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比较了煤中氯含量的测定方法后,确定了采用国标里煤中氯的测定方法之一-艾士卡混合剂熔样-磙氰酸钾滴定法测定煤中的氯含量,测定了41种我国煤中的氯含量,分析了煤中氯含量与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煤中氯含量对煤燃烧时氯析出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TGAFTIRMS技术研究了煤中的氯含量对煤在燃烧时氯析出特征的影响。FTIR 对中、高氯煤的研究说明氯化氢的析出最大吸光度( Amax) 基本与氯含量呈线性增加关系。MS的结果表明氯化氢第1 个析出峰的Tmax 与煤中氯含量无关, 是一个热作用过程,这部分氯是以离子状态存在于煤的内表面上。第2 个氯化氢析出峰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关, 而氯则是与煤的有机结构相连, 当煤燃烧时, 以氯化氢形式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一起析出。第3 个氯化氢析出峰是由于煤中无机氯化物而导致的。氯化氢的析出总量( 质谱上的面积积分值) 与煤中氯含量是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2 = 0.977 。  相似文献   

3.
根据工作中进行煤样中氯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介绍了煤炭由来、重要性,煤中氯存在形态及测定的意义,从实验本身出发,对影响测定准确度的几个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验了艾氏剂熔样—硫氰酸铵滴定法、艾氏剂熔样—电位滴定法、艾氏剂熔样—离子色谱法测定煤中氯含量的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优化和测定结果的对比,提出了三种方法的具体分析步骤和操作要点。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强,也可用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中氯含量的测定,对水泥行业产品质量提升、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薛峰  吉爱顺 《山西化工》1999,19(4):29-31
探索了“沉淀滴定法”测定煤中氯含量的最佳条件,测得氯含量在0.1 ̄1.0mg时,回收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验了艾氏剂熔样—硫氰酸铵滴定法、艾氏剂熔样—电位滴定法、艾氏剂熔样—离子色谱法测定煤中氯含量的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优化和测定结果的对比,提出了三种方法的具体分析步骤和操作要点。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强,也可用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中氯含量的测定,对水泥行业产品质量提升、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国内氯化石蜡生产企业和商品检验单位经常采用的几种测定氯含量的方法,提出了选用哪一种分析检测方法的参考意见,为企业和单位使用氯含量测定方法对比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煤中灰分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统配煤矿煤质资料汇编的数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国煤中灰分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计算出了全国煤、动力煤和非动力煤灰分的加权平均值,以及各自在特纸灰煤、低灰煤、中低灰煤、中灰煤、高灰煤和特高灰煤中所占比例,同时分别绘出了其灰分分布图。结合我国现行的各种工业用煤国家标准,对我国煤质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医疗废物组分、氯含量对PCDD/Fs(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分布特性的影响,对单组分、双组分及不同氯含量的医疗废物进行了热解-焚烧试验。通过对PCDD/Fs的分布特性分析,发现不同氯含量塑料生成PCDD/Fs的能力与氯代水平都有所不同。纤维对PVC焚烧生成PCDD/Fs有促进作用,并使其氯代水平有所提高,且对于不同PVC,这种作用有所不同。随着氯含量的增大,六、七、八氯代呋喃的产量呈增大趋势,二口恶英产量变化与氯含量的关联不是很明显,但当氯含量增大到1.73%时,其产量明显提高。相同氯含量不同PVC氯源的医疗废物其生成的PCDD/Fs特性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中硫的分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瑞 《洁净煤技术》1998,4(1):44-47
以中国煤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系统地考查了中国煤中硫分的分布状况,发现低阶煤的硫分普遍较低,高阶煤的硫分相对较高,不同地区煤中硫分也有很大差别,以东北地区最低,其中尤以黑龙江省的最低,中南地区平均硫分最高;在我国高硫煤中硫的组分除少数小型矿区以有机硫为主外,其他绝大多数矿区均以硫铁矿硫为主,表明中国的高硫煤通过洗选方法可脱去大部硫分。  相似文献   

12.
煤中氯的赋存形态与释放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煤中氯的赋存形式、测定方法、释放特性和控制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煤中氯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到目前为止,氯在煤中的赋存形式仍未有统一的结论,但都认为燃烧过程煤中氯主要以氯化氢的形式释放,将对燃烧设备燃烧区、加热器等部位产生腐蚀并污染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洗煤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煤中的氯含量.  相似文献   

13.
煤中氯在不同气氛下的热解析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在不同的气氛(惰性气氛、氧化性气氛、蒸汽和它们之间的混合气氛),不同的时间(0-45min)下,煤中氯热解析出的变化,同时考察了气体流速、热解温度和不同比率的水蒸气对煤中氯析出的影响。研究表明,气体流速对煤中氯的析出具有明显的影响;热解温度影响最大在800℃时,氯析出率明显高于较低温度时氯的析出,达79.1%;氧化性气氛中,氯的析出率比惰性气氛中高;水蒸气的存在有利于氯的析出率。  相似文献   

14.
TGA-MS对煤燃烧时氯的析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TGA-MS是研究煤在燃烧过程中氯及其它气体组分析出特征的有效方法。MS的结果表明,煤在燃烧时氯基本上是以HCl的形式从煤中析出,其析出特征与煤中水分的析出有着密切关系,与CO2及SO2的析出也有一定的关系。英国煤和美国煤在燃烧时氯的析出特征基本相似,这也说明两国煤中氯的存在方式是相似的。MS谱图上的三个HCl析出峰则说明至少有三种形式的氯存在于煤中。  相似文献   

15.
TGA-FTIR联合技术对煤燃烧过程中氯的析出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借助于TGA-FTIR(热重分析联合傅立叶远红外先谱)技术对4种美国煤和4种英国煤进行了氯的析出特征的研究,尽管英国谋的平均氯含量比美国煤高的多,但两种煤在燃烧过程中氯以HCl形式析出的特征是相似的。FTIR的气体组分分析还表明英国煤与美国煤的氯的存在方式及分布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HCl的初始析出温度一般在250℃,最大析出温度因煤的粒度不同而不同,60目粒度的煤,其最大析出温度在300℃以上,粒度为200目和400目的煤,最大析出温度Tmax在280℃左右,80%的HCl在燃烧过程中是在400℃之前从煤中析出的。TGA-MS氯的析出特征曲线表明与FTIR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煤粒度及变质程度对煤燃烧时氯的析出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寒旭 《煤炭转化》1997,20(2):67-74
热重分析联合红外光谱及热重分析联合质谱技术是一种研究煤燃烧时各种氧化气体析出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着重考查了煤在燃烧时粒度质程度对氯的析出特征的影响,煤的粒度愈小则HCl初始析出温度Ti及最大析出峰温度Tmqxi愈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17.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动力燃料,也是我国大气、水质、陆地等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为此,发展我国“洁净煤技术”热在必行。煤焦油是“洁净煤技术”的中间产物之一,也是宝贵的煤化工资源。我国目前煤焦油加工深度及利用广度都落后于世界水平。本文呼吁应对此加以重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奇  王琰  吴雪梅 《大氮肥》2008,31(2):134-137
分析煤锅炉灰渣含碳量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确定降低灰渣含碳量的优化工艺条件,调整燃烧状况,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煤灰基本特征及其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兖州矿区煤灰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分布及灰的岩石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灰产率与微量元素含量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影响煤灰化学成分的因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对兖州矿煤灰的采样分析可知,研究区煤灰由结晶物质、玻璃状物质和末燃尽有机质组成,其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Al2O3,Fe2O3和CaO及少量的O3,P2O5,Na2O和TiO2,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发生了再分布,多数微量元素在煤灰中富集。同时它们在飞灰中富集的浓度明显高于底灰,即随着煤灰粒度的变小,它们在其中富集的浓度越高,其含量与煤灰的粒度成反比。微量元素Th,V,Zn,Cu,Pb与灰产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而Cl与灰产率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中硫的分布及控制硫污染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李文华  翟炯 《煤炭转化》1994,17(4):1-10
以“中国煤种资源数据库”的数据为基础,参照“煤炭硫分分级标准”,对甸煤中硫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现行的各种工业用煤标准,对我国煤的硫含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我国煤以低硫煤和超低硫煤的主,中硫煤和中低硫煤次之,高硫煤和特高硫煤所占比例很小,各大区煤中硫含量的差别较大,且有自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我国现行工业用煤标准对硫的要求较宽松,我国大部分煤均可满足要求,为降低由燃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