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进一步明确芪归银方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HPLC-ESI-LTQ-Orbitrap技术对大鼠灌胃芪归银方后血清中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表征,并通过鉴别其尿液及粪便中的代谢物对结果进行佐证。从含药血清中鉴定出8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芹菜素-6,8-二葡萄糖苷和芹菜素以原型入血,芒柄花素、木犀草素、毛蕊异黄酮、5,7,4′-三羟基黄酮醇-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山奈酚-3-O-葡萄糖苷等6个化合物以Ⅱ相代谢产物入血;从尿液中鉴定出9个黄酮类成分,包括6个入血成分的相应代谢产物;从粪便中检出3个黄酮类化合物的原型形式,未检测到与入血成分相同的成分。实验结果显示,芪归银方中的黄酮类入血成分大部分是经肾脏代谢排出,这可为阐明芪归银方延缓耐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法分析鉴定吴茱萸肝毒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和给大鼠灌胃毒性部位后的血中原形成分及代谢产物。在优化的色谱和质谱条件下,采用正离子扫描模式对质量范围m/z50~1 200的化合物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时间仅为12min。通过UNIFI软件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母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精确质量信息,初步推测了化合物的分子组成;结合标准品和参考文献数据,共鉴定了肝毒性部位中的29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9个吲哚类生物碱、10个喹诺酮类生物碱、5个三萜、3个黄酮、1个其他类生物碱和1个有机酸。进一步比较了体内外样品的基峰离子色谱图,结合质谱数据和化合物裂解规律,共鉴定出21个入血成分,包括15个原形成分和6个代谢产物(1个为未知成分),并推测了代谢产物的代谢途径。该方法可为揭示吴茱萸肝毒性成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孙向明  胡扬  温静  宋辉  李文兰  丁振铎 《质谱学报》2021,42(6):1113-1126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技术对吴茱萸肝毒性部位给药后大鼠胆汁、尿液、粪便中的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共检测到23个原型成分和10个代谢产物。采用正离子MSE扫描模式采集质量范围m/z 50~1 200的数据,通过与UNIFI软件数据库比对,以及各成分的保留时间、精确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结合化合物的裂解规律和已有文献报道,共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包括23个原型成分和6个代谢产物。进一步由代谢产物逆向追踪原型成分,推测出可能的代谢途径。这些成分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有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酯化、甲酰基化、羟基化、去甲基化等。基本明确了吴茱萸肝毒性部位在大鼠胆汁、尿液和粪便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及代谢途径,为揭示吴茱萸肝毒性物质基础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活性部位体内作用的物质基础,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 MS)技术对肉苁蓉拟雌激素活性部位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并与空白血清、肉苁蓉拟雌激素活性部位和对照品之间的色谱图和质谱碎片信息进行对比,共鉴别出13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6个药材原型:京尼平苷酸、红景天苷、肉苁蓉苷A、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肉苁蓉苷D;7个代谢成分:3,4-二羟基苯乙醇苷、甲基化毛蕊花糖苷、乙酰化肉苁蓉苷G、3,4-二羟基苯乙醇、乙酰基管花苷B、肉苁蓉苷B葡萄糖醛酸代谢物、甲基化3,4-二羟基苯乙醇苷。该方法可为进一步研究肉苁蓉药理活性和作用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张琰  李方彤  韩铭鑫  郑飞  越皓 《质谱学报》2020,(1):66-75,I0003
通过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RRLC-Q-TOF 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QQQ MS)法对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e、Rg 1、Rg 2、Rh 1、Rf、F 1、R 1在人肠道菌群中的转化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的代谢产物、转化途径和60 h时的转化率。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e的转化产物为人参皂苷Rg 1、Rg 2、Rh 1、F 1和PPT,转化率为91%;人参皂苷Rg 1的转化产物为人参皂苷Rh 1、F 1和PPT,转化率为80%;人参皂苷Rg 2的转化产物为人参皂苷Rh 1和PPT,转化率为73%;人参皂苷Rh 1和F 1主要通过PPT代谢,转化率分别为82%和81%;人参皂苷Rf的转化产物为人参皂苷Rh 1和PPT,转化率为89%;三七皂苷R 1的转化产物为人参皂苷Rg 1、R 2、Rh 1和PPT,转化率为79%。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类成分可被人肠道菌群代谢,主要通过丢失糖残基形成转化产物,而次级皂苷和苷元是人参在体内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口服药物必须经过胃肠道的吸收代谢等过程才能进入体内发挥疗效,但是药物体内代谢的复杂性使其研究相对困难。因此,建立药物的体外代谢模型研究其代谢产物及代谢规律是简单且必要的实验手段。本研究采用离体肠道菌厌氧培养法对人参皂苷提取物进行体外培养,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UPLC/MS)检测分析肠内菌代谢产物。通过比较代谢前后的化学指纹图,共检测到25种三醇型、15种二醇型人参皂苷体外肠内菌代谢物和1种齐墩果酸型体外肠内菌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通过去糖基作用产生,同时包括部分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进一步对人参皂苷的主要肠内菌代谢物(包括Rh1、Rh2、Compound K、F1)进行体外肝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代谢研究,均检测到氧化还原反应代谢产物。结果表明,人参皂苷类成分在肠道菌群作用下主要产生去糖基化产物,而在CYP450作用下主要产生羟基化等氧化还原反应产物。该结果可为人参皂苷类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分析柴胡郁金香颗粒中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甘草次酸、甘草苷、异甘草素、甘草素、芒柄花素、甘草酸等9个药效成分在抑郁症大鼠灌胃给药后血浆中的含量变化,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以乙腈沉淀血浆蛋白,选用Thermo Hypersi 1 GOLD Aq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9 μm)分离,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质谱检测,DAS 3.1.6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9个成分在大鼠血浆中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学考察符合要求。随着时间的增加,大鼠体内9个成分的含量呈规律性变化,达峰时间Tmax、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平均驻留时间MRT(0-t)分别为0.27〜4.06 h、3.51〜7.76 h、70.06〜1 280.4 μg·h/L、7.13〜11.48 h。除甘草次酸外,其余成分在大鼠胃肠道吸收较快,其中6个成分产生了第2个吸收峰;9个成分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均较快,药物安全性良好。本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柴胡郁金香颗粒中9个成分在抑郁症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苦荬菜内酯Z和11,13α-二氢苦荬菜内酯Z是苦碟子(Ixeris sonchifolia(Bunge)Hance)中2种重要的倍半萜内酯类成分。为研究它们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mm×50mm×1.7μm)分离,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场质谱(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在ESI负离子模式下分析样品。筛选出18个化合物(包括苦荬菜内酯Z和11,13α-二氢苦荬菜内酯Z,及其16个代谢产物),并对其中15个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苦荬菜内酯Z和11,13α-二氢苦荬菜内酯Z经大鼠肝微粒体主要发生了羟基化、加氢和脱氢的Ⅰ相代谢反应。该结果初步阐明了苦荬菜内酯Z和11,13α-二氢苦荬菜内酯Z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规律,可为新药、毒理学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法结合串联质谱(MS/MS)碎片离子信息,对红参中的皂苷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分析了灌胃红参总皂苷后大鼠粪便及血清中的人参皂苷随给药时间增加而发生的含量变化。选用Thermo Syncroni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B为乙腈,流速0.2 mL/min,进样量5 μL,二元线性梯度洗脱分离,电喷雾负离子模式检测,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快速、准确检测到大鼠的粪便及血清中人参皂苷Noto-R1、Rg1、Re、Rf、Rg2、Rh1、Rb1、Rc、Ro、Rb2、Rb3、Rd、Rg3、Rk1,并分析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大鼠粪便中人参皂苷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为人参皂苷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何首乌中二苯乙烯(二苯乙烯苷、虎杖苷、白藜芦醇)、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素-8-β-D -吡喃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黄酮(表儿茶素、芦丁、金丝桃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和酚酸(没食子酸)等4类共14种目标成分的方法。何首乌样品用70%甲醇在室温下以料液比1∶25超声提取45 min,提取液以1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经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采用Waters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水(含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5 ℃,体积流量0.25 mL/min,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4种目标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1 5;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5.85%~102.13%之间,RSD均小于5%。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何首乌中多元功效物质或指标成分的同时测定,为何首乌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全面控制提供新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一类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种亚型,二者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但治疗策略完全不同.目前,主要依赖医学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但存在耗时、费用高、难以区分2种脑卒中亚型等缺点,进而影响疾病治疗和预后.本研究收集了59例健康志愿者、60例急性脑缺血和36例脑出血患者的血浆样本,运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粪便代谢组学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技术研究了黄芩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机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 (OPLS-DA)对健康对照组、2型糖尿病模型组和黄芩治疗组的大鼠粪便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寻找黄芩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健康对照组、2型糖尿病模型组和黄芩治疗组的大鼠粪便代谢图谱有显著的区分;发现并鉴定了11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黄芩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鞘脂类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具有调节作用;对三羟基三甲基吲哚酮、白三烯E4、亮氨酰脯氨酸和雌二醇的含量具有调节作用;同时,大鼠体重和空腹血糖的变化趋势表明,黄芩具有改善糖尿病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次乌头碱是一种二萜类双酯型乌头碱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乌头属植物中。本工作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PLC-MS/MS)及高分辨质谱(HRMS)法分析确定了次乌头碱在大鼠肝微粒体CYP450中的代谢产物,分别选取磺胺苯吡唑、α-萘黄酮、奎那定、酮康唑、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作为CYP2C、CYP1A2、CYP2D、CYP3A、CYP2E1的特异性抑制剂,确定了各产物的CYP450酶的代谢亚型。结果表明:次乌头碱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有7种,分别为15-脱氢次乌头碱、8-O-脱乙酰基-次乌头碱、2-羟基-次乌头碱、中乌头碱、1-去甲基-次乌头碱、18-去甲基-次乌头碱和羟基-8-O-脱乙酰基-次乌头碱;CYP3A为次乌头碱的主要代谢酶,CYP2C、CYP1A2、CYP2D和CYP2E1也参与了次乌头碱的代谢。  相似文献   

14.
黄烷-3-醇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的膳食多酚,其生物利用度不仅局限于母体化合物,更重要的是其经过体内肠道微生物代谢后的产物.为了明确体内代谢情况及代谢产物对生物利用度的贡献,本研究探究了黄烷-3-醇类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靶向定量分析方法.根据各化合物子离子响应值的差异,确定其在混合标准溶液中适合的浓度,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卷柏治疗高尿酸血症大鼠的作用机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对健康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和卷柏组的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寻找卷柏治疗高尿酸血症大鼠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果表明,经PCA和OPLS-DA分析后,健康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和卷柏组的大鼠尿液代谢物谱能得到有效地区分;发现并鉴定了9个潜在生物标记物,分别为尿酸、尿囊素、黄尿酸、犬尿酸、硫酸吲哚酚、马尿酸、肌酐、富马酸和柠檬酸。卷柏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治疗主要体现为对嘌呤代谢、色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苯丙氨酸代谢的调节作用。同时,通过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表明卷柏能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血尿酸水平,并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GC-MS的黄曲霉毒素致犬肝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黄曲霉毒素(AF)对犬肝脏的损伤作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AF中毒犬血浆中的代谢物谱,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犬AF中毒后血浆内源性代谢物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犬AF中毒后,血浆内源性代谢物谱随中毒时间的推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血浆中的部分氨基酸(如L-异亮氨酸、甘氨酸、L-苏氨酸等)含量升高,葡萄糖、胆固醇以及部分游离脂肪酸(如软脂酸、硬脂酸等)含量下降。这些代谢物的变化与肝脏的损伤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其变化趋势与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一致。由此可见,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能较全面地反应生物体的代谢状态,再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血浆代谢物的变化进行模式识别,有助于AF中毒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周慧  付佳  蔡宗苇 《质谱学报》2017,38(1):30-36
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植物中,具有肾损伤毒性和致癌致突变毒性。为了研究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的毒性产生机制,建立了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及其大鼠肝微粒体酶S9代谢物分离与鉴定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方法。采用体外代谢法分别研究了有氧和厌氧孵育条件下,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在大鼠肝微粒体酶S9作用下的代谢行为,并对各代谢物进行结构表征。研究结果显示:马兜铃酸Ⅰ在有氧条件下生成的代谢产物为马兜铃酸Ⅰa,在厌氧条件下生成的代谢产物为马兜铃内酰胺Ⅰ;马兜铃酸Ⅱ只在厌氧条件下生成了马兜铃内酰胺Ⅱ。马兜铃内酰胺类化合物的生成是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在肝微粒体酶S9代谢过程中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结果对于更好地理解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的毒性作用机制,控制毒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