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氢氧化钾-甲醇甲酯化是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的常用衍生方法,通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以大豆油中亚油酸为主要考核目标,同时观察其他主要脂肪酸含量变化,研究氢氧化钾-甲醇法甲酯化的优化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研究毛霉型豆豉中脂肪酸的组成,采用酸酯化、碱酯化、酸碱酯化三种方法对豆豉油脂进行甲酯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萃取时间、甲酯化温度、甲酯化时间对脂肪酸组成检测的差异,得到优化的条件。结果表明:三种甲酯化方法中以酸碱酯化法最佳,可以测定12种脂肪酸组成,以亚油酸为考核指标得到其最优前处理条件为:油脂萃取时间20 min、甲酯化温度60℃、甲酯化时间30 min,亚油酸含量达到54.2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酸碱酯化法能更全面地分析毛霉型豆豉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3.
李玲  代斌  周振华 《中国油脂》2007,32(1):46-47
棉籽油脱臭馏出物中含有40%-80%的游离脂肪酸,对这部分脂肪酸的甲酯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甲醇用量、催化剂用量、酯化温度、酯化时间对脂肪酸甲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酸甲酯化优化条件为甲醇/原料为2∶1(V/W),催化剂/原料为0.005∶1(V/W),酯化温度65℃,酯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脂肪酸甲酯化率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4.
浓硫酸催化脱臭馏出物脂肪酸甲酯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改变甲醇用量、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各种条件对脂肪酸甲酯化过程进行控制。研究 表明:脱臭馏出物脂肪酸甲酯化适宜条件为:溶剂:原料(V/w)=1.1:1;甲酯化时间:2小时;甲酯化 温度:60℃;催化剂:原料(V/W)=0.01:1,在该条件下,脂肪酸甲酯化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5.
不同脂肪酸甲酯化方法对共轭亚油酸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的位置和几何异构体,因其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气相色谱法是分析CLA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可以确定CLA的组成和含量。气相色谱法分析CIA先涉及脂肪酸的甲酯化,脂肪酸的甲酯化方法可分为3大类,酸催化、碱催化和三甲基硅重氮甲烷(TMS)法。一般游离型脂肪酸的甲酯化可采用酸催化或TMS法,而三甘油酯型的脂肪酸可采用酸催化或碱催化法。主要探讨3种甲酯化方法在不同结构的CLA气相色谱分析中的异同,通过薄层层析(TLC)和气相色谱(GC)测定,发现甲酯化过程中脂肪酸酯化的程度各不相同,CLA甲酯化后组成发生了异构化。结果表明,CLA经过酸催化法后得脂肪酸含量为73.34%,而TMS法为82.47%;酸催化法后反反CLA(tt-CLA)含量为24.66%。  相似文献   

6.
对脱臭馏出物中脂肪酸甲酯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青松  丁霄霖 《中国油脂》2003,28(12):44-46
对油脂脱臭馏出物中的脂肪酸采用强酸性树脂催化甲酯化反应。对反应条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随后进行了极差分析,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控制参数。实验表明,强酸性树脂对脂肪酸甲酯化反应有着很好的催化效果。甲酯化率97.9%,VE保留率94%。  相似文献   

7.
以茶油、甲醇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的方法制备茶油脂肪酸甲酯.结果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油醇比1∶12、催化剂甲醇钠0.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茶油甲酯转化率为93.17%.所制得茶油脂肪酸甲酯的组分为棕榈酸甲酯9.02%、亚油酸甲酯6.75%、油酸甲酯82.29%、硬脂酸甲酯...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红花油茶为原料,采用3种不同的提取工艺,对3种不同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对于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当CO2流量为20 L/h,萃取压力为30~33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时,油脂提取率达到92.09%;对于溶剂萃取工艺,当萃取温度选择60℃,料液比选择1∶5,浸提时间选择120 min时,油脂提取率最高为90.00%;对于低温冷榨工艺,当KOMET冷榨机的喷头口径为5 mm,加热圈预热时间为10 min时,油脂提取率最高为78.62%,且饼粕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以[Mim(CH_2)_4SO_3H][HSO_4]为催化剂,催化棉籽油的环氧化反应,研究发现[Mim(CH_2)_4SO_3H][HSO_4]催化棉籽油环氧化的适宜条件为:反应时间120 min,温度70℃,n(H_2O_2)∶n(不饱和双键)=2.5∶1,n(甲酸)∶n(不饱和双键)=0.6∶1,催化剂用量4%,该条件下催化棉籽油的环氧值为5.33%,转化率为71.95%。  相似文献   

10.
以新陆早39号以及新陆早50号的棉籽为材料,利用索氏提取仪提取其总油脂,分别采用三种常用的脂肪酸甲酯化方法:KOH-甲醇法,H2SO4-甲醇,14% BF3-甲醇法进行甲酯化后,GC-MS上机分析;通过37种脂肪酸甲酯混标制定标准曲线,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KOH-甲醇法甲酯化的脂肪酸GC-MS上机分析能检测到10种脂肪酸组分;H2SO4-甲醇与14% BF3-甲醇法只能检测到6种。用KOH-甲醇法甲酯化后GC-MS测定表明,棉籽油脂肪酸以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亚油酸为主,其次是饱和脂肪酸的棕榈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酸。在新陆早39号以及新陆早50号中,每克棉籽中亚油酸的含量分别达147.29 mg与163.2 mg,分别占其油脂含量的60.12%与60.83%;棕榈酸含量分别为65.05 mg与62.28 mg,分别占其油脂含量的26.55%与23.24%。油酸含量分别为24.79 mg与22.19 mg,分别占其油脂含量的10.12%和8.28%。结论:三种常用的脂肪酸甲酯化方法中,KOH-甲醇法更方便,快速,检测种类多,适用于棉籽脂肪酸的甲酯化。  相似文献   

11.
应用尿素包合法对茶油中的油酸、亚油酸进行纯化。通过阶梯式降温,使饱和脂肪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依次分开。考察了第一阶段结晶温度、第二阶段结晶温度和尿素用量对油酸得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为:第一阶段结晶温度为5℃,第二阶段结晶温度为-10℃、尿素用量为1:1。此时,油酸和亚油酸的得率分别为86.19%和82.17%。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结晶温度是影响纯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实现了对油酸、亚油酸的分离纯化,为茶油在食品及医药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的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油均检测出21种成分,主要成分相同;茶叶籽油中含9-羰基壬酸,油茶籽油含芥酸,可用以鉴别;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分别为78.377%.73.201%,亚油酸含量分别为3.287%,4.170%.  相似文献   

13.
从脂肪酸和生育酚的组成分析以及所得色谱数据的系统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面考察了10种植物油的异同点。气相色谱分析10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鉴别得到12种脂肪酸。对脂肪酸组成数据的HCA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和菜籽油具有相似的脂肪酸组成,而与其他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而PCA分析结果可以进一步区分油茶籽油与橄榄油和菜籽油。高效液相色谱分析10种植物油的生育酚组成,测得4种异构体的相对含量。对生育酚组成数据的HCA、PCA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菜籽油的生育酚组成差异显著。因此,基于脂肪酸和生育酚组成分析可以作为油茶籽油掺假判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压榨毛油、压榨精炼油、浸出精炼油)、不同容器(铁罐、无色玻璃瓶和塑料瓶)及不同光照条件(光照、避光)下油茶籽油的储藏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加工工艺油茶籽油样品中浸出精炼油和压榨精炼油储藏稳定性较好,压榨毛油最差;光照是影响油茶籽油储藏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油茶籽油包装及储藏要尽量采用不透光材料或避光储藏;3种容器材料中,铁罐储藏效果最好,玻璃瓶次之,塑料瓶最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精炼前后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  相似文献   

16.
程恒光 《中国油脂》2021,46(12):123-126
对冷榨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营养成分及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测定了两种油脂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特征指标,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氧化诱导时间,并对货架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高油酸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特征指标接近;高油酸葵花籽油的营养成分含量明显偏高;高油酸葵花籽油(过氧化值0.399 mmol/kg)的氧化诱导时间约为油茶籽油(过氧化值2.992 mmol/kg)的2倍,25.15 ℃下货架期分别是油茶籽油的1.7、4.9倍。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不同精炼工序后油茶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精炼过程中可能引起油茶籽油中PAEs含量增加的来源。结果表明,脱酸和水洗对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影响不大,脱色和脱蜡中的过滤操作会造成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而过滤使用的滤纸和滤布则是DIBP、DBP和DEHP的主要来源;但是脱臭可以有效减少油茶籽油中PAEs的含量,经过脱臭的油茶籽油中DIBP、DBP和DEHP的质量分数分别减少了86.2%~97.3%,85.6%~91.7%和53.2%~76.7%。  相似文献   

18.
陈品杰  吴雪辉 《中国油脂》2022,47(12):112-118
为建立快速检测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86个油茶籽油样品,红外光谱数据分别通过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V)、一阶导数(FD)和二阶导数(SD)等5种方法进行降噪处理,然后以气相色谱测定的脂肪酸组成作为标准值,采用全波长偏最小二乘法(PLS)、区间偏最小二乘法(iPLS)和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分别构建油茶籽油中主要脂肪酸(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的定量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的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分别以SG、SNV、SD较好;siPLS通过有效波段的选择可去掉更多的噪声,比PLS和iPLS建立的模型精确度高,油酸、棕榈酸、亚油酸的校正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79和0.8539、0.9008和0.9101、0.9793和0.9505。红外光谱结合siPLS更适用于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