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有效降低卫星载荷的重量,同时保证卫星较高的通信容量,设计了阵列馈电单口径反射面多波束天线,利用262个馈源形成目标区域600个高增益点波束覆盖;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方法,即基于方向图特征提取的遗传算法.利用该方法,结合馈源复用技术,实现了600个点波束快速优化.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单口面阵列馈电多波束...  相似文献   

2.
针对混响背景中的动目标检测问题,将基阵接收数据经过波束形成与匹配滤波后的输出视作统计观测空间,基于背景和目标回波在该空间中的统计特性差异,采用非参量核密度函数估计方法构造多ping情况下的检验统计量,实现运动目标回波检测。理论计算获得不同信混比下的ROC曲线,与单ping波束形成及匹配滤波方法相比,在保证虚警概率小于0. 01,检测概率大于0. 5的条件下,最小可检测信混比约降低6 d B。波形数据仿真与海上实录数据检验均表明该方法的检测性能优于单ping检测器。  相似文献   

3.
<正>技术开发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技术简介哈尔滨工程大学突破了超宽覆盖声学基阵结构设计与成阵方法、多波束宽覆盖海底地形地貌联合探测技术、多子阵波束域高分辨海底地形地貌探测系列方法,以及高精度边缘波束声线折射改正技术等难题,研制出了便携式高分辨浅水多波束测深仪系列产品,获得了中国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等荣誉。该系列产品是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实用化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制造  相似文献   

4.
最优广义线性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波束形成往往要求阵列导向矢量和信号非圆度必须为已知,为了突破此限制,基于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方法的约束条件提出两种波束形成方法:其一是先将阵列导向矢量和非圆度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整体扩展导向矢量的不确定性,再规划波束形成;其二是利用信号结构信息来规划波束形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在突破此限制方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多波束成像声呐在基阵设计时需要考虑避免出现栅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非正弦信号进行水下声成像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基阵接收信号进行相关处理,然后提取相关信号的包络进行波束形成来成像.以矩形包络为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形成的波束不会出现栅瓣,避免了选取阵元间距时必须小于或等于载波半波长的限制,与传统利用正弦载波的成像方法相比,可以有效地提高成像分辨率,且无旁瓣.利用所提方法分别对点目标和体目标的成像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实验,得到了很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聚焦变换思想的波束形成是一种有效的恒定束宽波束形成方法.然而,当信号的方向信息存在误差时,聚焦变换波束形成方法的稳健性会急剧下降,为了克服这种缺点,将稳健Capon波束形成(RCB)思想用于聚焦变换方法中,提出一种稳健宽带恒定束宽波束形成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声学成像.该方法通过RCB校正信号方向信息得到较为准确的聚焦矩阵,从而减少聚焦数据误差,避免估计畸变,提高了基于聚焦变换思想恒定束宽波束形成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机载非正侧视阵在距离模糊条件下的近程杂波抑制问题,提出了一种俯仰滤波算法.利用杂波协方差矩阵特征分解形式,建立了一种特征矢量选择方法.用该方法挑选出对应于近程和远程的特征矢量作为波束形成算法的约束.相对于传统算法,这种特征矢量约束的波束形成算法指向误差和导向矢量失配更具鲁棒性,并克服了主瓣畸变的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避免面阵自适应-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在构建二维辅助波束时需要对干扰入射角进行二维搜索,提出了基于一维辅助波束的面阵自适应-自适应方法.该方法首先估计出干扰的一维空间角并形成一维空间辅助波束,再将辅助波束同主波束一起进行自适应波束形成处理来抑制掉干扰.由于只需估计干扰的一维空间角,因而对干扰入射角的搜索计算量大大降低,适合于工程实现.仿真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一种稳健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LCMV波束形成原理,根据贝叶斯估计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的波束形成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LCMV波束形成对期望信号DOA误差特别敏感的弱点.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性能稳定,对期望信号DOA误差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最大化可重构智能反射面(RIS)辅助多输入单输出非正交多址(NOMA)通信系统中的加权和速率,提出了一种分式规划和连续凸逼近结合交替优化主被动波束形成的方法。首先,利用分式规划将加权和速率问题转化成分式问题并解耦信号和噪声功率;然后,分别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和连续凸逼近交替优化主被动波束形成,从而将非凸最大化加权和速率问题分解成多个凸优化问题迭代求解;最后,获得主动波束形成的最优解和被动波束形成的次优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地解决了RIS-NOMA通信系统中的波束形成问题,并且用户能够获得理想的速率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