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核算江苏省碳排放与碳吸收量,预测其未来碳平衡潜力,为推进我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及落实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从省级层面选取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建立碳平衡潜力预测指标体系,根据1996—2019年碳排放量核算数据,在碳排放影响因素LMDI分解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STIRPAT模型并设置9大情景,分别预测2020—2060年江苏省碳排放量。同时引入灰色GM(1,1)模型预测江苏省未来生态碳吸收量,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其2004—2060年碳平衡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江苏省碳排放增长迅速,人口规模、人均收入及能源结构是主要增碳因素,能源强度及碳排放强度是重要抑碳因素,根据STIRPAT模型预测结果,可将9种情景按碳达峰量及碳达峰时间分为高碳-高增长、中碳-中增长及低碳-低增长三大组合,其中低碳—低增长组合的最优情景3可实现2029年最早碳达峰,峰值为33 003.86万tCO2,2060年碳排放将下降至24 274.19万tCO2;2)碳吸收量预测将缓慢增长,于2053年突破3 000万tCO2的吸收量,2060年碳吸收量将达3 095.584万tCO2;3)江苏省未来实现碳平衡将存在时间滞后危机,碳平衡缺口预测将在2029年达到30 286.03万tCO2峰值,2060年下降至21 178.60万tCO2,碳平衡压力指数将从2025年的最大值12.16下降至2060年的7.84,需承担较大减排压力。由此可知,江苏省生态吸碳能力有限,即使按最优情景3预测分析,未来实现碳平衡依然面临严重挑战。据此,从碳排放、碳吸收与碳平衡3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调整能源高碳结构,加强绿色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量;积极推进绿地化建设,保护自然环境系统,增强生碳吸收能力;协同发展绿色减排与技术固碳,缩小碳失衡缺口,减轻碳平衡压力等,助力实现我国2060碳中和。  相似文献   

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能源行业革命性的变革,将对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能源矿产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铀等能源矿产自主供应能力不足,未来较长时间内能源矿产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居主导地位.受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3.
利用灰色关联度和GM(1,1)模型,分析1999-201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关联性,预测2011-2015年31个省(区、市)的工业“三废”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内地除北京外,30个省(区、市)的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影响,29个省(区、市)经济增长引起工业废气排放量较大。预计2011-2015年28个省(区、市)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呈增加态势,5个省(区、市)的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上升,仅有3个省(区、市)的工业“三废”排放量下降。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各省(区、市)面临的紧迫任务,建议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严格的环境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脊梁”,其碳减排效果将会影响我国发展全局。在“共抓大保护”背景下,利用广义迪式指数分解法考察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区2005—2016年碳排放演变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并采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模拟6种情景分别预测2017—2030年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峰值及达峰时间,并指出了减排路径与策略。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地区碳排放增加的首要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耗强度和产出碳强度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能源强度促降作用微弱,技术进步是促进碳减排的关键因素。中增长高减排模式是6种情景中实现减排目标的最优路径,在高减排模式下碳排放会提前达峰;若碳排放强度降速较慢,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则不能在2030年达峰。  相似文献   

5.
低碳背景下,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提高环境管制效率,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目前,传统环境管制模式基于厂商为基本单元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制约了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环境产权区域化、产权主体人格化、环境配额量化等制度创新,实现环境公司对环境配额的垄断经营,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厂商作出消耗环境配额的最优决策。可以进一步降低管制成本、提高管制效率,实现环境保护“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 的转变,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MATLAB6.1的煤自然发火煤体温度灰色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红丽  叶斌  赵敏 《陕西煤炭》2004,23(2):22-24
根据煤自燃基本规律,建立灰色预测的一维模型GM(1,1)进行预测。预测软件结果表明,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煤温进行预测具有理论可行性,且精度较高,说明灰色理论在煤温预测上具有实用价值,同时,预测结果对设备故障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学统计法和对井功率法两种地热供暖潜力的估算方法,分别计算北京市10个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用来重新估算北京市地热能的供暖潜力。估算结果表明:在抽灌井间距为300 m的条件下,对井抽灌系统的热影响范围为36×10~4m^2,每平方公里热田范围内可容纳的地热井抽灌系统约2.78个;在地热水100%回灌条件下,采用对井抽灌方式,抽灌井间距为300 m时,利用统计法计算的北京市10个地热田(面积为2 760 km^2)的可供暖潜力为2.75×10~8m^2,利用对井功率法计算的北京市地热供暖潜力为3.01×10~8m^2;采用地热梯级利用,结合其他辅助清洁能源调峰方式,全市热田面积内可供暖面积为8.60×10~8m^2。采用对井系统供暖可大大提高布井密度,有助于推进北京甚至全国范围内地热供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用电磁阻尼对挠性转子系统振动进行主动控制研究理论 ,以电磁阻尼器为执行机构的单盘对称转子轴承系统 ,应用灰色预测理论方法 ,进行转子系统振动的研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的精确解法来提高GM(1,1)模型的精度 ,并作了误差分析 ,还用后验差法对其进行等级评定。  相似文献   

9.
灰色系统理论在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GM ( 1,1)预测模型拟合韩城矿区桑树坪煤矿 1990~ 1997年的矿井涌水量 ,建立了经过二阶残差校正的GM ( 1,1)模型 ,最后对该矿 1998~ 2 0 0 1年的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 ,该模型的精度高 ,适合于具有灰色特征的地质数据的模拟、控制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刘建明  宁卫远  王乾  赵翩翩 《中州煤炭》2023,(5):117-120,126
针对矿区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提出了一种马尔可夫—残差灰色GM(1,1)预报方法,推导了新方法建立模型的数学过程,基于新方法对矿区长期监测沉降数据进行预报。结果表明,2020年预测值最大残差为2.64 mm,最小残差为0.87 mm, 2021年预测值最大残差为2.61 mm,最小残差为0.96 mm; 2020年预测值平均残差为1.73 mm,残差RMS值、STD值分别为1.86、0.73 mm; 2021年预测值平均残差为1.57 mm,残差RMS值、STD值分别为1.68、0.65 mm,新方法在矿区沉降预报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长期监测预报结果可为矿区结构变形提供参考,为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准确预测未来煤炭产量是合理确定产能目标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将灰色系统理论与离散状态的马尔柯夫链理论相结合,通过对1998~2008年度我国历年来煤炭产量的原始数据取其自然对数进行光滑处理,建立改进的GM(1,1)模型和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实证计算表明:改进的马尔柯夫模型预测精度明显高于改进的GM(1,1)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具有一定的普遍应用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专门的试验设备对某工程大直径灌注桩进行了现场试验, 分析了其承载特性。根据试验得到的一些不充分的数据,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确定试桩沉降的数学模型--GM(1, 1)模型, 对实际工程进行了预测, 结果证明本模型与实测结论吻合良好, 预测精度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