发酵还赋予了祛湿汤特殊的发酵风味。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发现,发酵后祛湿汤的酯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益生菌发酵改善了祛湿汤的香气和滋味,发酵第7 d的祛湿汤总体感官品质最好。综上,用DU-106和植物乳杆菌发酵祛湿汤有利于提升祛湿汤品质,可为复合菌种发酵药食同源材料复方水煎剂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产三白瓜为主要原料,使用实验室保藏酿酒酵母BH8(编号为B)和商业白葡萄酒酿酒酵母Enarts ES181(编号为E)发酵三白瓜汁并分析发酵酒中的香气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两株酵母都表现出了较好的三白瓜酒发酵性能,发酵至第6天时达到发酵终点,产生的酒精浓度为5.96%(E),5.50%(B),残留葡萄糖含量为0.37 g/L(B)和0.30 g/L(E),果糖含量为2.03 g/L(B)和1.05 g/L(E),并伴随着总酸含量的增加。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在两种三白瓜发酵酒中共检出47种香气成分,主要为酯类和醇类,酵母B在产酯类风味物质方面相对优势更大。感官品评两种三白瓜发酵酒,酒体协调,具有浓郁的三白瓜果香。实验所选用的酵母可用于三白瓜酒的发酵,三白瓜可开发成三白瓜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