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金属掺杂,硼团簇可以表现出特殊的结构特征和化学性质。尽管主族金属、过渡金属和镧系金属掺杂的硼团簇已被相继报道,但目前锕系金属掺杂的硼团簇研究相对较少。本工作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预测了一系列锕系金属掺杂硼团簇AnB_(7)(An=Ac、Th、Am、Cm)。理论计算表明,其能量最低的结构分别为C_(6)v AcB_(7)、C_(2)v ThB_(7)、C_(2)v AmB_(7)和C_(6)v CmB_(7),且均为半夹心构型。在每个AnB_(7)体系中,B_(3)-7具有六个离域的π电子和六个离域的σ电子,均为双重芳香性团簇。成键性质分析表明Am-B和Cm-B键的共价相互作用强于Ac-B和Th-B键。此外,这些硼团簇均非常稳定,且AmB_(7)和CmB_(7)稳定性更高,而共价相互作用是影响AnB_(7)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工作丰富了锕系金属掺杂的硼团簇的种类,并为设计锕系金属掺杂硼团簇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熔融-热处理工艺制备SiO2-Na2O-B2O3-BaO-CaO-TiO2-ZrO2体系玻璃陶瓷,利用差热分析法(DTA)、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晶核剂(CaO、TiO2和ZrO2)总含量为45%时,不同钙含量(CaO∶TiO2∶ZrO2=x∶2∶1(摩尔比),x=0.5~6)对玻璃陶瓷晶相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并采用粉末静态浸泡法(PCT)测试了C2(即x=2)玻璃陶瓷样品的抗浸出性能。结果表明:玻璃网络结构主要由[SiO4]、[BO3]和[BO4]构成,随着Ca含量的增加,更多的B以[BO4]加入玻璃网络中,玻璃转变温度Tg逐渐升高,放热峰温度逐渐降低,但峰强逐渐增高;x<2时,样品中除CaZrTi2O7晶相外还有其他晶相(如TiO2和ZrO2)出现;当x=2和4时,样品中只有单一的CaZrTi2O7晶相;x=6时,有星状的CaZrTi2O7和柱状的CaTiO3晶相生成。PCT实验结果表明:B、Na、Ca元素的归一化浸出率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并在28 d后保持不变,分别为8.4、7.8、2.2 mg/(m2•d),与硼硅酸盐玻璃固化体浸出率处于同一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N,N′-二乙基-N,N′-二苯基-[2,2′-联吡啶]-6,6′-二硫代酰胺(Et-Ph-BCTABipy)萃取剂,并利用13C NMR和1H NMR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相接触时间、萃取剂浓度、水相初始酸度和Pd2+浓度等因素对Et-Ph-BCTABipy萃取Pd2+性能的影响,利用摩尔比法确定了Et-Ph-BCTABipy与Pd2+所形成的配合物组成;同时,在Ln(Ⅲ)与Pd2+共存体系中研究了Et-Ph-BCTABipy对Pd2+的萃取选择性。结果表明:Et-Ph-BCTABipy在HNO3体系中对Pd2+具有较强的萃取性能和较高的萃取选择性;萃取过程中Et-Ph-BCTABipy与Pd2+以1∶2的比例结合,其萃取平衡常数Kex=3.42×106。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N,N′-二乙基-N,N′-二苯基-[2,2′-联吡啶]-6,6′-二硫代酰胺(Et-Ph-BCTABipy)萃取剂,并利用13C NMR和1H NMR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相接触时间、萃取剂浓度、水相初始酸度和Pd2+浓度等因素对Et-Ph-BCTABipy萃取Pd2+性能的影响,利用摩尔比法确定了Et-Ph-BCTABipy与Pd2+所形成的配合物组成;同时,在Ln(Ⅲ)与Pd2+共存体系中研究了Et-Ph-BCTABipy对Pd2+的萃取选择性。结果表明:Et-Ph-BCTABipy在HNO3体系中对Pd2+具有较强的萃取性能和较高的萃取选择性;萃取过程中Et-Ph-BCTABipy与Pd2+以1∶2的比例结合,其萃取平衡常数Kex=3.42×106。  相似文献   

5.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性含磷萃取剂三辛基氧化膦(TOPO)作为配体,考察其与高氯酸铀酰在疏水离子液体[N4111][NTf2]中形成配合物的光谱和电化学行为。该配合物在离子液体中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呈现出峰间距为(728±9)cm-1的电子振动带系,其红外光谱中铀酰离子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νas)为926cm-1。电化学研究显示,[UO2(TOPO)42+的电极还原过程由两个连续的单电子还原过程组成,对应的还原峰电位分别为Epc1=-1.37V和Epc2=-1.75V(vs. Ag+/Ag),其中前者为准可逆,后者不可逆。该U(Ⅵ)→U(Ⅴ)准可逆过程的半波电位E1/2=-1.33V,不随扫描速率和温度改变,说明该过程可逆性较好,且还原产物稳定。该配合物的扩散活化能为Ea=(39.0±1.1)kJ/mol。该体系可能在以离子液体为介质的电化学分离过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铀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形态及分布是评价铀毒性的基础。文章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方式研究螯合剂对染铀小鼠体内铀分布的影响。通过建立包含主要体液金属离子、小分子配体及UO22+与螯合剂的热力学平衡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UO22+在血液中的形态。实验结果表明:DTPA易与UO22+形成[(UO2)2(OH)DTPA]2-,对小鼠血液中的UO22+有明显的促排作用,但在促排的同时对小鼠的肾脏和骨骼有损伤;抗坏血酸对小鼠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铀促排几乎无作用,但形成的[(UO2)2(OH)Ascorbate]2+会阻碍肾脏中U(Ⅵ)的代谢;NTA对小鼠体内各组织器官铀的促排作用小,并会促使体内出现固相(UO2)3(PO4)2·4H2O,对骨骼有较强的损伤作用,不适合作为铀的促排剂。  相似文献   

7.
铀的多配位化学不仅在新型锕系化合物的结构研发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环境和核废料处理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报道了激光溅射U靶在N2O载气中冷却膨胀生成[UO2(N3)n]+(n=0—4)的质谱结果,并结合理论计算对所生成离子的稳定结构和成键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N3以自由基的形式与UO+2配位,且第一个N3配体与UO+2存在成键相互作用。此外,进一步的定域化分子轨道分析表明,体系中存在多中心轨道离域。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治疗用碘[131I]化钠胶囊放射化学纯度,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充的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5.85 g/L氯化钠溶液(加入0.65 mL正辛胺并用稀磷酸调pH至7.0)-乙腈(V∶V=20∶1)为流动相,串联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20 nm)与放射性流量检测器,柱温为25 ℃,运行40 min,1.5 mL/min进行等度淋洗,可有效地将主峰碘[131I]化物与放射性化学杂质碘[131I]酸根进行分离,碘[131I]化物和碘[131I]酸根分别在0.19~92.50 GBq/L和0.15~4.81 GBq/L活度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3和0.997,碘[131I]化物和碘[131I]酸根的检测限分别为3.21×10-2 GBq/L和4.74×10-2 GBq/L,定量限分别为9.63×10-2 GBq/L和7.91×10-2 GBq/L,回收率为70.0%~125.0%,耐用性和精密度良好。该法适用于治疗用碘[131I]化钠胶囊的放射化学纯度测定,为制定该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Al2O3掺量对独居石玻璃陶瓷固化体结构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方法表征样品结构,用溶解速率法和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别测定样品在浸出液中浸泡后的失重速率及各元素的浸出浓度,以研究固化体的化学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当Al2O3掺量为4%(摩尔分数)时,在980 ℃下保温3 h得到的独居石玻璃陶瓷固化体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浸泡14 d时其质量浸出率最低,约为8.1 ng/(cm2•min),其中Ce、La元素在浸出液中均未检出;固化体的主晶相为独居石,结构中含有大量稳定的正磷酸基团[PO43-和少量的焦磷酸基团[P2O74-,不存在偏磷酸基团[PO3-。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重四级杆质谱模拟并分析微观含铀分子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以探讨单质铀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含铀分子在质谱中离子化后经碰撞诱导解离可生成U+。研究还发现,硝酸铀酰溶液通过电喷雾可形成UO+2(m/z 270)、UO2OH+(m/z 287)、UO2H2OOH+(m/z 305)、UO2NO+3(m/z 332)、UO2(H2O)3NO+3(m/z 386)及双聚铀酰离子[(UO2NO3H2O)2NO3+(m/z 762),在具有一定动能N2的碰撞下它们均可产生游离的U+。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天然单质铀形成的微观机理为:在漫长地质年代中放射性核素持续衰变产生的能量粒子撞击含铀分子使其化学键断裂生成游离铀离子,在封闭或强还原性等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单质铀并被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1.
乏燃料后处理分离体系的辐射稳定性是其实际应用前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等方法系统研究了IB-BTP/[C2mim][NTf2]、CA-BTP/[C2mim][NTf2]和CA-BTPhen/[C2mim][NTf2]三种典型的氮杂多环芳烃/离子液体萃取分离体系的γ辐射效应,并通过Eu3+萃取实验对辐照前后体系的萃取性能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三种萃取剂在[C2mim][NTf2]离子液体中的辐射稳定性顺序为:CA-BTP>IB-BTP≈CA-BTPhen;三种体系的辐解产物主要为[C2mim][NTf2]离子液体辐解产生的·CF3、·[C2mim]+、·H等自由基进攻氮杂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12.
以XAD-7树脂为支撑担体制备了含有三种不同咪唑型离子液体([C_8mim][BF_4]、[C_8mim][PF_6]、[C_8mim][(SO_2CF_3)_2N])和萃取剂(苯并15-冠-5)的浸渍树脂,并用于锂同位素的萃取分离。浸渍树脂的红外和扫描电镜表征表明,离子液体成功负载到了树脂上;热重分析表明,该浸渍树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水相初始pH=5.55时,浸渍树脂具有最佳萃取率。浸渍树脂在LiSCN溶液中具有较高的萃取率,而在CF_3COOLi溶液中呈现较大的单级分离因子,最大单级分离因子达到1.045±0.002。浸渍树脂的萃取平衡时间为2.5~3h。萃取热力学研究表明,该反应为自发过程,温度对体系的影响较小。~6Li富集于固相,~7Li富集在水相。该系列浸渍树脂易于再生,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讨论了2,6-bis(5,6-dibutyl-1,2,4-triazin-3-yl)pyridine(isoBu-BTP)作为萃取剂在一种常见的疏水性咪唑类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C2mim][NTf2])中对硝酸溶液中几种稀土元素(Y、Nd、Eu、Dy)的萃取行为,其中重点考察对Dy的萃取。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有机溶剂体系相比,离子液体萃取体系在低酸度(0.01~0.1mol/L)下对稀土元素有良好萃取效果,特别是对Dy显示了良好的选择性,另一方面,利用高酸(3mol/L)可以进行反萃;本研究以对Dy的萃取为例,通过双对数法,推算出Dy3+与isoBu-BTP的化学当量比为1∶2.4。由此推测Dy3+的萃取机理可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多数Dy3+与isoBu-BTP形成摩尔比为1∶3的配合物,另一方面是小部分Dy3+与[C2mim]+进行阳离子交换被离子液体本身萃取,从而证明了该体系中离子液体具有协同萃取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草酸盐沉淀动力学,本研究用草酸铈代替草酸钚对成核和晶体生长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在测定成核动力学时确定稀释倍数的有效方法。在25~50℃时,在硝酸铈浓度为0.030~0.400 mol/L、草酸浓度为0.250~0.800 mol/L、母液草酸浓度0.100 mol/L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草酸铈成核和晶体生长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成核时稀释倍数对成核速率的测量影响很大,定义的稀释过饱和比Sn值为1.65时得到的稀释倍数最佳。草酸铈成核过程可分为均相成核和异相成核,成核速率方程可表示为:RN=AN0·exp[-Ea/RT]·exp[-BN/(ln S)2],其中均相成核时:AN0=3.86×1030/(m3·s),Ea=67.4 kJ/mol,BN=55.3;异相成核时:AN0=3.10×1020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Na2O/Al2O3摩尔比(n)对模拟高放废液硼硅酸盐玻璃固化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Na2O/Al2O3摩尔比时硼硅酸盐玻璃固化体的结构变化,并用溶解速率法(DR)和全谱直读等离子发射光谱(ICP-OES)表征了所制备出固化体的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研究组分范围内,当n1.0时,硼硅酸盐玻璃固化体结构中Al以[AlO4]四面体的形式存在,但[BO3]三角体的量较大;随着Na2O/Al2O3摩尔比的增加(n=1.0),固化体结构中[BO3]三角体向[BO4]四面体转变,Al仍以[AlO4]四面体的形式存在,固化体结构稳定性增加;Na2O/Al2O3摩尔比继续增加(n=1.5或2.0),固化体成分中由于Al含量已很少而使[AlO4]含量过少,对固化体结构网络致密性的影响起主要作用,且此时成分中存在过多的碱金属离子在结构中起断网作用,玻璃固化体网络结构变疏松。在Na2O/Al2O3摩尔比为1.0时,玻璃固化体有相对较佳的结构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浸泡56d后的失重速率为10-9 g/(cm2·min)数量级,且浸出液中各浸出离子的平均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