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83 dtex/36 f涤纶假捻变形丝(DTY)为例,借助X射线衍射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了同一机台不同时间生产的涤纶DTY试样的结晶行为,探讨了涤纶DTY染色不匀的原因。结果表明:DTY试样的结晶速度存在差异是其染色不匀的主要原因;DTY试样的结晶速度快,则其结晶度高且结晶结构不匀,条干不匀率大,导致其染色性能差;反之,则染色性能好;生产中控制涤纶DTY的条干不匀率小于3.0%,DTY染色均匀。  相似文献   

2.
PET酯化反应过程中的二甘醇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甘醇(DEG)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切片中的含量是PET的重要质量指标.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利用PET的工艺模拟模型,计算并分析了酯化反应器内DEG生成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酯化反应器出口的DEG质量分数为0.732%;第二酯化反应器出口的DEG质量分数为0.851%;影响DEG生成的反应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温度、配比、时间和压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丝线密度为4.5 dtex的前纺涤纶原丝试制后纺油剂上油量为70%~100%的1.33 dtex×38 mm涤纶短纤维,然后以短纤维进行纺纱试验,研究后纺油剂上油量对短纤维基本性能及纺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上油量为80%~90%,短纤维的力学性能及摩擦性能较好,强度、伸长的衰减率较低,当上油量大于90%,短纤维的强度、伸长衰减明显;上油量为80%~90%的短纤维纺纱性能较好,纺制的细纱质量较好;上油量为90%的短纤维纺制的细纱断裂强度达3.60 cN/dtex,条干不匀率为12.13%,毛羽指数为1.26,纺纱过程中产生的白粉量为0.010 5 g/km。  相似文献   

4.
《合成纤维工业》2017,(4):65-68
在热辊拉伸式涤纶全拉伸丝(FDY)生产中,采用油嘴上油,会产生涤纶FDY染色条纹丝。使用不同型号的油嘴用于生产涤纶FDY,分析了油嘴结构对染色条纹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初生丝从油嘴中吸附的油剂量不均匀导致纤维局部取向度和结晶度低是产生染色条纹丝的主要原因;油嘴的结构决定了初生丝的上油均匀性,贮油槽贮油能力越大,吸油和放油能力越强,上油均匀性越好,油嘴丝道宽度对上油均匀性也有一定的影响;生产中选择合适的油嘴,可提高初生丝的上油均匀性,从而减少涤纶FDY染色条纹丝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在131 dtex/144 f涤纶预取向丝(POY)生产中,使用PPT-100退卷张力测试仪检测POY底层丝的退绕性能指数(PPF),重点考察POY含油率、网络压力、卷绕角、摩擦辊接触压力及超喂率对POY底层丝退绕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涤纶POY含油率、网络压力的增加,POY底层丝的PPF先降低后趋于稳定;随着卷绕角的增加,POY底层丝的PPF先降低后增大;随着摩擦辊接触压力的增加,POY底层丝的PPF逐渐增大;超喂率对POY底层丝的PPF影响不大;选择POY含油率0.37%、网络压力0.08 MPa、卷绕角5.1°、摩擦辊接触压力100 N、超喂率为0,POY底层丝的退绕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酸性染料可染改性聚酯(PET)纤维,将不同共聚比例的PET-聚酰胺(PA)共聚物与聚己内酰胺(PA6)以不同共混比例共混纺丝,制备PET-PA/PA6共混纤维,研究了PET-PA/PA6共混物的热性能、可纺性及共混纤维的酸性染料染色性能。结果表明:PET-PA/PA6共混物中,PET-PA与PA6在无定形区是部分相容的;PET-PA/PA6共混物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其中PA嵌段和PA6共混质量分数均为20%(PET-PA-20/PA6-20)的共混纤维的断裂强度2.54 c N/dtex、断裂伸长率31.0%,满足后续加工的要求;PA嵌段和PA6共混质量分数均为10%(PET-PA-10/PA6-10)共混纤维采用酸性染料染色时,染浴p H值应控制在4.5~5.5;升高温度和延长染色时间都能提高PET-PA-10/PA6-10共混纤维的染料上染率;随PET-PA/PA6着共聚物中PA嵌段比例的增加,共混纤维染料上染率迅速增大,PET-PA-20/PA6-20共混纤维在100℃时,酸性染料上染率可达到99.03%。  相似文献   

7.
张辉  曹俊周 《合成纤维》1999,28(1):8-10
本文以含陶瓷粒子纤维为研究对象,以常规PET纤维作对比物,对其在高温高压及常压下的染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陶瓷粒子的存在使PET纤维的上染率提高,特别是常压上染率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叶片长宽比为 5 1的三叶形特殊设计的喷丝板 ,选择合理的纺丝工艺条件和冷却条件 ,生产出的三叶形涤纶短纤维异形度大于 62 % ,各项物理指标优良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国产涤纶全拉伸丝(FDY)油剂TK-1258的热稳定性、摩擦性能、抗静电性能、黏度、乳液稳定性等性能,并与进口油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TK-1258油剂具有良好的发烟性、适宜的摩擦特性、优异的抗静电性和较好的运动黏度,比电阻为(1~5)GΩ·cm,乳液透射率为94%;TK-1258油剂经使用,纺丝过程中发烟小、成型好、结焦少,成品满筒率97%,M率可达99%,能满足FDY纺丝和后加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改性PET纤维结构和染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制了两种改性 PET纤维 (MF纤维和 CDP纤维 ) ,并对其染色性能与结构的关系与 PET纤维作了比较。结果表明 ,分散性染料常压沸染时 ,MF纤维和 CDP纤维的半染时间为 9,2 2 min,饱和上染率分别约为 45 % ,40 % ,碱减量处理后 ,碱减量率最大的 CDP纤维的上染率提高了近 1倍 ,高于 MF纤维的上染率 ;而 PET纤维的上染率均远低于 MF和 CDP纤维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子筛、分散剂、偶联剂与PET切片共混纺丝制备分子筛改性PET纤维,讨论了分子筛的处理和加入方法等对改性PET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粒法纺丝比直接法纺丝好;对于分子筛与分散剂的混合,熔融法好于溶液法。当纤维中分子筛质量分数为3%时,改性PET纤维上染率提高2.45倍,加入适量的偶联剂后,其断裂强度较PET纤维提高约4%,上染率达到79.09%,分子筛在PET基体中分散均匀。  相似文献   

12.
二甘醇对染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忠东 《聚酯工业》2006,19(1):33-35
聚酯生产中,生产原料、生产负荷、工艺参数等因素的变化,均有可能对成品中二甘醇(DEG)的含量造成影响,如控制不当,会严重影响纤维的染色均匀性。通过DEG对聚酯染色性能的影响机理及影响DEG含量的因素的分析,提高调控水平,确保DEG含量稳定,避免纺丝染色出现明显色差。  相似文献   

13.
阻燃涤纶结构与染色及阻燃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阻燃涤纶 (F RPET)的结晶度 ,取向度 ,染色性和染色前后纤维的极限氧指数进行了测试 ,并与普通涤纶进行比较 ,证明含磷阻燃剂的阻燃涤纶的结晶度、取向度均低于普通涤纶 ,染色性较普通涤纶好 ,极限氧指数大于 3 1%。  相似文献   

14.
张颖  田桂芝  王茹  周晓婷 《应用化工》2007,36(3):277-278,282
以一缩二乙二醇和硬脂酸为原料,进行酯化反应,合成医药缓释剂一缩二乙二醇二硬脂酸酯,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品纯度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一缩二乙二醇∶硬脂酸=1∶2.2(摩尔比),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140℃。该工艺可使产品的收率大于92%。  相似文献   

15.
用间苯二甲酸 (PIA)、二甘醇 (DEG)作改性剂合成共聚酯 ,利用DSC分析加入 2 %~ 8% (mol)PIA对改性共聚酯的影响。结果表明 ,PIA作为第三组分、DEG作为第四组分参与共聚反应 ,合成的共聚酯的特性粘数下降 ,结晶速率减慢 ,结晶度降低 ,玻璃化温度和熔点均有所下降。DEG的添加量以 0 .5 % (质量分数 )为宜。  相似文献   

16.
利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牙膏中二甘醇的量,检出限为5 mg/kg,二甘醇的线性范围为5μg/mL~500μg/mL,回收率为95.2%~102.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9%~1.54%。  相似文献   

17.
分别将玉米基乙二醇和常规乙二醇与对苯二甲酸反应,以三氧化二锑为催化剂,添加二氧化钛和纳米二氧化硅等,制得玉米基聚酯(PET)切片和常规PET切片,经纺丝、拉伸,制得玉米基PET纤维和常规PET纤维,并对其纤维的表面形态和染色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玉米基PET切片的熔点较常规PET切片的熔点低10℃,纺丝温度也低10℃;玉米基PET纤维表面粗糙,较常规PET纤维染色性能好。  相似文献   

18.
从涤纶短纤维切断刀的材质和制造工艺两方面分析了切断刀的发展现状:YS2硬质合金切断刀替代了Cr12MoV材质的切断刀,采用表面处理或激光熔覆技术可降低切断刀的成本。指出切断刀的发展趋势是改进其材质和制造工艺:采用硬质合金材料可有效提高切断刀的使用寿命,进一步降低切断刀变形,刃口缺陷等。  相似文献   

19.
聚酯中二甘醇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方  于宝辉 《聚酯工业》2004,17(3):39-41
讨论了影响切片中二甘醇含量的各种因素。对于聚酯生产中 ,二甘醇主要产生于第一酯化反应这一实际情况 ,提出要控制二甘醇的含量必须结合生产实际 ,及时调整n(EG) /n(PTA)、酯化温度、酯化压力、停留时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