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丹东地区一次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实时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触发作用以及稳定度和动力条件,对2009年6月9日一次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蒙古气旋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抬升的动力,江淮切变线将南部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副高西侧有江淮切变线,东侧的西南气流叠加形成的西南急流在丹东南部有水汽通量的幅合,使南来的水汽在丹东南部堆积抬升,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强了中尺度上升运动,致使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从而产生暴雨.[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2010年6月27~29日安顺市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此次降水过程造成安顺市关岭县岗乌镇山体滑坡.利用常规天气资料、T639、TBB提供的物理量场,对此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500 hPa两脊一槽形势稳定维持的情况下,副高北抬形成东高西低的形势,巴湖和贝湖之间的宽广的低压区内分裂小槽东南移,使贵州西部的低槽加深,配合中低层的低涡切变,以及地面静止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高空系统和地面系统的共同影响,为此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产生这次暴雨的云团有MCC特征,强降水区域与TBB低值中心对应较好.有利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强烈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造成了强而持久的上升运动,增加了局地对流不稳定,为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有利于MCC的发生发展.另外关岭滑坡现场特殊地形与周围环境明显的海拔高度差和温度差造成的热力差异,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天气学资料,对2008年1月27~28日江淮流域出现的急流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空西南急流是影响大暴雪的主要系统,急流的加强北抬导致江淮流域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的加大,有利于降雪强度的加大.降雪强度的增加与低空急流出口处正涡度的增长关系密切,高空正涡度厚度的增加对暴雪增幅期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空抽吸作用也是降雪加强的动力学机制.高低空垂直螺旋度绝对值高值区和低空水汽通量高值区的叠加区域与暴雪落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溪地区一次灾害性暴雪过程.[方法]利用天气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和数值预报产品方面,对2009年12月4日08:00~5日08:00发生在本溪地区的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华北气旋在渤海黄海加强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对流层中低层辐合和高空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雪出现在850hPa涡度和200 hPa散度大值区内.[结论]850 hPa涡度、200 hPa散度、温度平流的强弱和冷暖过渡带位置对降水的强度和落区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南来气旋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资料以及MM5模式输出资料,对2007年3月4-6日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暴雪天气进行分析,探讨南来气旋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结果]江淮气旋北上产生暴雪,在中高纬必须有较好的冷空气与之配合,同时南来的气旋为暴雪产生提供很好的高温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条件;暴雪的产生,必须有高低空气流密切配合,产生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垂直运动使大气中的能量得以转换,此次暴雪的产生高空存在较为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暴雪落区位于大值区北侧.TBB云顶温度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对于预报强降雪的开始时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925 hPa层温度露点差≤4℃区域与暴雪落区及降雪强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为预报暴雪的落区及强中心提供很好的参考指标.在湿位涡守恒的制约下,由于θe面的倾斜,大气水平风垂直或湿斜压性的增加能够导致垂直涡度的显著发展,θe面倾斜越大,气旋性涡度越强,越容易造成强降水天气.当高空干冷空气侵入并沿θe脊面下滑时,引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雪产生提供所需能量,干侵入过程也是强降雪产生的过程,暴雪落区产生在θe陡峭密集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暴雨天气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使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资料以及非常规的卫星云图、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10年2月28日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这种雨雪、霰、雷电多种天气现象并存的天气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南方气旋和西风槽相结合,容易在山东省形成较大降水;700 hPa西南急流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水多发生在垂直速度的上升区和大值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机制,有利于形成较大的降水;闪电活动越频繁越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正闪的出现是强对流结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对2010年发生在闽西北山区6月18日和7月7日的2场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多普勒雷达数据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大暴雨过程均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和西南急流在福建省中北面的强风速辐合的相互作用下,有充分的水汽、较强的上升运动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下产生的;高低空系统的垂直结构关系是影响大暴雨范围的重要因素,暴雨的强度和各物理量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次暴雨雷达回波均呈带状,且该强中心的长轴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是2次暴雨的重要特征.卫星云图资料能实时监测天气系统的生消、发展、移动过程,在短时天气预报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站资料,对2010年8月19~22 日铁岭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高空槽、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和切变线共同影响,铁岭地区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这次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气旋倒槽;700和850 hPa 切变线、急流使中低层辐合加强,形成了较强的动力抬升和水汽辐合;铁岭地区处于强而宽的假相当住温锋区中.位势不稳定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1981年8月15日~9月9日发生在陕西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呈稳定的"L"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强是造成持续性暴雨的直接原因;低纬度热带气旋活跃并有较长的生命史有利于中纬度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热带气旋外围暖湿气流、强盛的印度季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相结合为暴雨提供了持续的水汽和能量;持续性暴雨期间高空西风急流与副热带东风急流稳定并存;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的辐散区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叠置区域,高空急流不断带来干冷空气向下入侵,叠加在暴雨区的低层的暖湿气流上,加大了暴雨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深对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方法]利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物理量场特点着手,对2009年12月4-5日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影响产生.此次过程中,本溪地区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低层暖、高层冷;低层西南急流将渤海水汽向本溪所处的辽东地区输送,为降雪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但由于上升动力不足,过程雪量未达到暴雪.乌拉尔山高脊的发展在这次降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高脊加强北抬时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和高空槽的加深.物理量场的分析对此次过程的起止时间和强度预报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结论]该研究为以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