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新兴的工贸城市,也是我国沿江对外开放城市,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和“能源基地”之称。黄石市现辖一市一县五区,土地面积为4583xm2,总人口为 247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9.69km2,市区人口 67万。 黄石建市50年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源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地矛盾突出。黄石市现有耕地168.67亩,人均0.68亩,为湖北省的最低水平,远…  相似文献   

2.
矿业城市的发展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与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生态问题。为了推动该类城市的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需要对矿业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其变化驱动机制,从而为推进矿业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江西省贵溪市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该市1990—2018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进行探索,在基于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之上,运用CLUE-S模型模拟2030年贵溪市在3种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对景观格局进行对比和剖析。研究表明:1)1990—2018年,贵溪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林地转为工矿用地为主,耕地、林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5.75 km2、32.18 km2,工矿用地增加了41.54 km2,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大。2000—2010年,该市工矿用地扩张迅猛,面积由1.09 km2增长到25.01 km2。2)1990—2018年,贵溪市土地利用景观斑块数量增加了74个,斑块密度增加了0.0...  相似文献   

3.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定三种情景方案,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发展演变趋势。同时,以综合调控情景为基准,考察了经济、人口和能源等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探究了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在基准、低碳、综合调控情景下的预测碳排放峰值分别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量的1.62倍、1.33倍和1.14倍,三种情景下实现碳达峰的时间依次为2038年、2030年、2027年。同时,人均GDP增速快慢、科技投入强度大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高低、化石能源占比大小以及能源消费强度大小均对碳达峰时间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调控情景下预测的碳达峰时间距离当前最近,碳排放峰值最小,是一种现实选择的最优方案。碳达峰最优路径的确定需要从确定适当的人均GDP增速、加大科技投入强度、降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占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以及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入手。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测评方法,结合锡尔指数和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演变轨迹和现状特征进行了测评和分析,结果发现:2000年以来山东省地级市人口城市化水平总差异不断缩小,鲁东、鲁中与鲁西3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也不断减小,但对区域总差异的贡献呈不断扩大趋势,且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鲁中地区内部的差异。山东省地级市城市化水平综合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现代化水平、建成区密度和环境质量3个方面,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西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进行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因素分析与情景预测研究,对实现黑龙江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根据IPCC准则测算黑龙江省历年工业碳排放量,基于拓展STIRPAT模型,从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3个方面,确定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人口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耗效率、能源结构6个自变量,借助岭回归方法消除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然后,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能源消耗、能耗效率4个方面分析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并结合宏观政策,分别对自变量进行变量涨幅确定,对2020—2050年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设定基准情景、低碳情景、高能耗情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发现:1)黑龙江省工业低碳发展面临化石能源需求大、能源转化效率不足的问题,在影响工业碳排放的6个变量中,人均生产总值的平方、工业总产值、工业能源消耗、能源结构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量起到促进作用,人口规模、能耗效率对黑龙江省工业部门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其中工业能源消耗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2)黑龙江省工业碳排放量在各情景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Python程序在中国土地市场网上抓取2010—2018年土地供应数据,运用空间分布重心、区位基尼系数、冷热点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市场和发展“双转型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以期为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用地供应规模呈波动性减少的趋势,经历了先增后减又缓慢增加的阶段;市域工业用地空间分布总体趋向均衡,区域供地规模差异在缩小;长江中游地区工业用地供应规模最大,近年来空间分布重心向长三角地区移动明显;工业用地成交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供应规模有显著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工业总产值的增加都会促进工业用地供应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将土地纳入市场资源管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也逐步对土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天津市作为中央直辖市和北方的沿海开放城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加大土地市场化运作力度,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于利用好土地资源,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天津市土地建设开发情况  建国后,天津市土地开发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建成区面积从61km2增加…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6年6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监督分类法和目视解译法提取建设用地信息,采用建成区扩张强度指数、动态度、弹性系数以及速率,定量分析克拉玛依市建成区1996—2016年时序变化,采用分形维数、重心转移及紧凑度,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在扩展方式上,建成区总体以“团状+内部填充式+星状+沿交通线”扩展模式扩张,各时段扩展方式各异;2)在扩展方向上,呈现“东南—西南—西北”方向转变空间格局,重心迁移符合“三轴两片区”发展规律;3)在扩展驱动因子上,人口规模推动建成区进一步扩张,经济发展水平是最根本的推动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现代交通是重要因素,政府宏观政策的落实引导建成区扩张,决定城区的规模及格局。对于建成区扩张相对松散、粗放等问题,需要对空间布局进行集约化管制,实现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市地处华北平原,毗邻北京、天津;下辖24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5848km2,其中耕地5936km2,人口860万,人均耕地690m2,市区面积101km2,市区人口155万。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6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15位,是全国一类城市之一。面对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市情,为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近年来,我局坚持把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摆在土地管理的重要位置,以深入贯彻中央11号文件和新《刑法》增加的土地犯罪条款为契机,以实施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为重点,在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加强管理,一手抓执法,一…  相似文献   

11.
国土资源部于1998年11月下旬在江苏省昆山市举办了第一期全国土地管理市长研讨班。鹿心社同志在题为《土地整理的发展与实践》的讲话中从五个方面对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作了系统地阐述。(一)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部分土地…  相似文献   

12.
论文选取城镇化率、客货运周转量、人均GDP和能源强度4个指标反映湖北省人口、经济和技术水平对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的影响。首先对湖北省碳排放情况和人口城镇化比例及能源强度进行整体的分析,然后运用STIRPAT扩展模型对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数据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此时普通的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不准确,故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消除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最后对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法两次迭代映射分解得到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系数。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城镇化率、客货运周转量、人均GDP和能源强度4个指标均与交通业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2000—2018年的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数据,使用情景分析法设定低、中、高3种碳排放情景对2030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首先计算出3种不同情景下不同解释变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然后将结果带入碳排放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公式中计算得出2019—2030年碳排放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由此得出2030年的碳排放量在低排放情景、基准情景和高排放情景下分别为1 081.772万t、1 131.407万t和1 176.507万t。分析显示人口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交通业碳排放量影响最大,城镇化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耗强度的增强会导致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加大了城市交通运行压力。结合2030年前完成碳峰值的目标,将3种情景下湖北省交通业碳排放量预测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显示均完成目标达到碳排放峰值。最后针对影响碳排放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关节能减排建议,以期优化交通能源结构,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小兵  袁春 《资源与产业》2009,11(5):118-121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是引导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提高城市土地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与国务院及国土资源部近期推出的系列政策和法规的指导思想相吻合。本文以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工程为例,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指标法和GIS数据,对昆明市城中村改造节地潜力测算,得出按城市规划区内外不同标准计算的改造潜力分别为增加建设用地1 792.79hm 2和1 288.87hm 2。对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是我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作为衡量“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改善居住条件,实现人均居住面积8m‘,是矿区住房制度改革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回顾1991年以来江西煤炭系统房改工作,我们所走的是一条通向小康的希望之路。1江西煤炭系统房改前的状况江西矿区大多远离城市,生产井型小,煤层赋存条件差,劳动生产率及全员效率较低,1991年职工收入仅2716元/人·年,列全国煤炭行业倒数第三位,职工居住条件很差,住房成套率极低,矿区简陋、低矮的平房居多。自1986年以来,由于井下职工家属农转非大量涌入…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改造综合支撑系统探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城中村”问题,集中反映了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磨合中的各种矛盾,“城中村”改造涉及户籍政策、土地制度、社会管理组织模式、经济所有制模式、规划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开放性和土地换保障原则下,构建了涵盖经济、管理、社会保障和法规支撑予系统为主体的“城中村”改造综合支撑系统,并对各子系统构成要素进行探讨,“城中村”改造综合支撑系统的建立将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水电是助推中国碳达峰的关键可再生能源,但水电开发面临着显著的生态风险。西南水电基地作为中国最大的水能资源开发区域,未来应该何去何从?西南水电开发不仅涉及西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更是实现长江流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目标、推进国家碳达峰的战略问题。针对水电开发生态风险评估问题,论文构建了水电开发生态风险评估的贝叶斯网络分析框架,从条件概率视角刻画生态风险传导机制,建立了水电开发生态风险的熵权评价模型,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体系,通过社会经济指标设置情景,并以2017年为基准年模拟2018—2030年西南水电需求,进而从城市和流域视角预测不同情景下水电开发对西南水电基地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异、情景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电开发生态风险与水力发电量正相关;西南水电基地2018—2030年将处于中高风险状态,唯有可持续发展政策可有效管控生态风险;西南水电基地的不同城市、流域对水电开发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必须设计因地制宜、因水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才能够提升生态风险管控成效。  相似文献   

17.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煤炭工业部部长王森浩“九五”时期正处在世纪之交,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  相似文献   

18.
论文基于2011—2013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地碳排放量测算数据,应用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实证分析了人口、富裕度、技术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地碳排放的影响以及系数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农地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的空间特征依次为“农业大省高”“北高南低”“北低南高”;2)人口对农地碳排放具有正的固定弹性系数,富裕度和技术水平对农地碳排放的弹性系数表现出空间差异性,其中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非农业收入、城镇化率、农业机械化总动力的系数符号稳定但大小具有空间差异性,农业占第一产业的比和农地规模的系数符号和大小均具有空间差异性。基于此,提出适当调整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可作为控制农地碳排放的一个手段;提高人均农地经营规模有助于“农地减排”,特别是对于东北、华北、华东和内蒙古等地区。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耕地资源现状及优势①湖北省土地管理局.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汇编),1999.111.1 耕地资源丰富,利用格局为“水旱各半”根据1995年底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汇总结果,湖北省耕地总面积为497.97万ha,占土地总面积的26.97%,人均耕地面积0.087ha,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0.26ha。在湖北省耕地面积中,水田(含灌溉水田、望天田)261.83万ha,占耕地总面积的52.58%(灌溉水田244.43万ha,占水田的93.35%),旱地(含水浇地、旱地、菜地)236.14万ha,占耕地总面积的47.42%,其中水浇地7.56万ha,占旱地面积的3.2%,菜地19.45万ha,占旱地的8.24%…  相似文献   

20.
探讨复垦矿区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异质性对实现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贾汪矿区两期(复垦前、后)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空间采样技术、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地统计方法等,探讨了复垦前后矿区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复垦前后矿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Moran’s I指数分别为0.7076和0.6280,土地利用程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贾汪主城区和西南部的中心镇区域,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贾汪主城区东部和北部的低山丘陵区;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20.87%的区域土地利用程度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建成区外围;7.83%的区域土地利用程度有所降低,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复垦矿区和东北部;71.30%的区域土地利用程度没有发生变化,主要分布在贾汪区南部的农业种植区。研究成果可为矿区土地复垦、规划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