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废油再生重新炼制加工为基础油成为欧洲废油再生工业的关键目标。欧洲废油再生工业集团(GEIR)的统计数据表明,欧洲废油再生行业拥有员工约3500人(包括废油收集和管理),每年生产45万t基础油,年销售额达2亿欧元(2.95亿美元)~2.5亿欧元(3.69亿美元)。  相似文献   

2.
中国每年消耗润滑油6.00Mt以上,其中90%以上都可以回收,废油再生的市场机会巨大。美国安洁集团(Safety-Kleen)表示,采用安洁集团的废油再生技术,废油回收率可以达到70%,而能耗仅为从原油中提炼润滑油的15%,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所谓废油再生即将废油回收再提炼,形成再生新能源。汽车、船舶等工业机械设备每次在更换机油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加油量75%的废油。  相似文献   

3.
由于废油再生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世界各国均对废油再生技术十分重视,废油再生量已占到润滑油消费量的20%以上。薄膜蒸发器用于废油再生,能够更好地提高再生过程的蒸馏和分离效率。介绍了国外利用薄膜蒸发器进行废油再生的工艺及其再生油品的性质,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徐先盛 《润滑油》1995,10(4):3-39
废油再生加工不仅具有保护环境,同时还有节约资源的意义。国外侧重前者,立法健全,废油再生加工向大型化和无酸精制工艺发展;国内侧重后者,而且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废油再生加工业萎缩停滞,向小型化发展,工艺仍基本上为硫酸精制工艺,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无酸精制试验工艺不尽人意,举步维艰。XXS工艺的崛起,改变了此局面。建议健全法规,制定我国废油再生加工策略,改革现行落后面貌,集中技术、人力、资金,加速推广蒸馏—简易溶剂精制—白土补充精制工艺,即适合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废油再生加工XXS新工艺,以达到投资省、见效快,可在现有装置改建,适应性广,产品达到中性标准、综合收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目的。以此为鉴,加强废油再生加工策略和技术的国内外交流,为振兴我国废油再生加工事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蒸馏一加氢工艺再生废润滑油技术原理,以及目前采用的两种典型蒸馏-加氢废油再生工艺流程,它们分别是PURALUBE(德国)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的HyLube工艺和意大利Viscolube公司采用的“REVIVOIL”工艺,并列出了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产品性质。  相似文献   

6.
徐先盛 《润滑油》1995,10(4):33-39
废油再生加工不仅具有保护环境,同时还有节约资源的意义,国外侧重前者,立法健全,废油再生加工向大型化和无酸精制工艺发展,国内侧重后者,而且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废油再生加工业萎缩停滞,向小型化发展,工艺仍基本上为硫酸精制工艺,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无酸精制试验工艺不尽人意,举步维即。XXS工艺的崛起,改变了此局面。建议健全法规,制定我国废油再生加工策略,改革现行落后面貌,集中技术,人力,资金,加速推广蒸馏  相似文献   

7.
我国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及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徐先盛 《润滑油》1993,(3):1-6,11
废油再生加工不仅具有保护环境,同时还有节约资源的意义。国外侧重前者,立法健全,废油再生加工向大型化和无酸精制工艺发展;国内侧重后者,而且处于自发自流状态,废油再生加工业处于小型化,工艺仍基本上为硫酸精制工艺,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无酸精制试验工艺不尽人意,举步维艰。建议设立机构,健全法规,制定我国废油再生加工策略,改革现行落后面貌。集中技术、人力、资金,加速开发蒸馏—简易溶剂精制—白土补充精制这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废油再生加工新工艺,达到投资省、见效快,可在现有装置改建,适应性广,产品达到中性标准、综合收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目的。加强废油再生加工策略和技术的国内外交流,为振兴我国废油再生加工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杨鑫  陈立功  周星 《润滑油》2011,(6):54-57
石油资源紧张和油价不断飙升促使各国越来越重视废油的回收利用,根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我国的废油再生技术及工艺正逐步向着环保、高效、经济的趋势发展。文章从溶剂精制、超临界流体萃取、絮凝沉降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基于溶剂过程的废油再生技术及工艺的研究进展,文章在对当前国内外废油再生技术及工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了我国废油再生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王莉  韩健  杨超  刘颖  潘攀  郝晓平 《润滑油》2020,35(1):13-20
废润滑油再生从能源与环境保护来看是处理废油的最优选择。文章主要介绍废油再生的必要性和废油再生物理及物理化学方法,对比了国外先进的Hy Lube、Revivoil、CEP、MRD溶剂萃取和加氢工艺,并简单介绍了现阶段我国废润滑油再生油的全加氢、萃取-絮凝法、NMP混合溶剂精制、分子蒸馏技术、吸附剂等工艺。我国的废润滑油再生技术正朝着工艺更环保、回收高效率、产品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我国专家自己研究成功的絮凝法废油再生新工艺(BFORR)通过国家鉴定。利用该工艺生产的再生内燃机油加入国产复合添加剂后,油品质量达到SD级汽油、机油标准。该发明突破了我国废油再生技术“瓶颈”,为我国废润滑油的再生利用开创了新局面。 新工艺是在现代絮凝理论指导下合成与应用的,能使废油中因未充分燃烧所形成的亚微米级炭粒、烃类氧化物、胶质及因机体表面摩擦和添加剂破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废油再生厂设备腐蚀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废油再生新技术犹大州的Interline公司研制出一种废油再生新技术,用溶剂抽提和蒸馏法处理废油。与现用再生方法比较,因它不用薄膜蒸发器,也不需要昂贵的加氢精制工艺,所以省”钱,而且要求处理量也小,如在处理量为19m‘/d下装置就可运转(常用法最低处...  相似文献   

13.
甘俊  杨启业 《石油炼制》1993,24(11):49-56
在作者所建立的催化裂化提升管再生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再生器采用多段进气强化烧焦的构想。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多段进气的再生方式,通过调节各段进气量和催化剂循环比,在待生剂碳含量为0.8-1.2w%的范围内,其再生效果可满足工业要求(再生器出口温度低于730℃,再生剂含碳量低于0.1w%),从而对提升管再生器这一新技术在工业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论证,为一项重大的工业试验提出了新的  相似文献   

14.
负载活性炭催化脱除油品中硫化物的研究:Ⅱ.脱硫剂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己制备脱硫性能较好的脱硫剂(ZBDS)的再生工艺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湿度为120-160℃的固定床条件下,分别采用N2吹扫、水蒸气吹扫以及N2和水蒸气混合吹扫的方法对脱硫剂进行了再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N2和水蒸汽混合吹扫的方法能对脱硫剂进行较好的再生,多次再生后脱硫剂的脱硫性能稳定,且再生后脱硫剂的SEM型貌同新鲜脱硫剂相比变化不明显,为实现工业再生脱硫剂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现状及行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的主要工艺路线、废润滑油再生后的主要用途以及废润滑油的再生技术,重点描述了蒸馏-加氢废油再生技术。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行业的发展情况:国外首先从法律上规范和支持废润滑油的再生行业,使废润滑油的回收和再生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我国的废润滑油再生行业到目前为止政策和法律的规范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废润滑油回收、再生企业的规模小,技术落后。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流体萃取再生废润滑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健  范耀华 《润滑油》1993,(3):38-41
对超临界流体萃取再生废润滑油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萃取再生废润滑油过程具有较好的脱除酸性变性氧化物及残留添加剂的能力。再生工艺可以按粘度为序将润滑油分离为不同的馏分。是一种有竞争力的废油再生工艺。  相似文献   

17.
废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实验室将沈铁、北环等公路段的5种废旧道路沥青混合料,采用工业苯作溶剂抽提回收出约占沥青混合料2.06%~2.79%的旧沥青,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及组成选择适宜的润滑油精制过程中产生的废油作复合再生剂,与所回收旧沥青性质类似的新沥青一起,调配出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质量标准(GB 50092—96)要求的AH90和AH7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该方法简单、易操作,预计可以节约50%以上的铺路沥青。  相似文献   

18.
邓永生 《石油商技》2006,24(6):78-81
对我国这样一个润滑油消费大国而言,每年换油所得的废油量相当可观。将废油经过适当的工艺处理制成再生润滑油,既能节约有限的石油资源,也可避免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裂解炉再生管的诞生及其应用齐鲁石化公司烯烃厂(255411)石奇山1裂解炉废旧炉管再生的意义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使用的裂解炉管数量愈来愈多,对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高温材料绝大多数是由国外进口的,有日本的、德国的、法国的等等,是花...  相似文献   

20.
废油再生做为一种节能措施已被广泛采用,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废油再生的目前现状,并提出发展我国废油再生的一些设想,对我国的废油再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