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识别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描述不同职能中心的空间集聚特征,刻画沈阳市中心城区制造业郊区化扩散趋势,为沈阳市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组织营造提供参考。基于不同职能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的城市职能分类基准,采用ArcGIS10.7、GeoDa1.12和Crimestat3.3软件,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热点聚类、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识别2020年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测度不同功能类型设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1998年、2008年和2020年制造业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2020年,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多个中心、圈层放射”,通过“一主四副”的城市规划引导,大致形成了3个等级的城市中心体系,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除了主城区的集聚组团式的单中心之外,各个副城也都形成了各自的次级中心,符合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2)1998—2020年,制造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围地区迁移扩散,主要分布在西、南方向的三四环城市郊区,形成了铁西产业新城、永安新城等产业集聚区域,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3)沈阳市不同功能空间均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延伸,不同功能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的嵌套式城市功能体系。不同功能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相关性,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功能区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制造业集聚区域的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居住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设施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形成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以城市核心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区的生活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王芳琴 《资源与产业》2022,24(4):113-123
利用泰尔指数和第三产业相对比重刻画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高级化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揭示异质性人力资本、资源集聚及二者交叉耦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其地区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高级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影响因素,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为15.31%;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分别为46.93%和28.99%;初级、中级人力资本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中介变量,高级人力资本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力为72.99%),中级人力资本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力为75.77%);制造业资源集聚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动作用分别为90.73%和80.59%,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贡献分别为89%和82.68%。因此,在东部区域,应借助高级人力资本积累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吸引集聚,同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化人力资本结构,通过二者的循环因果互动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中西部区域,中高级人力资本和制造业集聚的“双翼驱动”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核心动力,在制造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应侧重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并引导二者协同发展,重视制造业集聚与人力资本之间的互动和匹配。  相似文献   

3.
《煤炭工程》2021,53(9)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综合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1999—2018年黄河流域采矿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地理探测。研究发现:黄河流域采矿业集聚程度总体呈先上升、后波动下降、再快速上升的"N"型发展态势,1998年和2016年两轮去产能政策显著提高了黄河流域采矿业集聚程度;黄河中上游地区采矿业集聚程度明显高于下游地区,采矿业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高-高"类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山西和陕西,空间范围不断扩大;黄河流域采矿业空间布局方向性明显,基本保持"东—西"方向,研究期内采矿业产业重心均落入山西省境内且总体向西北方向迁移;黄河流域采矿业集聚的核心驱动因素为矿产资源禀赋、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水平和下游产业需求,上、中、下游的核心驱动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及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本文以2010-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样本,借助GMM估计模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考虑影响因素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单一产业集聚会促进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2)协同集聚比单一产业集聚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环境规制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在不同集聚状态下对绿色发展效率形成差异影响;3)在协同集聚下,人力资本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具有门槛效应。跨越门槛后协同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效果更加突出。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给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吴泽斌  李瑾 《资源与产业》2014,16(6):100-103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的方法,选取了江西省11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分析了江西省三大产业的空间集聚情况。结果表明,江西省的11个城市中三大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第一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最高,但三大产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都相对偏低,基本都低于02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低于0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各城市的发展较均衡,但都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针对江西三大产业的空间集聚的不均衡发展情况提出了江西省应: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创新型产业;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宋敏  刘彬 《资源与产业》2022,24(5):90-97
湾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开放优势在带动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实现湾区制造业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引领湾区经济开放化和多元化的重要途径。采用区位熵方法测算了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集聚度,并通过SEM和SDM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明晰,产业集聚特征明显。2)粤港澳大湾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在邻接矩阵和经济地理矩阵下影响系数分别为0.213和0.121;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对本地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0.063和0.316,促进了本地制造业发展;资本存量对周边地区制造业集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0.918。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集群的优势,有利于为广东地区乃至整个泛珠三角产业均衡化发展提供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算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程度,分析其分布特征,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来看,商务服务业集聚度最高,2004—201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指数为0.04~0.06,总体呈“U”型变化趋势。从区位熵测算结果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有不足1/3的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呈现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和合肥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的集中态势,而其他城市的集聚程度较低。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分行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一定的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抑制作用,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均有虹吸效应;科技服务业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小。总体而言,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差异,应当注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各类行业的均衡、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单一化;同时也需要加快相对落后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其空间集聚,从而缩小核心城市和偏远城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基于扩展的Feder模型,对广西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工业部门的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这证明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要性,符合广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2)服务业部门对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以及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都有正效应,产业结构转型能够为广西经济增长带来强大的推动力。广西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需要制定相应措施,如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培育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通过加快科技水平的提升,以技术进步促进广西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我国诸多海岛产业结构具有结构单一、以渔为主的共性特征,这种建立在资源基础之上的传统产业结构不利于海岛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长海县为例,通过对其产业结构及其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长海县渔业生产不够稳定,朝阳产业缺乏竞争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一产业;按照产业结构发展规律,基于资源总量限制及其他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要求,长海县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积极发展新渔业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应以旅游服务为中心,努力实现第三产业超常规发展,这对于其他海岛县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应用Arcgis、SPSS等方法对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以探讨产业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其有序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如下:1)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整机制造业在空间上呈分散式布局,但是全国性和区域性风机制造中心正在形成、大型整机制造企业呈现多点布局态势,而零部件制造业采取了不同的布局策略;2)政策和技术是影响风电装备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开放度在产业发展初期对外资企业布局的影响较大?市场?劳动力素质和产业基础也是影响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新玉 《中国矿业》2003,12(12):7-11
北京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矿业及相关后续产业为北京市现代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建设、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基本框架的构建、“绿色奥运”的举办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矿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这些新的形势要求对矿业发展方向的重点进行战略性调整,以使矿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污染源末端治理的不断推进,各种污染物末端减排空间持续收缩,产业结构调整是缓解区域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四川省三大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泰尔指数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从四川省、五大经济区、市(州)3个视角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及高级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并对区域工业企业主导产业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通过构建成分数据模型和ARIMA模型对2025年四川省三次产业占比进行预测,以期为四川省制定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中,但区域间及区域内发展存在较大差距;除成都平原经济区电子信息相对发达外,传统能源、资源消耗密集型行业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初级加工业在区域内仍占有较大比重;加强区域间及区域内协同发展和加强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仍是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矿业城市南川转型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会引发产业效益下降、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减弱、发展动力不足、社会问题加剧等诸多问题。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转型任务十分紧迫,其核心问题是接替产业的选择。本文对南川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矿业、镁铝工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延长矿业服务年限作为发展的缓冲阶段,大力发展大旅游产业为接替的主导产业,统筹其他产业发展的观点,并对城市发展架构与功能定位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矿业城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然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成为制约矿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从服务产业转型的视角重新开发利用矿业废弃土地,是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门头沟区为例,分析了门头沟转型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潜力,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矿业城市矿业废弃土地再利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门头沟产业转型背景下矿业废弃土地利用开发模式和战略。为转型城市矿业废弃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分别从行业及地区层面运用碳排放分解模型测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效应,运用扩展STIRPAT模型剖析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而利用碳排放潜力指数模型分析工业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近年来苏北工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电力、采矿、冶金、石化、造纸等行业,徐州、淮安两市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影响苏北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消费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及行业结构,其次是居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化发展水平;挖掘苏北工业碳减排潜力的重点在电力、采矿、石油加工、化学医药、冶金、装备制造、造纸等行业以及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城市。据此提出加快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步伐、建立重点行业碳排放目标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加强重点城市碳排放管控、进一步挖掘碳减排潜力、促进苏北工业节能化和高级化转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下游长三角地区矿产加工业已失去低成本优势,这种局势使得研究长江经济带矿业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协调度模型,本文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采掘业与矿产加工业按矿类分为四组,对各组采掘业与对应矿产加工业协调度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矿产加工业无论与本地区采掘业相比,还是区域横向比较来看,均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上游地区除经济较为发达的重庆外,其他地区总体呈现矿产资源采掘业领先、矿产加工业落后的格局,其中贵州在煤炭方面、四川在有色金属方面尤为明显;中游地区协调性优于长三角和上游地区,其中煤炭和油气总体上表现为矿产加工业领先,黑色金属总体上为资源采掘业领先,而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总体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在矿业产业协调发展中承担的职责和分工,以期为带内地区间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李海婷 《中国矿业》2020,29(S1):1-4+11
矿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的重要基础产业,矿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矿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业产业内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资产结构现状表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采矿业中的重点行业,也是矿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当前,矿业产业结构面临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矿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要从完善资产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做起,进而提高矿业的产业集中度和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要鼓励海外矿业投资,加快推进生态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罗马尼亚产能合作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马尼亚是中东欧第二大国,中国与罗马尼亚产能合作前景广阔,"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罗产能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本文基于资源产业合作,以基础设施、矿业及相关产业产能合作为切入点,对罗马尼亚的投资环境、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发展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出中国和罗马尼亚产能合作构想: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以投资额大、收益率高的项目为重点;矿业及相关产业领域合作,以黑海油气开发及铜、金开发为重点,关注罗马尼亚政府矿业政策变化,及时参与到罗马尼亚矿业投资中。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塔河流域产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以巴州地区为例,研究了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经济环境效应。研究结论发现:1995-2009年矿产资源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总体水平维持在5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上升趋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是巴州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矿产资源产业的就业吸纳较强,企业集聚能力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基本上维持在40%以上;矿产资源产业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线性增长关系;矿产资源产业税收成为巴州地方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矿产资源行业的发展潜力下降。因此,应高效利用矿产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