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 简略回顾自 195 4年美国GE公司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后 ,我国 196 3年 12月 6日在国产 30 0吨 6I型两面顶超高压装置上 ,以高纯石墨粉为原料 ,以镍铬合金为触媒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 196 4年 4月我国自行设计成功 6× 6MNDS - 0 2 3A型铰链式六面顶压机。 196 5年 8月六面顶压机制造完成 ,196 6年 7月 3日正式投入合成工艺试验 ,并投入批量生产 ,当年生产人造金刚石一万克拉。我国第一个人造金刚石及其制品的专业化生产厂———第六砂轮厂 ,于 196 9年建成投产。此后的近十年内金刚石生产在全国形成了遍…  相似文献   

2.
该篇文章是王光祖先生保存的我国原第一机械工业部通用机械研究所胡恩良先生为庆祝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试制成功30周年而撰写的回顾性文章。胡恩良先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研制人之一,现定居关国。这篇文章在王光祖先生那里保存近15年了,其内容详实、生动,精神感人,现在发表,使行业同仁们了解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是怎样诞生的,同时借此体味一下在我国三年自然害期间,国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这些新中国培养起来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们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我国已成为世界金刚石大国的今天,希望我们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要学习他们那种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国继而成为世界金刚石强国!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人造金刚石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的人造金刚石产量已居世界首位,进入20世纪末,人造金刚石新品种不断涌现,CVD,卡邦,世界首颗超厘米级C60单晶也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4.
1 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经过的回顾 30年前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作为中国超硬材料事业的开端,将永远载入史册。 人造金刚石是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当时只有美国、瑞典、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所掌握,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而  相似文献   

5.
《磨料磨具通讯》2010,(4):18-19
根据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01年至2009年国内人造金刚石产销量由16亿克拉增长到54亿克拉,年均复合增长16.4%左右。未来几年我国人造金刚石市场需求量仍可以保持年均复合增长15%以上,预计2012年国内市场需求量可以达到60亿克拉。而随着国内人造金刚石行业技术进步产品质量提高,我国人造金刚石产品逐渐被国际客户认可,根据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01年至2007年我国人造金刚石出口数量由1.53亿克拉增长到9.27亿克拉,年均复合增长率35%。  相似文献   

6.
《磨料磨具通讯》2010,(2):24-25
稳坐亚洲人造金刚石生产头把交椅的黄河集团,如今又一次抢占了全球人造金刚石领域的新高地:继在实验室人造粗颗粒金刚石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新上的22000吨压机合成粗颗粒金刚石单晶及大直径聚晶复合片项目进入产业化试产阶段,生产出的人造金刚石最大单晶直径达10mm,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宝石级人造金刚石,单颗价值20万~30万元。  相似文献   

7.
1963年12月6日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在华夏大地的诞生,是第一机械工业部通用机械研究所、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和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联合攻关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本文从人类探索金刚石晶体生成奥秘的历史,到我国人造金刚石研究课题的下达与任务的分工,及其研究成果由试验室走向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做了阐述。指出,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的研究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人造金刚石是一种超硬材料,也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用途非常广泛。但是在室温下,人造金刚石是亚稳定相,其耐热性不好,在空气中加热到700℃以上,就会发生氧化或石墨化。此外,由于金刚石与大部分金属、陶瓷甚至树脂均具有较高的界面,致使金刚石与基体的结合力较差,容易造成金刚石早期脱落。因此,改善金刚石与其基体的结合强度是提高金刚石工具加工效率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8年是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建所50周年,也恰逢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45周年。在这个双喜临门的日子,做为我国磨料磨具行业的一名老兵和我国人造金刚石发展历史的见证人之一,愿重温几个历史镜头,以资共享。  相似文献   

10.
人造金刚石质量检测水平对合成、销售、工具制造,特别是外贸都意义重大,它应根据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了人造金刚石热冲击强度测试和管式气氛炉的发展史,还比较详细地介绍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涉及到的管式气氛炉。这对于业内人士更好地了解、选择做人造金刚石热冲击强度所需的加热炉,以及对促进我国人造金刚石热冲击强度测试水平的提高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生产出的人造金刚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合体。金刚金颗粒之间的质量差异非常大。受分级技术的制约,在大批量工业生产中几乎无法获得质量均匀一致的人造金刚石产品。人造金刚石的强度是鉴别金刚石质量优劣的重要参数。在借鉴国外、特别是前苏联的经验后,我国的人造金刚石行业逐渐形成了用单颗粒抗压强度来衡量人造金刚石质量的方法。该方法对我国人造金刚石行业的  相似文献   

12.
1963年12月我国研制成功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至今已整整30年。我国超硬材料工业从无到有,产品品种不断增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发展成为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集科研、设计、生产于一体,门类齐全、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并已成为世界上第四个人造金刚石生产大国,创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超硬材料  相似文献   

13.
Ф105mm大型硬质合金六面顶顶锤的研制412000湖南株洲硬质合金厂钟明扬,王茂青,彭文从6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起,人造金刚石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据有关资料报道,尽管我国是人造金刚石大国,但每年要进口约2500万美元的高品...  相似文献   

14.
1 概述自1954年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诞生至今,近40年中,世界各国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高温高压设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使人造金刚石合成设备得到了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很少能有象飞羽 (Dr.Fritsch)这样对世界金刚石制造业的发展起到如此重大的促进和影响的企业 ,195 3年 5月飞羽公司成立 ,同年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这是巧合 ,还是天意 ?5 0年前 ,Fritsch博士 (图 1)在夫人和一位秘书的帮助下 ,在图 1图 2斯图加特的一间简陋的套房内开始经营人造金刚石 ,他很快就意识到了金刚石工具制造业所需的工装设备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 ,世界上第一台烧结压机于195 7年应运而生 (图 2 )。之后 ,业务迅速发展 ,经常需要解决许多预料不到的问题。例如 ,公司所在的房舍是与其它住户共住…  相似文献   

16.
太原重型机器厂研制成功一台2500T新型结构人造金刚石液压机,为我国压制人造金刚石等提供了先进设备,并为此类压机增添了新品种。本压机是两面顶液压机,为采用年轮式模具生产人造金刚石而研制。对于紧凑式四、六  相似文献   

17.
1963年对于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怀念并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科学家打破国际封锁和技术断垄,成功地合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一举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之一。经过4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5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超硬材料第一生产大国。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生产技术都是多年来自主研究开发的。数以千计的“千吨级”六面砧压机的投入运营,高压腔的扩大,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应用粉末法合成金刚石范围的逐步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轮式”两面砧装置及其合成高品级金刚石技术的掌握;纳米金刚石单晶,多晶合成技术的深入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初见成效;立方氮化硼产量快速增长及新品种的不断增加等,充分展示中国超硬材料工业正向更高水平和更新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0引言 2006年4月19日,Element Six Abrasives(“元素六”磨料公司)为她在中国苏州投资建设的一家专业合成人造金刚石的工厂举行了剪彩仪式。虽然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宣称,“我公司坚持的信条是:在经营我们事业的同时,不断回报我们公司所在的社区”。但其想利用中国的人造金刚石技术,确保其在世界人造金刚石行业的领导地位的用心是不言自明的。面对“元素六”咄咄逼人的进攻姿态,我们如何应对?这需要大家认真思对。  相似文献   

19.
王光祖,男,教授级高工,江西波阳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我国著名超硬材料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研制者之一,是中国六面顶合成压机合成工艺(人造金刚石中问试验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创造性地解决了该类型压机的高压密封问题,是中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参加者,是中国人造金刚石工业从无到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简介我国早期人造金刚石设备一容器类型和选型,评述人造金刚石三种方法合成机制和发展概况,分析人造金刚石间接法合成机制的三种典型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报导熔煤观点与熔煤效应的基本内容,研讨制定高品级小单晶金刚石的合成工艺和其有关环节的具体技术,阐述人造金刚石工业化中设备一容器选型(含大型化)合成工艺和合成机制等重要基本科技问题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