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柴东地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复杂、原始沉积分布认识不一等问题,充分利用侏罗系野外露头勘查、钻井(孔)、地震等成果资料,通过露头引层、钻井(孔)标定地震以及地震相、低速异常识别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分布规律;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岩心描述,系统研究早、中侏罗世地层沉积特征和充填演化规律,结合中新生代盆—山演化关系,恢复研究区早、中侏罗世古沉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柴东地区下侏罗统仅分布于红山凹陷,分布面积约为640 km2;中侏罗统分布于红山—小柴旦、尕西—鱼卡、霍布逊和德令哈等6个残留凹陷,尕丘、大柴旦、欧南等凹陷不发育中、下侏罗统。柴东地区早侏罗世表现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主要物源来自北方的祁连山,次要物源来自南侧的柴南隆起;中侏罗世处于拗陷沉积阶段,表现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的水进半旋回沉积充填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明健  张训华  张运波 《特种油气藏》2012,19(6):17-21,141,142
受中生代以来多次构造运动的控制,临清坳陷东部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在对研究区进行地震解释基础上,分析了临清坳陷东部自侏罗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恢复了下—中侏罗统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并结合同一时期的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J1-2处于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的强弱主要受自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控制,呈现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的规律;J1-2时期盆地整体展布方向为NE向,盆地展布主要受印支期所形成的挤压构造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罗瑞 《石化技术》2024,(3):235-237
奥陶-志留过渡时期古气候与古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时期的古气候、古环境恢复一直是国际上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上扬子地区早志留油气勘探取得突破,国内扬子地区的早志留世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也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归纳总结了扬子地区早志留世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方法,通过扬子内部多个区域、多种地球化学指标的对比研究,明确了扬子地区早志留世古气候早期气候温暖湿润,水体较深而盐度较低,为还原性环境。晚期转为干旱气候,水体较浅而盐度较高,为次氧-氧化条件。  相似文献   

4.
选用14口井的孢粉化石资料,将鉴定出的50个属、110个种概括为4个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提出了渤海地区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地质时代最新划分意见,为该区中生界划分与对比提供了较可靠的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中期的沉积特征,运用基准面旋回分析原理和方法,剖析了该盆地早中侏罗世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组-延安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共识别出了4个长期和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针对盆地沉积相发育特点,讨论了河流体系和三角洲体系的层序充填动力学作用过程,进一步指出了基准面旋回叠加式样在盆地内不同相带的分布规律;同时,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划分,揭示了该盆地的沉积充填演化史。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油藏具有勘探程度低、岩性复杂、井网稀、纵向厚度跨度极大等特征,多年来油气勘探一直未获突破。利用岩性、电性、物性资料,采用定性特征识别,结合综合评分、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定量方法完成了储集层的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储集层以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Ⅲ~Ⅳ类为主,主要分布在C3、X7、X8井一带,厚度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减小,在C6与X8井一线东南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7.
白河区延安组地层平缓,构造不发育,油藏分布范围小,但产量高,针对这一特点,对研究区早中侏罗世的沉积相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岩性和测井曲线特征,对沉积相、微相类型进行了识别与划分,认为白河区富县组、延10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体,发育河道砂坝、心滩、河漫滩和河漫沼泽等沉积微相;延9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发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同时以延长组长1、长2残余地层厚度的分布,恢复了前侏罗系的古地貌特征。研究表明,富县组的巨厚砂层是下部过剩压力的泄压口,是下部油气向延安组地层运移的通道;延10、延9油藏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河道砂体为油气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三角洲平原煤系沼泽为其良好的盖层。  相似文献   

8.
根据柴达木盆地北缘红山地区的露头、钻井、地震、CEMP资料,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观点,对红山地区白垩系犬牙沟群进行了长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建立起了犬牙沟群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对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进行了沉积相分析,研究认为: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分别对应于犬牙沟群上、下段;犬牙沟群下段物源来自南缘柴达木古隆起,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犬牙沟群上段物源来自北缘褶皱山系,主要为冲积扇沉积。并重点对该区的烃源岩和犬牙沟群下段的储层、圈闭特征、成藏条件、油气显示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Ⅳ号断块为上盘(F7断层以上)的主要勘探目标,红北1、红北2、红北3圈闭为下盘(F7断层以下)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藏常与断裂构造相伴生。柴西地区南部沿断裂带分布有砂西-尕斯-油砂山油气聚集带、跃进2号-跃东油气聚集带、乌南-绿草滩油气聚集带;西部阿尔金山前带沿柴西等断裂分布有断鼻构造控制的构造-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北部沿着英北断裂、南翼山断裂、尖顶山断裂分布有油泉子、开特米立特、南翼山、尖顶山等构造-裂缝型油气藏。柴西地区断裂的形成与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在中新生代的剧烈挤压和走滑活动有关。断裂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还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断裂主要发育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平面上呈平行状,斜列状、斜交状、正交状,反"S"形,透镜状、发散状等组合类型,剖面组合型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式、花式3 种主要类型。其中,以冲断型及正交状、斜交状断层组合形成的构造油气藏最为发育。断裂不仅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展布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断裂活动形成的大量裂缝,改善了储层的物性条件。柴西南区普遍存在以断裂为油气运移通道形成的侧接式上生下储式油藏。  相似文献   

10.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球经历了重大的气候环境—生物种类更替,该时期皖南地区发育了一套黑色页岩,不仅可以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储层,而且为该时期气候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针对该套黑色页岩古环境演变及物源,前人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了研究,但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基于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结合地球化学数据,对皖南地区下二叠统大隆组—上三叠统殷坑组页岩古气候和物源输入及其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开展页岩古环境演变及物源研究。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及草莓状黄铁矿(<6μm)指示页岩形成于温暖潮湿且波动频繁的缺氧—硫化环境,由大隆组至殷坑组,缺氧条件和古生产力整体呈逐渐降低趋势;w(Th)/w(Sc)—w(Zr)/w(Sc)、w(La)/w(Sc)—w(Co)/w(Th)和w(Hf)—w(La)/w(Th)图解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明页岩物源主要来自后太古代上地壳花岗岩,w(La)—w(Th)—w(Sc)、w(Th)—w(Co)—w(Zr/10)和w(Th)—w(Sc)—w(Zr/10)判别图显示页岩物源的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兼具活动大陆边缘,推断其主要来自“江南造山带”;氧化还原条...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沉积环境演变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柴达木盆地北缘(柴北缘)东段大煤沟剖面侏罗系沉积层序发育完整。下侏罗统岩性以细砾岩、细—粉砂岩与炭质泥岩和页岩的不等厚互层为特征,其中大煤沟组一、二段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关的湖沼相炭质泥页岩较发育,多含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静水环境生物化石,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体系;由3个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构成1个长期旋回。中侏罗统厚层河流—冲积相砂砾岩较发育,化石面貌以介形虫和植物为主,沉积环境为扇三角洲—滨浅湖体系,中上部发育较深湖相沉积;由9个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构成1个长期旋回。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化石与岩相分布特征反映侏罗纪沉积中心由西向东迁移。构造活动和气候是沉积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前者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早侏罗世潮湿气候下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为柴北缘提供了重要的生烃母质,但中侏罗世中晚期半干旱气候更有利于形成高品质的烃源岩。图5表1参18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生物有机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显微组分包括藻类体、角质体和孢子体,根据这3种不同显微组分在岩石中的赋存特征、丰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含量,将侏罗系泥岩的成烃生物相分为4类:富集有机质型(A型)、有机质密集搬运-沉积聚集型(B型)、有机质稀疏搬运-沉积聚集型(C型)、有机质碎屑状散布型(D型).从A型到D型,有机质丰度逐渐降低,类型逐渐变差.对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优质烃源岩是A型生物相泥岩,该类烃源岩发育较高丰度的层状藻类体,有机碳含量大干4.O%,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一般只在下侏罗统下部和中侏罗统七段的局部层段发育,往往集中在几米至十几米厚的富集有机质层段,多形成于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闭塞环境.图5表3参20  相似文献   

13.
柴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储集空间为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和少量裂缝,其中,溶蚀孔占较大比重,对改善该区储层物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影响较大,成岩作用强度,特别是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对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物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柴西)新生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良好。根据原油和烃源岩中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柴西原油的成熟度、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等进行了探讨,从而进行原油成因类型划分以及油源对比。研究发现柴西原油显示出低成熟-成熟原油的特征且形成于水体盐度较高的还原性环境,有机质来源为混合源,低等水生植物输入量较大。根据原油的沉积环境、母质来源和成熟度特征,柴西原油可划分为4类:Ⅰ类来自于狮子沟-跃进地区,伽马蜡烷含量高,姥植比低,具有C27甾烷优势,有"翘尾"现象;Ⅱ类来自于切克里克-扎哈泉及南翼山-油泉子一带,伽马蜡烷含量较Ⅰ类低,具有C27甾烷优势,无"翘尾"现象;Ⅲ类来自于大风山、黄瓜峁等地区,具有C29甾烷优势,无"翘尾"现象;Ⅳ类来自于开特米里克地区,伽马蜡烷含量较前3类低,具有C27甾烷优势,无"翘尾"现象。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柴西原油主要来自E3和N1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侏罗系烃源岩为柴达木盆地北缘(下文简称柴北缘)腹部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但对其复杂的生烃演化尚未有系统的认识。在钻井、地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根据EASY%RO模型,恢复了研究区内不同构造单元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不同生烃凹陷的差异热演化特征,为柴北缘腹部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表明: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西南部昆特依凹陷、伊北凹陷的下侏罗统烃源岩在古近纪初期进入成熟阶段,古近纪末期达到生烃高峰;东北部赛什腾凹陷的中侏罗统烃源岩在上新世晚期进入生烃门限,现今仍处于生烃高峰末期。柴北缘腹部构造带总体经历了燕山运动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末期2个关键成藏期,根据历史生烃时期与构造样式的匹配关系,认为冷湖七号地区为下一步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北缘蕴含丰富的煤炭资源及煤层气资源,鱼卡煤田便是一个富含煤层气的典型区域,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和大煤沟组。鱼卡凹陷地区受区域构造影响,含气量分布不均,其中石门沟组M5煤层和大煤沟组M7煤层煤层气资源前景较好。通过深度-含气性关系分析,发现二井田地区含气性梯度明显且深度-含气性关系的离散性较小,M7煤层含气性随埋深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尕秀地区、羊水河和鱼卡东部地区M7煤层含气性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鱼卡凹陷侏罗系M7煤层的含气性在不同构造单元差异较大,呈现明显的不均一性,整体来看,鱼卡凹陷西部煤层含气性显著高于东部,北部略优于南部,由南向北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鱼卡煤田北部F2断层和F10断层所控制的区域,在一个小型背斜构造存在2个相对高含气量区,由南向北煤层含气量逐渐增高;而鱼卡煤田东部北山和二井田地区,其煤层含气量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17.
柴北缘逆冲带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经过多年勘探,发现了以侏罗系为烃源岩的冷湖、南八仙及马北等油气田,通过对该地区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柴北缘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具有以下特点:烃源岩的分布、成烃演化及生烃中心的位置控制着油气相态的分布格局;古近纪晚期和新近纪中期是柴北缘地区油气运聚的关键时刻,燕山期发育的古隆起和早第三纪发育的构造带是控制油气运聚的重要构造因素;中、新生界之间发育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第三系发育区域性分布的渗透性砂岩,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晚喜马拉雅期盆内主控断裂及其派生断层的强烈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东段油气差异成藏及富集规律,利用地质及地球化学测试资料,围绕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开展油气藏特征研究,分析成藏期次、明确关键成藏因素并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阿尔金山前带成藏差异性明显,牛东地区天然气成熟度较低、干气与湿气并存,以渐新世中晚期、中新世早中期共2期成藏为主,纵向上多层系富集;东坪地...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已在柴达木盆地的多个层位发现了油气藏。其中,该盆地西部(柴西)狮子沟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膏盐岩是该区油气藏得以保存的优质盖层。为了预测柴西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指导区域油气勘探部署,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综合薄片鉴定,粒度,敏感参数Sr/Cu、Fe/Mn、(Fe+Al)/(Ca+Mg)、V/(V+Ni)、Pr/Ph比值以及黄铁矿含量,包裹体等分析结果,研究了该区膏盐岩发育的沉积演化特征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膏盐岩主要分布在湖盆的沉积中心,往盆地边缘方向变薄,横向上相变为碳酸盐岩或陆源碎屑岩,平面分布呈不规则的椭圆形;(2)膏盐岩纵向上主要发育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的中部和上部,与碳酸盐岩或陆源碎屑岩相间发育,单层厚度变化大、层数多、连续性较好;(3)下干柴沟组上段Ⅲ砂组—Ⅰ砂组(盐间)地层沉积时气候干旱炎热,为半深湖—深湖还原性水体环境。结论认为:(1)该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膏盐岩分布面积较广,累计厚度较大;(2)膏盐岩是在干旱炎热气候条件和深水背景下湖水蒸发浓缩结晶而成的,非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岩心观察和描述、镜下鉴定、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手段,结合研究区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对研究区侏罗系—新近系储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类型、期次、分布形态、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柴北缘腹部地区中新生界砂岩主要胶结物类型为碳酸盐胶结,胶结物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包括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中期主要是方解石和含铁方解石,晚期为含铁白云石。侏罗纪柴北缘腹部地区经历了由封闭咸湖向开放型湖盆的转变过程,δ13C值为-16.77‰~8.01‰和δ18O值为-18.52‰~-8.34‰,古盐度值(Z)和古温度分别为86.50~133.72 ℃和67.81~142.19 ℃,成岩阶段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B期。古近系(E1+2、E31、E32)形成于开放水体环境,δ13C值为-8.71‰~-2.40‰,δ18O值为-16.62‰~-8.77‰,古盐度和古温度分别为102.85~116.16 ℃和63.03~117.28 ℃,成岩阶段为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期。新近系上干柴沟组(N1)和下油砂山组(N21)也形成于开放水体环境,δ13C值为 -6.81‰~ -3.80‰和δ18O值为-12.73‰~-6.13‰,古盐度和古温度值分别为107.65~114.89 ℃和25.54~88.93 ℃,成岩演化阶段处于早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阶段B期。不同层位碳、氧同位素含量基本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但是仍存在个别点呈现相反的趋势,可能与大气淡水有关。其碳酸盐胶结物成因机制既包括有机成因也包括无机成因,早期主要受大气淡水淋滤作用,中期主要是有机质热解脱羧作用提供碳源,晚期主要为生物成因碳酸盐,同时也含有少量有机碳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