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运用地质、测井约束条件下的地震综合反演技术,对博士庄地区下第三系内陆河湖相薄层砂体进行了以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为主要内容的石油成藏条件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石油成藏系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综合分析并初步预测了该区下第三系沙二、三段含油目的层系的石油运聚成藏条件、富集规律及其有利的圈闭类型和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它在地质历史中古含油饱和度.油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大于5%,并至少有一部分样品大于10%,水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小于1%.一些油层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高值缺乏指示了快速成藏或浅部成藏.在石油运移通道层段,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主体值为1%~5%,但这些层段在垂向上仅局部分布.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可用于识别古油层,判识古油水界面,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存在早期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  相似文献   

3.
油水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石油对不体污染十分严惩,油水分离技术是治理含油污水的关键技术之一。介绍了油水分离的主要方法及其进展情况,指出重力法是油水分离的最理想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目前乃至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石油开发地质方法论(一)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石油开发地质学以正确描述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为主要任务,是正确管理油气藏的基础,已逐渐成熟为与石油勘探并列的、石油地质学的两大分支学科之一。石油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有特写的任务和目的,尽管技术手段可以不断更新,从方法论的角度,有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把握这些原则,是搞好开发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本文从不同方面探讨石油开发地质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砂岩岩心和钻屑中的含油流体包裹体代表了隐蔽的石油显示。含有此类包裹体的石英颗粒的数目(GOI数)反映了砂岩储层中曾经历过最大的古含油饱和度,而与现今流体相无关。含油饱和度高的样品比含油饱和度低的样品的GOI数至少高一个数量级。因此,在原始油被后期填充气取代的井中,可根据这些流体包裹体的资料确定古油柱并划分原始油一水界面。此外,若能利用详细的GOI图精确确定原始油一水界面的位置,那么就可以确定古油柱的高度并估算原始石油地质储量。奥利弗(Oliver)油气田位于澳大利亚蒂汶海(Timor),现在含有一个178.5m的油气柱,其中气柱高164m,位于14.5m油柱之上。该油气田已填充至溢出点。奥利弗-1井的GOI图显示,在现在的气柱内古油柱的总高度曾在99-132m之间,原始石油地质储量高达2亿bbl,明显高于现在4500万bbl的储量。高达1.55亿bbl的油从奥利弗构造转移到其上倾方向的倾斜断块,从而大大改善了该断块构造的勘探远景。GOI制图法是一种储层描述新方法。它能可靠探测现在被气充填的圈闭中的古油储。在新井钻探之前,利用这些资料可以定量描述气藏及其附近未测试构造的油藏潜力。  相似文献   

6.
袁凌荣 《石化技术》2023,(4):98-100
对新技术应用于石油地质开发当中的具体作用进行了描述,深入分析了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应用策略,对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高效应用,以及我国石油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石油地质开发中应用新技术,能够提升开发效率、开发水平以及勘探精准度,为进一步发挥新技术在石油地质开发中的应用效果,要提升地质开发人员的综合能力,充分结合实践应用新技术,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石油地质研究中对特征与规律的理解问题,首先从概念出发进行辨析,进而分别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梁家楼砂体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体系认识过程、东营凹陷北部断裂背斜带构造类型与动力学成因认识过程、济阳坳陷油藏分布样式认识过程等有代表性地质认识的总结与发展过程为例,从沉积、构造及成藏3个方面,分析了石油地质研究中特征与规律的差异性。指出地质认识具有阶段性,石油地质研究中规律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总结,而特征是规律在不同认识阶段不同侧面的表现形式;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石油地质研究中综合和推论是认识规律的2种基本思路,以点带面是认识规律的基本方法;当前济阳坳陷石油地质认识已进入系统性规律总结阶段。  相似文献   

8.
石油地震储层研究是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和储层地质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储层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最新动态,进一步定义了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概念,厘定了其研究思路、核心内容与技术方法体系。认为岩石地球物理实验是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基础,而储层地质研究、储层地球物理模拟与方法实验、储层地震地质解译及表征和储层综合评价与建模则是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4个基本研究步骤,简称为"四步法",并提出了测井分析技术、岩石地球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6项关键技术。将石油地震储层研究"四步法"应用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实现了碳酸盐岩缝洞体定量化三维空间表征与建模,有效提高了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济阳坳陷前第三系、下第三系及上第三系等3套含油层系石油地质条件的差异,利用近期实施了钻探的圈闭开展研究,分别建立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标准,可以充分反映当前的勘探特点,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圈闭评价地质要素包括圈闭成藏要素和圈闭品位要素两大类,前者直接决定了圈闭能否成藏,可采用圈闭钻探成功率分级方法建立评价标准;后者主要用来描述圈闭的规模和品质,可采用累计概率分级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地质风险评价标准的研究有其阶段性。  相似文献   

10.
一九九六年濮城地区深层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发现并落实了一系列有利的含油构造,为东濮凹陷的勘探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奠定了濮城油田稳产超产的坚实基础。面对处于高成熟勘探阶段的濮城油田,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濮城室科研人员,及时转换勘探思路,引入高新技术,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和油气分层评价等措施,开辟了勘探新领域。在读城、户部塞两个构造单元的系统研究中,通过重点地区的综合评价,落实含油面积5.5km’,含气面积1.3km2,石油地质储量300万t,天然气地质储量40000万m2,新增含油面积65km2,石油地质储量330万t,含…  相似文献   

11.
地震储层学是石油地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及地震沉积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碎屑岩地震储层学作为地震储层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述分支学科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文中探讨了碎屑岩地震储层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阐述了碎屑岩地震储层学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对应的关键技术。初步分析认为,地震储层学主要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和开发地震资料,综合地质、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针对碎屑岩储层开展半定量、定量化三维几何形态的空间特征描述,研究尺度可至开发小层和单砂体,准确描述井间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定性、半定量预测储层的物性及流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刻画储层的几何形态,建立储层的地质模型和孔、渗、饱等物性和流体模型,除适用于勘探各阶段之外,同时也适用于开发早期、滚动勘探目标评价落实阶段及开发中后期方案的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12.
建立油田开发地质学应用分支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开发地质学已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多元化开采技术需要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建立油田开发地质学应用分支的必要性。从开发技术应用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近期内将油田开发地质学划分为水驱开发地质学和三次采油开发地质学两个应用分支,开展个性化、专门化研究的构想。在传统开发地质学的基础上,水驱开发地质学目前重点发展水平井和调剖(驱)开发地质;三次采油开发地质学重点发展聚合物驱开发地质、化学复合驱开发地质、微生物采油地质和热力学法采油地质。应用分支的建立和发展要以相应的开发机理研究为基础.围绕油田开发设计需要,制定相应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规范,并通过开发实践逐步发展和完善。图1参7  相似文献   

13.
克拉玛依油田40年开发经验表明,坚持以搞清油藏基本地质特征为核心的地质研究工作。创造出一套适应于油藏特点的开发技术,实施开发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高效开发油田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在油田开发总体系统工程中,地质研究工作是中心环节,它应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全过程;在油田开发的各个阶段,地质研究工作都有它特定的任务和预期的目标,各个阶段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地质工作系统。  相似文献   

14.
含油气系统概念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以来 ,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地质勘探领域 ,并逐步实现石油地质理论和系统思路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内外含油气系统的研究都是基于Perrodon与Dow于 1 994年综合得到的含油气系统概念 ,并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和技术手段 ,将含油气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地质作用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从而预测有利的远景油气区带。但是目前在“含油气系统”名词的翻译、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原则和方法、含油气系统的具体研究方法 ,尤其是如何在地质条件和成藏模式复杂的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进行含油气系统分析等方面 ,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 ,认为 :含油气系统的研究逐渐趋向于将静态的地质要素和动态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过程统一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并达到定性和半定量化、定量化研究相结合 ,使含油气系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纳米石油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经步履艰难,以纳米油气为主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即将成为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领域。然而,由于纳米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特征差异巨大,指导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传统石油地质学不适用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纳米石油地质学是纳米科技与石油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伴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纳米科技的迅速发展而诞生,以纳米油气的生成、滞留、运移、聚(富)集、赋存、散失的机理和分布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非常规油气形成、产出状态和分布特征为研究目标。纳米科技理念及其高分辨分析测试技术、物理模拟实验、典型实例剖析是纳米石油地质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研究手段。纳米石油地质学将是一门全新的石油地质理论体系,在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简要回顾了中国地质科学近 5 0年来的发展历程 ,概要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 ,特别是近 10年来中国地质学界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当代地质科学研究的时代特征着重反映在跨洋陆研究、跨圈层研究、大跨度学科交叉研究、高新技术的引入和渗透以及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等方面。在此基础上 ,建议 2 1世纪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应着重于基础地质学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 ,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和高新技术的投入。  相似文献   

17.
油气地质综合研讨厅的设计思路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油勘探地质综合研究是石油公司进行勘探决策和施工部署的核心环节,对降低勘探风险有重要作用。该文借鉴钱学森综合研讨厅的理念,通过多源异构勘探数据实时检索、研究主题的知识管理、基于研究成果的数据融合和大屏多点触摸交互式分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建立了一种复杂地质问题多学科、多专家协同综合研讨和决策的高效工作模式,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和信息技术体系,并研发相应的硬、软件系统,从而建立了一个可供实际应用的"油气勘探地质综合研讨厅" 。通过典型示范应用验证,取得了良好效果,显示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油气储集层地质学研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储集层地质学处于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工程学学科的交叉点,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不仅服务于油田开发,也服务于油田勘探,尤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油气储集层地质学形成统一、完整的学科体系,探讨了其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体系。认为储集层地质学基本的研究思路应是储集层的层次性研究、时速性研究及综合性研究,即强调储集层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体。储集层地质学研究的3部分基本内容是储集层形成及演化的基本原理、非均质性评价及开发动态。储集层地质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强调综合性、先进性和定量化,地质、物探、计算机、地球化学、数学等手段的紧密结合是其研究特色。预测油气储集层地质学研究将向更加理论化、精细化、可视化、实用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参18(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9.
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油气藏形成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成藏年代学、成藏地球化学、成藏动力学以及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规律等.当前,石油地质学已由成盆、成烃研究阶段进入了以研究成藏为主的阶段,明确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定位将有助于推动石油地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相关原理为指导,采用一个原则、一个规律及一个依据的预测模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一演武地区长3油藏有利含油区进行了综合研究.一个原则即两个为主、一个为辅的原则;一个规律即储层沉积规律;一个依据即以试油或开发数据为依据.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发育区是镇北长3段有利的含油相带;厚砂岩沉积区是含油的有利砂体发育区;隆起高部位是含油的有利构造部位;地球化学运移指标急剧变化的主流方向是油气富集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