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刘德峥 《化工进展》2002,21(7):466-470
综述了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现状,并对微乳液的配制及制备中影响纳米微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微乳液的制备、结构、特点和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作用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概括,并着重介绍了油包水型微乳液技术制备涂料用纳米微粒的研究现状、纳米微粒对涂料性能的影响以及在涂料中的具体应用。最后简要地指出了纳米微粒在涂料应用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两步反相微乳液法原位聚合制备纳米SiO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复合微粒。首先,通过混合2个分别增溶有2种反应物的微乳液,制备纳米SiO2粒子;然后,向混合后的微乳液中滴加单体及引发剂,通过单体的原位聚合反应得到SiO2,PMMA复合微粒。通过相图研究:确定了微乳液法制备复合微粒时初始组分的用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复合微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后的PMMA包覆在SiO2表面.复合微粒的平均粒径为30nm.分散性良好。复合微粒中不能被抽提出来的聚合物占10.08%,这部分聚合物以Si-O-C键形式接枝在SiO2表面。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W/O型反相微乳液的微观结构以及制备纳米颗粒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对反胶团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应用进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当前反胶团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乳液法,在表面活性剂(TX-10)-正己醇-环己烷(体积比为1.0∶1.3∶7.7)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中,控制反应物浓度为0.02 mol/L,乙醇置换水量为200 mL,焙烧温度为450℃,制得高分散性纳米氧化锆。氮气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锆颗粒表面的孔径分布与其分散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XRD分析显示,产物最初为无定形ZrO2,经450℃焙烧3 h后,氧化锆主要以四方晶相为主,伴随少量单斜晶相,焙烧温度升高至750℃后,得到单一纯净的单斜晶相氧化锆。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法制备条件对纳米SiO_2粒子形貌和粒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玉琨  钟浩波  吴金桥 《精细化工》2002,19(8):466-468,476
研究TritonX - 10 0 /正辛醇 /环己烷 /水 (或氨水 )微乳液稳定相行为与制备条件的关系 ,发现K〔m(TritonX - 10 0 )∶m(正辛醇 )〕 =1 5 ,而水相是氨水时微乳液系统有较宽单相W/O型微乳区 ,是正硅酸乙酯 (TEOS)水解制备纳米SiO2 粒子的适宜介质系统。在h〔n(H2 O)∶n(TEOS)〕 =4 ,R〔n(H2 O)∶n(TritonX - 10 0 )〕 =6 5和K =1 5的条件下 ,TEOS受控水解制得疏松球形无定形晶态SiO2 粒子 ,粒度分析表明 99 7%粒径为 4 0~ 5 0nm  相似文献   

7.
用凝胶 -微乳液化学剪裁技术制备了明胶复合的氧化铁纳米量级超细微粒。XRD TEM、和IR测试表明 :微粒为明胶包裹型球形超细微粒 ;微料的粒径为 2 0~ 40nm。  相似文献   

8.
W/O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敏  陈水林 《山东化工》2003,32(4):27-28,33
论述了W /O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了制备中的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9.
微乳液法是近年来制备纳米颗粒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装置简单,操作容易,微粒可控等优点。以氯化镍和氨水为原料,以Triton X-100/环己彬正己醇/水为反相微乳体系,成功制备出纳米氧化镍前驱体,然后对前驱体进行热处理,得到纳米氧化镍粉末,系统考察了热处理对纳米氧化镍颗粒形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用微乳液法制备的氧化镍纳米颗粒大小、形态及分散性优于经热处理后的粉末;X射线衍射谱及透射电镜显示,热处理后的氧化镍粉末粒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李竟先  李涛 《硅酸盐学报》2002,30(Z1):145-147
与传统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相比, 微乳液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全面地讨论了微乳液中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微乳液法的特点及其在陶瓷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赵彦巧  李建颖  王文忠 《广州化工》2010,38(11):91-93,126
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SiO2复合纳米粒子,考察了温度、pH等条件对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并用高倍透射电镜对其结构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100mL质量浓度为20mg/L的甲基橙溶液中加入0.50g复合纳米粒子,353K强酸性条件下降解率可高达95%以上。提出了复合纳米粒子光催化降解机理,其中复合纳米粒子对甲基橙的吸附作用是光催化降解作用的前置步骤。电镜结果表明,复合纳米粒子各组分间分布均匀,粒径跨度较小,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TiO2/活性炭复合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美  陈静 《广州化工》2006,34(6):21-23
纳米TiO2是一种高效的光催化剂,而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固化是光催化技术应用的关键。采用油酸/正丁醇/NaOH溶液制备了纳米TiO2/活性炭复合材料。用微乳体系制备出纳米二氧化钛前驱体,然后由表面活性剂稳定和保护的纳米粒子在氢键吸附等作用力下包覆于活性炭载体的表面。用热重-差热分析、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TiO2粒径为20 nm左右,呈球形分布于活性炭表面。用分光光度法测得TiO2的包覆率为28.2%。  相似文献   

13.
以六水合氯化镍为镍源,水合肼为还原剂,在SiC的表面,采用原位化学沉淀法制得包裹均匀的Ni/SiC复合粉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测试表征手段研究了工艺条件对原位沉积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络合反应时间形成的镍肼络合物前驱体和镀镍反应温度可以影响反应速率,从而控制Ni颗粒的沉积速率和包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络合反应时间为5 min形成的镍肼络合物前驱体在50℃水浴温度下和络合反应时间为2h得到的镍肼络合物前驱体在60℃水浴温度下得到的复合粉体包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秦承宽 《河北化工》2009,32(12):2-4,68
介绍了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微观结构模型和形成理论;介绍了W/O型微乳液在制备纳米粒子方面的应用,并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方法、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水-Tween-80-Span-80-环己烷微乳液合成了粒径为5~10 nm、高度分散的Pd纳米微粒. 结果表明,随着破乳剂用量的增大,含Pd微乳液与破乳剂的混合体系依次呈现微乳液、分层、胶体或微乳液体系. 破乳剂的亲水性与分子结构是影响破乳行为的主要参数. 利用混合物体系分层与再均相的临界区域,在微乳液浸渍a-Al2O3载体的同时,使其中的Pd纳米微粒破乳沉积,实现了Pd在载体表面的均匀负载. TEM及XPS分析表明,Pd的微粒粒径为10~20 nm, 以单质形态结合于载体表面.  相似文献   

16.
以硫酸钠和氯化钡的W/O型微乳液反应制备纳米硫酸钡为实验体系,利用微乳液中各组分沸点的差异,提出了利用蒸馏法破坏微乳液,实现纳米颗粒与微乳液体系的分离以及微乳液循环利用的新工艺。研究了破乳时蒸馏温度、循环使用时体系中的盐浓度、含水量等因素对纳米颗粒品质的影响,比较了蒸馏法破乳和加高浓度盐、升高温度等方法破乳对纳米颗粒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蒸馏温度升高不会导致纳米颗粒的团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粒径从第一次制备的14nm增加到第五次制备的25nm,但单分散性和分布仍然良好;体系中水含量过大,制备出的纳米颗粒粒径不均一;此外蒸馏法破乳回收纳米颗粒的收率可以达到82%,高于加盐破乳和升温破乳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溶液)/Triton X-100/环已烷/正戊醇反相微乳体系,制备出了粒径分布均匀、尺寸在10~30 nm范围内的CaCO3纳米颗粒. 对不同w0、反应物浓度、陈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最佳的反应条件. 所得产物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王莹  王华  贾纪萍  丁宁 《广东化工》2012,39(10):64-65
以Cd(NO3)2.4H2O和Na2S.9H2O为原料,AOT为保护剂,利用反胶束法在正庚烷中合成了CdS/Au复合纳米粒子,加入适量的十二硫醇,利用静置法洗去保护剂AOT,通过加入不同量的无水乙醇改变分散介质的极性,改变CdS/Au复合纳米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从而实现不同尺寸纳米粒子的分离。采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谱法等对其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9.
在环己烷/正己醇/水/乳化剂微乳液中,通过脉冲激光制得并观察到了球形、扁球形、六边形及棒状分散形态的铟纳米粒子。考察了不同水核的红外光谱图,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到了铟纳米粒子的不同分散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