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硫含量是表征原油的重要性质。采用衰减全反射附件获得原油的红外光谱,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红外光谱测定原油硫含量的校正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测定结果的重复性与再现性等同或优于标准方法的。与经典测定原油硫含量的方法相比,该红外光谱法具有测量快速、操作简单、无需预处理、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红外光谱方法快速预测原油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80余种典型的原油,采用衰减全反射测量方式结合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建立红外光谱测定原油密度的校正模型。校正结果显示,交互验证标准偏差为0.005 1 g/cm3,预测标准偏差为0.004 4 g/cm3,均接近于标准方法的误差要求。与U形振动管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测量速度快速、操作简便等优点,其结果满足快速分析和过程控制分析的需要,在一定场合可以替代U形振动管法用于原油密度的快速预测。  相似文献   

3.
近红外光谱用于原油快速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75种原油建立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通过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快速测定原油主要性质的分析模型。利用原油近红外光谱指纹特征提出原油种类精确识别方法--移动相关系数法,结合原油评价数据库可快速得到单种类原油的详细评价数据。对于混兑原油,采用库光谱拟合方法,可从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中解析出一组参与混兑的"伪原油种类"及其混兑比例,结合原油评价数据库可得到该混兑原油的详细评价数据。  相似文献   

4.
分子光谱技术如中红外和近红外光谱已应用于原油性质的快速分析,而拉曼光谱在这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为探讨拉曼光谱进行原油性质快速分析的可行性,采用拉曼、中红外、近红外3种分子光谱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来预测原油的密度、残炭和蜡含量,对3种方法采集原油光谱的重复性和预测原油性质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拉曼光谱采集原油信号的重复性差,分析原油性质的准确性较低,在进行原油性质快速分析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炼油化工企业加工的原油品种多、性质波动大,原油调合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了确保原油调合的效果,关键要解决原油性质预测的问题。文中阐述了原油快速评价系统的应用,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时准确的获取原油性质,为优化原油配方提供依据,确保调合后原油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快速准确测量原油的密度、酸值、硫含量等重要性质,采用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定量校正算法建立校正模型。结果表明,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PLS)建模预测原油密度、酸值和硫含量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085 g/cm3、031 mgKOH/g和035%,预测的重复性与再现性等同或优于标准方法,具有测量快速、操作简单、无需预处理、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炼油厂加工原油性质波动、降低对某些原油品种的过度依赖,采用先进计算方法,在原油评价数据库和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基础上,通过原油品种和数量的优化配伍,开发了以稳定原油为主要目标的配方原油技术;针对某炼油厂加工原油的性质和特点,以该炼油厂加工的卡宾达原油作为目标原油,进行了配方原油的配方设计及筛选,并对目标原油和选定配方原油进行了两次加工试验及标定。结果表明:两种配方原油与目标原油的相似度均超过90%,加工时各侧线馏分收率和馏分油性质也相近,说明配方原油完全满足装置对加工原油性质稳定的要求,且加工配方原油比目标原油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光谱分析方法由于其测量特点非常适合用于过程控制、分析领域比如原油快评, 本研究分别对同型光谱仪和不同型光谱仪的模型转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通过转移后的模型预测结果满足快速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原油性质的相对稳定是保证炼油厂安全运行和利润提升的重要前提。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结合原油光谱库、原油评价数据库、原油快速评价技术和先进计算方法,将几种原油按一定比例巧妙搭配,可以得到与目标原油性质十分接近的多种原油配方,从而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配方原油技术。炼油厂可以根据原油价格、原油的可获得性、混合原油的加工性能、炼油厂的优化目标等原则选择合适的原油配方。实验室评价结果表明,实际分析结果与通过配方原油技术计算得到的结果相当,如果该技术能得到推广利用,可以在炼油厂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红外光谱在润滑油降解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模拟加标实验,确立了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车间空气中油雾浓度的方法,并比较了玻璃纤维滤膜和聚四氟乙烯滤膜的采样性能。经研究发现,玻璃纤维滤膜的加标回收率为80.5%~95.7%,聚四氟乙烯滤膜的加标回收率为84.9%~96.7%;相对标准偏差结果均在5%以内。气体采样体积100 L,萃取体积10 m L,检出限为0.05 mg/m3。实验结果表明,红外分光光度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检出限,适用于车间环境油雾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简要叙述了油源对比的思路和厚则及厚油生物降解程度的划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生 物降解厚油的油源对比应用方面的一些新进展,提出了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原油遭受的不同生物降解程度 而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以期对石油勘探的开发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成品罐汽油的有关性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邵波  黄小英  王京华 《石油化工》2002,31(10):848-851
在标准方法测定数据的基础上 ,建立了厂内成品罐汽油的组成和性质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 ,并用常规分析方法验正模型的准确性。实验表明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的准确性达到标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要求。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在 5min内快速、准确、简便地一次测定成品罐汽油的辛烷值、芳烃、烯烃、苯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原油物性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综合研究表明,玛北、夏盐、玛东等玛湖凹陷斜坡区的原油以二叠系风城组为主要油源,其地化特征可与西北缘原油对比;该类原油中特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较高的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异构化比值主要受长距离运移作用的影响。石西油田、石南油田及陆南地区的原油以盆1井西凹陷的二叠系乌尔禾组为主要油源;马桥凸起和莫北凸起的原油以盆1井西凹陷的乌尔禾组为主要油源,同时有侏罗系的贡献;盆地东部五彩湾油田为石炭系自生自储的原油,北三台油田的源岩为二叠系芦草沟组。从西北缘、玛北油田、陆南构造西段到东段源岩的沉积环境逐渐偏向氧化,呈现渐变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润滑油黏度可见/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应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汽车润滑油黏度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对150个润滑油样本进行光谱扫描和平滑、变量标准化等预处理,比较了不同建模方法的检测精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连续投影算法(SPA) 2种方法提取的特征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分别建立了偏最小二乘模型(PL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NN)。结果表明,PCA-BPNN和SPA-BPNN模型的预测效果远优于其它模型(PCA-PLS、PCA-MLR、SPA-PLS和SPA-MLR),预测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1和0.964。表明BPNN模型可以很好地利用光谱数据中的非线性信息,同时也表明SPA是一种有效的特征波长提取方法,选取的特征波长有利于汽车润滑油黏度快速检测仪器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源对比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叙述了油源对比的思路和原则及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源对比应用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并提出了实际工作中根据原油遭受的不同生物降解程度所应采取的相应的研究方法,以期对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开发了Web版原油快评软件,在软件构架层面,由原油快评系统用户应用模块、原油快评近红外光谱库管理模块、原油快评建模模块、原油快评模型库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构成。该软件实现了模型库的统一维护和统一发布、光谱数据库和评价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对现有的原油快评算法进行了升级,经过对升级算法的综合调试使用,可明显提高预测结果的计算速度和识别准确率。收录石化企业A、B常加工原油并分别建立了石化企业A、B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将石化企业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与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进行合并,建立快评分析模型,对常加工油种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快评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郎需进  李丽霞  李进 《润滑油》2011,26(3):42-44,48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对调合润滑油常用的传统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类无灰分散剂进行分析,确定了单挂、双挂和高分子量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无灰分散剂的红外光谱特征;并对国内和国外几种新型杂元素化(硼化、磷化)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产品进行了红外特征对比分析,指出了国内外产品质量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