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国土开发战略选择的重要基础。以河南省新蔡县为例,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进行改进,构建符合当地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总体不高,没有极重要区,重要区面积仅占3.93%,主要分布在新阳高速、大广高速两侧以及汝河、洪河等地;农业生产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80.67%,呈现“西部、北部、东部高,中部、西南部、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城镇建设适宜性总体较高,适宜面积占77.24%,呈现“中西部和镇区高,东西部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今后应按照“五带四片、一区多点”的国土开发战略布局,合理安排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能力。因不同国土空间主体功能不同,承载内容不同,所以必须分区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文章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城市化地区、城镇化地区、农业发展区、矿业经济区、海洋经济区、生态保护区6类。然后因为土地承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核心基础,文章又将土地承载力分为耕地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和生态用地承载力,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土地承载力评价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建设空间的依据。本文首先探讨双评价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双评价的实践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归纳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分析发现: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最早为单因素评价,主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承载力等进行评价,后期由于区域环境的复杂性逐渐转变为综合指标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涵盖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多要素叠置综合评价、空间作用及其趋势模拟、基于生态位的适宜性评价和参与式综合评价四种适宜性评价方法。未来的双评价应广泛借鉴区域环境评价的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指标体系规范与统一,完善评估框架与技术方法,研发开放式评价系统,构建可与空间管制政策对接的适宜性分类体系,扩展适宜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和应用范围,同时应促进宏观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微观建设适宜性的统一和整合。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开发和城市建设带来的废弃矿山多存在地灾隐患、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等问题,亟待生态修复与再利用。在生态文明时代,矿山生态修复更加强调统筹空间要素的系统评估和治理。为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径,以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国土空间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以南宁市大都市区为例,基于矿山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以重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目的,构建了集"本底评价、功能分区、修复提升"为一体的规划体系。通过划定矿山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开发程度,预判土地资源供应能力,并采取需求、供给相匹配的方式,确定各类废弃矿山的修复目的,分类提出多种生态修复策略,以期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再利用。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耕地资源现状及优势①湖北省土地管理局.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汇编),1999.111.1 耕地资源丰富,利用格局为“水旱各半”根据1995年底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汇总结果,湖北省耕地总面积为497.97万ha,占土地总面积的26.97%,人均耕地面积0.087ha,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0.26ha。在湖北省耕地面积中,水田(含灌溉水田、望天田)261.83万ha,占耕地总面积的52.58%(灌溉水田244.43万ha,占水田的93.35%),旱地(含水浇地、旱地、菜地)236.14万ha,占耕地总面积的47.42%,其中水浇地7.56万ha,占旱地面积的3.2%,菜地19.45万ha,占旱地的8.24%…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分析及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自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以来耕地数量和类型的动态变化,并提出了遏制耕地锐减的对策,其中对耕地后备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是有效举措之一.8年间河北省耕地面积减少了50.75×104 hm2,生态退耕还林面积占耕地减少面积的89.0%,土地开发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可开垦荒草地、可开垦滩涂、可开垦盐碱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开发对象,占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78.86%.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以及自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以来耕地数量和类型的动态变化,并提出了遏制耕地锐减的对策,其中对耕地后备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是有效举措之一。8年间河北省耕地面积减少了50.75×104hm2,生态退耕还林面积占耕地减少面积的89.0%,土地开发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可开垦荒草地、可开垦滩涂、可开垦盐碱地是新增耕地的主要开发对象,占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78.86%。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典型县域耕地等别限制因素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县域农用地分等更新成果,以我国东部典型县域为例,通过ArcGIS叠加分析与数据统计,探讨耕地质量等别分布特征,系统分析区域耕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提出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的提升对策,以期为划定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重点区域、开展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差别化的耕地利用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5个典型县域耕地质量等别总体较高,以中、高等地为主,有少量优等地分布;各区域耕地质量共同存在的自然限制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共同存在的利用限制因素为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此外还存在各自特有的自然或利用限制因素。土地整治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耕地质量的分布特征与限制因素,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从数量、质量及生态方面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9.
县级自然资源现状数据库建设工作通过县域相关自然资源调查中形成的土地、林木(森林)、水、矿产、湿地、草地等各类型自然资源数据,并直观反映资源空间分布、数量、质量、特性等相关数据要素,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县域内自然资源现状数据库。该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对县级自然资源调查的成果综合分析和地区内的生态修复状况的监督管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露天矿复垦土地适宜性分区的方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安排露天矿复垦后平台边坡土地里利用布局是露天矿复垦的关键环节。该文以山西省吕鑫露天矿为例,根据物种生长的"适地适种"原则,分析原地貌环境下耕地、林地、草地对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地形坡向等立地环境的要求,构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复垦后的平台边坡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分布主要海拔高度在1240m~1380m,土层厚度在100cm以上,坡度基本在6°以内;林地在各海拔高度内分布均匀,在土层厚度80cm的坡度低于25°的平台和阴坡上分布较广;草地在各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坡度和坡向范围内分布均匀;2该矿区复垦后宜耕地面积约为594.47hm2,占矿区总面积的46.3%,宜林地面积约为340.94hm2,占矿区总面积的26.56%,宜草地面积约为348.45hm2,占矿区总面积的27.14%。  相似文献   

11.
有效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是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河北省148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单元,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GIS的空间表达方法,结合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机理,得出结论如下:1)在县域层面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自相关,呈现趋同趋势,LISA局部自相关结果表明全省国土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点—带—片"状结构特征; 2)人均GDP、人口密度、地均财政支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和坡度系数对国土开发强度有正向影响,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到渤海距离有着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不同区域呈现影响程度和作用敏感性有着显著差异; 3)地理区位基础是影响国土开发强度的最直接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对开发强度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能减缓开发强度过快上升,农业保护能有效地控制国土开发利用方向与强度。研究结果以期为河北省差别化管控国土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2.
屯昌县位于海南岛中北部,是海南省重要的农业大县,交通便利,光照充足,水利设施完善,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质量优良,营养元素适宜,大部分土地达到富硒土壤标准,土壤处于清洁状态,适宜发展富硒农产品。结合屯昌县实际,提出以发展富硒农产品为契机的创新工作机制,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县域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富硒有机畜牧业;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富硒反季节蔬菜;利用产业优势,发展富硒有机南药和休闲健康食品;大力扶持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发展对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把屯昌县发展为菜篮子保障基地、热带水果和特色南药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调查法和时间序列法,回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尺度与研究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因子的量化方法、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分析得到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局限性和演进趋势,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向从基础的资源评价和环境保护向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向转变,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制约要素和参考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正在向以资源环境为约束、以空间优化为导向的方向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熵权TOPSIS法测算2014年湖北省103个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承载力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以期为湖北省制定土地利用空间和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县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两极分化,承载力高的地区包括恩施市、十堰市等鄂西地区,承载力较低的主要是武汉、宜昌等地的市区,整体呈现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同时低值集聚显著性更强。LISA聚集图和冷热点分析表明,鄂西处于承载力热点和"高高聚集"区,武汉市区、宜昌市东北部区县处于承载力冷点和"低低聚集"区。最后在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格局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承载力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调查法和时间序列法,回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尺度与研究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因子的量化方法、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分析得到现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局限性和演进趋势,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向从基础的资源评价和环境保护向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向转变,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制约要素和参考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正在向以资源环境为约束、以空间优化为导向的方向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南锡康 《中国矿业》2021,30(10):66-70
矿产资源开采影响土地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态环境,矿区耕地极易受到采矿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土壤质量、利用条件、土壤生态状况等方面易发生变化,其物理化学性质和清洁程度影响其产出农作物是否可食用和交易,矿区耕地健康状况评价对于当地资源合理利用和食物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耕地质量评价相关标准及评价因素,建议矿区耕地健康状况评价从土壤质量、利用条件、土壤生态等方面选取剖面构型、有效土层厚度、表土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灌排条件、坡度、田块规整度、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指标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以因素法为宜,采用百分制对指标不同级别赋分,选取部分评价单元开展试评价,科学论证试评价结果后开展整体评价。评价结果有助于明确评价单元利用条件和利用方式,可服务于农用地安全利用、制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案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农用地价格内涵、农用地价格研究的必要性及农用地价格构成,着重分析了农用地价格涨落机理:即农用地价格受地租量、贴现率、通货膨胀率和农用地供求等因素影响起伏涨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农用地价格内涵、农用地价格研究的必要性及农用地价格构成,着重分析了农用地价格涨落机理:即农用地价格受地租量、贴现率、通货膨胀率和农用地供求等因素影响起伏涨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