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以发射系统为背景,浅析了防空导弹共架发射关键技术之一的发射装置通用化技术。  相似文献   

2.
分离式结构在舰载共架发射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分离式结构的特点。通过分析集中模块化结构与分离式结构的特征、分离式结构中燃气流的特性。突出了分离式结构的优点。具体介绍了分离式结构的先进代表——同心筒式结构。表明了分离式结构为实现共架垂直发射提供了先进的贮运发射装置,应作为我海军水面舰艇共架垂直发射的研制对象。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鱼雷出管速度对鱼雷离艇与入水后初始段的运动安全性的影响,分别建立了鱼雷离艇和鱼雷入水初始阶段运动方程,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不会出现鱼雷碰艇情况;在仿真初始条件给定的条件下,鱼雷可以较快的达到设定深度。  相似文献   

4.
刘刚  关雷 《四川兵工学报》2012,33(4):23-24,27
针对某新型发射装置在挂飞时多次出现尾罩锁钩断裂故障,从制造因素、设计因素、人为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表明:锁钩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在产品装配和维修过程中存在人为不当操作,在锁钩薄弱部位产生了微裂纹损伤,在随后的飞行过程中由于受到振动、冲击作用,使得锁钩微裂纹扩展造成锁钩疲劳断裂。通过改变锁钩结构尺寸及材料,增大结构强度,解决了锁钩断裂故障,试验证明改进措施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5.
姜维 《兵工自动化》2016,35(1):28-29
为找出发射装置弹射机构的薄弱环节,以发射装置弹射机构无法弹射为顶事件建立故障树,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找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原因组合,在统计分析电子元器件、结构件和液压元件故障发生概率的基础上开展了故障树定量分析。在各底事件中电子元器件的重要度较高,结构件和液压元件的重要度较低,在研制中对电子元器件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舰载导弹共架发射技术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舰载导弹采用共架垂直发射技术极大地增加了舰艇的综合作战效能,降低了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费用和维护使用费用.展示了国外海军发展舰裁导弹共架发射技术的经验,并对舰载导弹系统采用共架发射技术后的特点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我国舰载导弹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舰载导弹共架发射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某型遥控武器站架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1.0对武器架座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其在武器射击栽荷下的应力和应变值,分析得出武器架座的整体强度满足要求,耳轴等局部需改进消除应力集中。对架座进行模态分析,提取前6阶模态,分析武器架座的刚度满足条件。研究托架和摇架对武器射击精度和射击稳定性的不同影响。尝试对武器架座进行形状优化,为武器站系统轻量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火炮装填手在装填炮弹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进行分析,基于成年男子身体尺寸在SOLIDWORKS中建立了人体三维模型,设计出腰部助力装置的两种方案,分别穿戴在人体模型上,在ADAMS中进行火炮装填手搬运炮弹的运动学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案,并对相关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线圈内部的应力变形状况,根据线圈绕组的不同形态,建立了两种极端情况模型:简化模型和匝间局部折弯模型。通过分析电枢在堵驻工况下简化模型线圈内部应力变形,发现线圈内部与电枢距离最近的导线绕组存在应力和径向位移最大,得出通过限制内层位移可减少整体变形的结论。通过分析匝间局部折弯模型,得出了线圈内部匝数间的迅速过渡及输入输出端口处会导致线圈绕组应力集中,会对电枢产生较大侧向干扰力。绕组平滑过渡可减少层内过渡应力集中,但无法解决层间过渡区域应力集中的结论。针对上述问题,又建立了第3种通过铜管切割、焊接而成的螺线管线圈绕组优化模型,不仅可以解决在过渡时自身应力集中问题,同时去除了加工残余应力,可优化材料配置,提升加工精度和强度,有利于增强驱动对电枢的正向推力,减少对电枢的侧向干扰。  相似文献   

10.
当潜艇使用气动不平衡式发射装置发射鱼雷时,无泡系统的气水回收过程对潜艇的隐蔽性与艇体均衡均有直接影响。为了对无泡系统气水回收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无泡系统的定时调节器、无泡气瓶、泄放阀等各组成部件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已有的气动不平衡发射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无泡系统气水回收过程的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际回收海水量的结果对比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基本正确,可用于气动不平衡式发射装置无泡系统的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评估四轨电磁发射器的发射性能和使用寿命,研究了平面型轨道-平面型电枢、凸面型轨道-凹面型电枢、凹面型轨道-凸面型电枢3种不同构型电枢和轨道的受力和变形.构建了四轨电磁发射器的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电枢和轨道的受力和变形理论计算公式.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电枢和轨道所受的电磁力和变形.仿真结果表明,不同构型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弹射动力装置燃气压力峰值和结构材料强度性能的概率分布模型,并分析了热-机械载荷的耦合性,基于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建立了动力装置壳体结构强度的可靠性模型,开展了动力装置结构强度可靠性评估与优化分析。研究表明,弹射过程中动力装置弹射内压峰值与燃气热载荷不存在耦合关系,且内压峰值服从正态分布,置信度99%;原动力装置壳体存在"过安全"设计,基于结构强度可靠度指标优化后,可实现减重30%。  相似文献   

13.
基于均匀设计的单级多极矩电磁推进器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比传统的电磁推进系统,多极矩电磁推进器(MFEL)系统可调参数众多,而任何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效率。从等效电路出发,通过分析电枢的能量耦合公式,得出提高系统效率的有效方法。以驱动线圈单层匝数、层数、电枢厚度、驱动线圈与电枢间隙为变量因素,合理设置变量水平建立了均匀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数据,获得了结构参数最佳匹配对。结果表明,优化模型系统效率显著提高。分析比对各次仿真,得出MFEL主要结构参数合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弹射装置及其挂钩的闭锁机构是机载导弹发射架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关系到导弹能否快速、准确并且安全地被弹射;在用弹簧蓄能弹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弹射装置闭锁机构及挂钩闭锁机构,设计同步解锁装置使两闭锁机构能够同时解锁,并对其各部分进行受力分析与计算,得到可以满足开锁闭锁条件的解锁力,结果表明:此设计可以合理应用于机载导弹弹射系统。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器的电磁场和电感梯度特性,建立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器2 维仿真计算模型 进行仿真分析。采用有限元方法,在500 Hz、1 MA 正弦电流激励条件下,分析比较层叠增强型和平面增强型电磁 轨道发射器的电磁场和电感梯度。结果表明:与普通轨道发射器相比,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器电磁场和电感梯度有 较大提升;增强型电磁轨道发射器轨道高度越低,磁场强度和电感梯度越大;增加辅助轨道层数能够提高增强型电 磁轨道发射器的磁场强度和电感梯度。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自航发射装置管体结构参数对鱼雷内弹道的影响不同,综合分析了鱼雷在变截面自航式发射管中的受力情况,建立了自航鱼雷发射的内弹道模型,并对不同结构参数的自航发射管内鱼雷内弹道进行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后端管内径大小主要影响鱼雷的出管时间,而前端管管口内径的大小对鱼雷的出管速度和出管时间影响都比较大,前端管内径大小应是自航发射管设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利用Ansoft Maxwell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一种螺旋线圈型电磁发射器(Helical electro-magnetic launcher,HEML)弹丸的受力仿真模型,该种弹丸含有两个线圈,能产生更大的加速力;对弹丸线圈与驱动线圈的相对位置、尺寸对弹丸受力的影响,以及两个弹丸线圈间相互作用力、弹丸所受法向力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弹丸的受力大小与弹丸线圈与驱动线圈的相对位置有关,且有一个受力最大位置;弹丸的最大受力大小随着弹丸线圈长度、驱动线圈长度增大而增大,且增大趋势逐渐变缓;在选择弹丸材料及加工工艺时,需考虑前、后弹丸线圈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弹丸线圈所受法向力对弹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用武器系统效能的构成要素之一可信性概念,在规定火箭炮试验状态的情况下,给出了某火箭炮武器系统试验的可信性基本模型,并进行了算例验证。具体分析了试验时间、可靠性等因素对某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可信性的影响,指出了在实际试验中的应用意义。通过对某型火箭炮武器系统试验的可信性分析,对类似武器系统的试验设计及试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与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内部弹舱能够挂载旋转发射架,以旋转供弹方式发射巡航导弹.如战略轰炸机内部弹舱能挂载和投放炸弹,巡航导弹一般采取外挂式发射.这种发射方式气动阻力大,不利于飞机隐身.为国产轰炸机弹舱设计一种适用的旋转发射架,制定一种新式的投弹方案,不同于美俄主流轰炸机投弹的方式.分析两种投弹顺序下旋转发射架的振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投弹时保证剩余挂弹对称可减小旋转发射架的离心振动,更适合在国产轰炸机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某防暴榴弹发射器的可行性,将虚拟样机技术引入到自动武器的研究中,应用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在SolidWorks中建立其三维模型,根据ADAMS软件的建模原理,将三维模型简化后导入ADAMS中,通过定义运动副、约束及施加载荷建立了某防暴榴弹发射器的虚拟样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发射器的自动机、击发机构和供弹机构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所设计模型的合理性,为进一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