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丹巴县保留了古老的石砌建筑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技艺和聚落文化,这种"天人合一"的石砌民居蕴含了藏族先民的经验和智慧。通过春季和秋季对藏族传统石砌民居的室内热湿环境实测,定量分析春秋过渡季节传统石砌民居的室内热湿环境状况,其适应气候的设计经验可为现代建筑的气候设计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以滇西北不同地区藏族民居调研为基础,比较分析各村落自然人居环境对建筑空间形态、适宜技术和材料影响,及宗教、民俗、审美习惯对室内布局、建筑装饰和色彩等作用,揭示了地域环境特点鲜明,则民居自发适应自然能力明显,藏族文化特征淡化;反之,民居应答外部自然需求淡化,藏族文化特征突出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3.
郦大方  冀媛媛 《新建筑》2011,(6):127-131
一个地域内民居住宅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具有紧密的联系。主要探讨了阿坝地区主体建筑的不同空间模式,并对其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总结,对一些新的变化进行梳理。希望通过对内部空间与外部形态的统筹分析,进一步探讨阿坝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充分认知和把握当地建筑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藏族民居石砌体墙的抗震性能,并探讨加固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以藏族民居普通石砌体墙和加固石砌体墙为研究对象,结合石砌体墙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离散型石砌体墙有限元模型,并对其工作机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石砌体墙抗震性能较差,加固石砌体墙能有效的提高墙体的水平承载力、耗能能力、延性及整体性;采用随机分布的模型分析石砌体墙抗震性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井陉位于冀晋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当地分布广泛、保存完整的石砌民居,不仅反映出太行山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居营造技艺,更是晋冀两地历史文化的物质缩影。本文首先从自然生境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对当地石砌民居的生成环境进行分析,并以结构类型为依据,将石砌民居建筑划分为石木房与石窑两种类型;其次,深入剖析其结构体系、平面布局以及立面形制特征;再次,分析石砌民居的院落组织特征,阐述其构成要素与功能,总结石砌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特征;最后,通过在地适应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对石砌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加以阐释。本文旨在通过井陉对河北太行山区石砌民居特征进行解析与凝练,为当地乡土建筑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重塑乡土文化认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地区玛可河流域传统藏族民居以石砌碉房为主,多为2~3层,外墙墙体收分明显,功能分区明确,地域特征突出。将拓扑学作为一种深层思维方法,以青藏高原地区藏族生产生活水平发展变化、建造技术的进步、不同建筑类型体系的影响与渗透作为该流域碉房民居动态演进的动力,提取碉房民居演进过程六个不同阶层的拓扑结构。利用图示语言展示碉房的演进发展脉络及其影响机制,解读玛可河流域藏族碉房的深层拓扑结构与聚落拓扑群的形成机制,以此启发玛可河流域碉房聚落的更新营建。  相似文献   

7.
川西藏民居装饰元素是民居建筑风格及特色最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分析川西藏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特色,以阿坝州新藏居设计为例,发掘藏族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文化内涵,提出从装饰色彩、形式、材料、设计理念等方面,融合现代与传统,传承和创新川西藏新民居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井陉位于冀晋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当地分布广泛、保存完整的石砌民居,不仅反映出太行山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居营造技艺,更是晋冀两地历史文化的物质缩影。本文首先从自然生境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对当地石砌民居的生成环境进行分析,并以结构类型为依据,将石砌民居建筑划分为石木房与石窑两种类型;其次,深入剖析其结构体系、平面布局以及立面形制特征;再次,分析石砌民居的院落组织特征,阐述其构成要素与功能,总结石砌民居院落空间形态特征;最后,通过在地适应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对石砌民居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加以阐释。本文旨在通过井陉对河北太行山区石砌民居特征进行解析与凝练,为当地乡土建筑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重塑乡土文化认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湘西传统石砌民居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在最具冬冷夏热地区温度特点的时段对其进行温湿度监测,运用origin软件分析湘西典型石砌建筑室内外热环境温湿度数据模型,研究探讨传统石砌建筑的节能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传统石砌民居和新建石砌民居的节能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自2010年震后,玉树藏族传统民居 为外界人们所熟知,随着玉树地区的重建, 现代城市建筑文化被引入,导致当地藏族传 统民居日益遭到侵蚀而锐减,民居文化的传 承面临危机。本文从营建技艺的角度,运用 类型学的方法,对玉树地区通天河流域和南 部囊谦县典型藏族传统民居的墙体进行测 绘、分析、归纳,旨在首先为玉树地区藏族民 居墙体营造技艺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 料,其次为当地建筑文化传承和新地域建筑 的创作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全国范围内民居 营建技艺的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曹琦  刘炜 《建筑与环境》2012,(3):104-105
四川米亚罗地区的藏族民居造型独特、外形美观、装饰精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本文从地域环境、地域经济技术和地域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对米亚罗地区藏族民居的建筑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闽南石砌民居旧石材的就地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性石砌民居构成福建省闽南地区特有的石砌建筑景观。针对当下旧石材被降级或异地使用.指出应认识到原有石砌建构文化的历史、美学与经济价值,理清混杂、片面等学术观点的干扰并提出相应策略,使闽南石砌民居旧石材的就地再利用研究能够切实参与到现实问题中。  相似文献   

13.
鲁中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我国北方景色最为秀美的山群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影响下,创造了极具北方山区特色的乡土建筑群。通过对鲁中山地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测绘、民访,发现石砌民居存在地域性差异,依形态类型可分为硬山石头房、平顶石头房、囤顶土石房,且民居形态与村落选址、建筑材料、内部结构息息相关。文章发掘鲁中山地村落石砌民居形态与结构特征的形成缘由,可为石砌民居的保护和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鲁中山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我国北方景色最为秀美的山群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影响下,创造了极具北方山区特色的乡土建筑群。通过对鲁中山地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测绘、民访,发现石砌民居存在地域性差异,依形态类型可分为硬山石头房、平顶石头房、囤顶土石房,且民居形态与村落选址、建筑材料、内部结构息息相关。文章发掘鲁中山地村落石砌民居形态与结构特征的形成缘由,可为石砌民居的保护和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赵龙 《城市建筑》2014,(11):145-145
加绒藏族主要分布于阿坝州的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汶川和甘孜州。本文通过对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地基与墙体的施工措施的梳理,为其他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和资料。  相似文献   

16.
嘉绒藏寨碉群及其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先进 《四川建筑》2003,23(5):12-14
中国西部康巴地区的传统藏寨聚落,以其地处高山峡谷和拥有众多的防御性碉楼而堪称一绝。藏寨的石砌民居和碉楼,依山踞险,形式独特,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蕴含着深厚的嘉绒藏族文化。它具有数千年的历史而至今保持着传统的聚落形态,建筑形式和居住习俗,具有十分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资源,根据迪庆藏族民居的建筑类型,从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阐述了藏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为藏族民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和汶川县,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赛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地.本篇从民居的选址布局及形态特征.类型样式、结构材料.室内空间布局与装饰陈设以及民居作为一种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所展现的文化根性等方面系统梳理和解析了羌族的碉楼与布依族的石板房建筑。  相似文献   

19.
王志蓉 《华中建筑》2006,24(10):170-173
迪庆州香格里拉东北部的格咱乡翁水村的民居建筑属中甸藏族高原民居,其村庄格局是中甸高原地带众多藏族村庄的一个普遍例证。本文在对其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分析总结了该地域的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民族文化因素与当地村落格局和民居建筑的密切关联,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民居建筑.村落蒂观的现状问题和社会价值,对村落形态发展演变的空间架构和民居建筑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建坛镇红坡村的“闪片房”,和东旺乡跃进村的“土掌碉房”为例,分析了高寒坝区和干热河谷两种不同地域环境中的,藏族民居中应对外部自然地区条件,结合民族性元素所采用的生态低技术策略。研究要点包括地域环境对策、建筑技术方式和空间秩序体系三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民居案例的外部地区环境、建筑材料、结构体系、空间形态、宗教核心和装饰艺术等要素,文章最后总结出:云南藏族民居根据所处地域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适宜技术,以满足实用、经济、集约、高效美观的需求,在村落、建筑和空间各层面都体现出当代广大建筑所需要采用的生态低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