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慢性γ射线照射复合苯,甲苯和一氧化碳吸入对动物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因素两剂量按正交表L8(2^7)设计用家兔和小鼠在密闭舱内进行8组试验。γ射线的两剂量,对家兔为0.0375和0.0075Gy/d,对小鼠为0.0473和0.0095Gy/d,苯、甲苯和与经碳两浓度分别为182±33和40±15mg/m^3、407±68和90±30mg/m^3、278±8和93±4mg/m^3。实验每天2h,每周5d,持续8周,结果如下:(1)γ射线、苯和甲苯对诱发家兔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2.
光速不变性思想尽管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它仍需从各方面由实验直接加在验证。本实验应用时间谱仪的先进手段,在局部范围内对比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采用^60Co源作为辐射源,在不同的散射角度测量散射光速,测得的范围是(2.974 ̄3.041)×10^8m/s,平均为(3.006±0.010)×10^8m/s。由此可见,在散射过程中,虽然不同方向的散射光子的能量损失相差很式,但其速度保持不变,且与散射角度无关  相似文献   

3.
四因素两剂量按正交表L8(27)设计用家兔和小鼠在密闭舱内进行8组试验。γ射线的两剂量,对家兔为0.0375和0.0075Gy/d,对小鼠为0.0473和0.0095Gy/d,苯、甲苯和一氧化碳两浓度分别为182±33和40±15mg/m3、407±68和90±30mg/m3、278±8和93±4mg/m3。实验每天2h,每周5d,持续8周。结果如下:(1)γ射线、苯和甲苯对诱发家兔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微核、SCE以及家兔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都有明显影响,但未发现一氧化碳对诱发家兔和小鼠细胞遗传学效应有明显的作用。(2)γ射线和苯诱发家兔血液淋巴细胞双+环、总畸变细胞、微核和微核细胞以及诱发小鼠骨髓细胞单体畸变和总畸变细胞,γ射线和甲苯诱发淋巴细胞畸变细胞以及小鼠骨髓细胞无着丝粒,苯和甲苯诱发淋巴细胞无着丝粒、总畸变、畸变细胞和总畸变细胞以及诱发小鼠骨髓细胞总畸变细胞等,都呈现明显的交互作用。(3)8组试验的复合细胞遗传效应中,各指标均以四因素皆为高剂量组合的①号组试验最高。但即使是四因素皆为低剂量组合的⑧号组试验,各指标亦均高于对照组,且除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ChromatidExchang  相似文献   

4.
计算了合肥光源软X射线光束线中光子通量与波长的关系;利用AXUV硅光电二极管测量了当单色仪使用(CZP32波带片和30μm针孔时光电流与波长的关系曲线;根据光电流及光电二极管的量子效率得到了在真空隔离窗外2.8~3.9nm波长范围内的光子通量绝对数值为2.7 ×105-8.0 × 105photons/(s·mA·0.1nmBW),并由理论估算得到真空室中光子通量比真空室外高两个量级,约为 107photons(s· mA· 0.1nmBW)。  相似文献   

5.
采用XRD与SEM分析了在钼衬底上电子束加热蒸发与电阻加热蒸发制备的锆膜的结构。结果表明,电子束加热蒸发与电阻加热蒸发在钼衬底上制备的锆膜为hcp结构;电子束加热蒸发的锆膜以(002)晶面生长为主,而电阻加热蒸发的则以(101)与(002)晶面生长为主;电阻加热蒸发的锆膜晶粒呈不规则堆积,大部分尺寸约为1 μm,少部分约为500 nm;电子束加热蒸发的锆膜织构强烈,晶粒规则,呈六棱柱型,尺寸约为300 nm。  相似文献   

6.
剂量为2×10(13)-5×10(15)cm(-2)的1.56MeVSb+注入Si(100)后,向石英炉中通入流动纯Ar气进行热退火(退火温度为500一1050℃,时间为30min)。采用3MeVHe(2+)卢瑟福背散射/沟道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测量样品的注人损伤以及退火特性,结合计算机模拟数据,结果表明:缺陷的产生类型与注入离子的剂量、样品退火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羟基-5-烷基苯乙肟(商品代号7804)萃取Am ̄(3+)和镧系元素时,平衡时间、温度、pH值、萃取剂浓度及料液中起始Am ̄(3+)和镧系元素浓度对各元素分配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萃取条件为:平衡时间30min、温度20±1°C、萃取剂浓度0.2mol/l、pH4.8—5.1。在此条件下,7804与Am ̄(3+)或镧系元素形成2:1配合物。7804萃取Am ̄(3+)及镧系元素的顺序为:Am>Eu>Sm>Nd>Pr>Ce>La。  相似文献   

8.
采用与生物样品等效的CR-39作为固体径迹探测器来测定7MeV/u16O6+离子注入该种材料中的投影射程,利用实验观测到的数据,采用蚀刻速率比和剩余射程统计分布规律的方法,分析和讨论了这种重离子在CR-39中的投影射程(即离子注入深度).两者符合较好,分别为32.5±6.2μm和30.5±6μm。本工作为重离子注入生物样品定点定位诱变研究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9.
闭合回路单相自然循环稳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杨祖毛  王飞 《核动力工程》1999,20(3):219-222
针对闭合回路单相自然循环的特点,对回路流动的基本方程进行简化,得出稳态自然循环流量Gst与热功率Q的1/(m+1)次方成正比,原流体进出口温差△Tst与加热功率Q之间的m/(m+1)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在不同氢气氛下预先气相充氢的石墨试样出氢规律的研究,得到氢在石墨中的溶解扩散及渗透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如下:D=5.77×10 ̄(-8)exp(-18000/RT)S=2.2×10 ̄(-9)exp(-5500/RT)φ=1.3×10 ̄(-16)exp(-23500/RT)其中D为扩散系数,单位m ̄2·s ̄(-1);S为溶解度,单位;φ=D·S,为渗透率,单位m ̄2·s ̄(-1)·Pa;T为温度(K);R=8.31为气体普适常数。  相似文献   

11.
Am(Ⅲ)与腐殖酸配位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萃取法研究不同的pH值的0.1mol/kgNaClO4溶液中,Am(Ⅲ)与腐殖酸的配位行为。实验结果表明,Am(Ⅲ)-腐殖酸配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与溶液pH值有关,配位比为1:2。不同pH值条件下,Am(Ⅲ)与腐殖酸配合物的累积稳定常数主:lgβ1=6.56+0.05,lgβ2=10.77±0.13(pH=4.0),lgβ1=7.94±0.11,lgβ2=11.80±0.21(pH=5.0);l  相似文献   

12.
模拟高放废液中Fe(Ⅲ)的还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模拟高放废液中Fe(Ⅲ)的还原与还原剂类型、用量、还原时间,支持还原剂类型及用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抗坏血酸(C6H8O6)是较合适的还原剂,硝酸肼(N2H4·HNO3)和氨基磺酸(NH2SO3H)可以作为支持还原剂。模拟高放废液酸度为1mol/L时,采用G6H8O6作还原剂,N2H4·HNO3作支持还原剂,可使模拟料液中90%以上的Fe(Ⅲ)还原成Fe(Ⅱ)。当用30%TRPO—煤油溶液与上述溶液萃取平衡1小时后,80%以上的铁仍处于Fe(Ⅲ)状态。由于30%TRPO不萃取Fe(Ⅱ),采用还原Fe(Ⅲ)为Fe(Ⅱ)的方法,可用30%TRPO—煤油直接萃取模拟高放废液([HNO3]<1.4mol/L),萃取体系也不会产生第三相。  相似文献   

13.
在WT-3托卡马克上,系统地研究了用局部电子回旋加热对欧姆加热等离子体中m=2,n=1磁流体动力学模的控制。发现用q=1和q=2磁面附近的电子回旋加热能同时抑制m=1和m=2模,这里q是安全因子。  相似文献   

14.
大亚湾核电站处置场近场介质对核素的吸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所进行的核素迁移研究是为大亚湾核电站中低放废物处置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安全评价提供85Sr、134Cs、60Co的迁移参数。试验方案为静态试验测定分配系数,动态试验观察核素在介质中的迁移分布状况。试验样品取自大亚湾处置场钻井岩芯和探槽。有五个取样点,取样深度分别为15m、5-15m、1-27m、3-38m和10-50m,共计28个样品。静态试验表明,同一种土样对三种核素的吸附比差异很大,说明地质介质对核素的吸附具有选择性。三种核素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20h。28个样品的85Sr、134Cs和60Co的平均Kd值分别为9.4×10ml/g、2.3×103ml/g和1.3×102ml/g。动态试验运行100天,流出液中未测出放射性,岩芯柱解体后测量放射性,结果表明85Sr比134Cs和60Co迁移的远。试验运行100天之后,85Sr迁移5.5cm,而134Cs和60Co只迁移2.5cm。三种核素的滞留因子分别为Rd(85Sr)7.4×102,Rd(134Cs)1.8×104和Rd(60Co)1.0×103。试验结果表明:大亚湾处置场近场钻井岩芯和探槽取样对85Sr、134Cs和60Co核素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因此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一台散射式自动跟踪γ料位计。它的主要技术指标是:跟踪范围4m;跟踪最大速度6mm/s;对壁厚20mm钢板容器充满沥青介质的测量精度±1mm。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 ̄(85)Sr、 ̄(134)Cs和 ̄(60)Co在采自本院野外试验场,从地表到地下2m深黄土与地下水间分配系数的测定结果,以及核素浓度、pH和温度对分配系数的影响。黄土采集的深度范围分别为:地表-0.5m,0.5-1m,1-1.5m,1.5-2m,共采集16个样品;地下水取自试验场的井水。实验采用静态法。实验结果表明,16个样品测定的 ̄(85)Sr、 ̄(134)Cs和 ̄(60)Co的分配系数的均值分别为82、7.4×10 ̄3和5.4×10 ̄3mL/g;在不同深度的黄土中测得的分配系数基本一致。pH值的变化对 ̄(134)Cs和 ̄(85)Sr的分配系数有较大影响,对 ̄(60)Co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用稳定核素稀释-质谱分析法对20例肝硬化病人和30例正常人血浆α-酮异己酸(KI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病人和正常人分别为21.41±1.64、44.07±1.51μmol/L(±SE),团体t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01)。对肝硬化时这一变化的意义及可能原因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粘附到植物表面的放射性污染的土壤对人的食入内照射剂量有一定的贡献。本文建立了一种用于测量植物表面土壤粘附量的 ̄(137)Sc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其测量下限为0.05mg(干土)/g(干植物)。实验研究了黑麦草(LoliumPerenneL.)和蚕豆(ViciaFabaL)的土壤质量沉积,分别估算了雨洗(Rainsplash)和风蚀(Winderosion)对土壤质量沉积的贡献。在实验田条件下粘附到植物表面的土壤量测量值分别为:黑麦草,5.77±1.44mg(干土)/g(干植物);蚕豆,9.51±0.73mg(干土)/g(干植物)。雨洗和风蚀对植物表面土壤质量沉积的贡献估算值(在实验期间)对黑麦草分别是47%和53%,对蚕豆分别是68%和32%。现场研究表明,粘附到植物表面的土壤量可以对植物 ̄(137)Cs污染产生高达23%的贡献份额;经土壤质量沉积修正的 ̄(137)Cs土壤-植物转移参数,随土壤中 ̄(137)Cs含量和植物表面土壤粘附量不同而程度不同地下降。  相似文献   

19.
利用离线γ能谱法,测定了18.8-46.2MeV/u的 ̄(12)C离子与 ̄(93)Nb相互作用中43个靶余核的激发函数。这些激发函数随着入射能的变化大体上分为二类,定性显示了熔合-碎裂模型对于热核的类蒸发,类裂变和多破碎三种衰变模式的竞争演化预言的变化趋势。还发现了 ̄(92)Nb ̄m的生成截面几乎恒定于5.0×10 ̄(30)m ̄2的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用国产药盒制备的 ̄(99)Tc ̄m-d,l-HMPAO(LC)分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LC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在实验条件为20℃、放射性浓度为185MBq/ml、pH为7.0时,LC的分解速度常数k为0.017±0.07h ̄(-1)。LC溶液的稳定性与pH、放射性浓度及温度有关。在室温下,加入1mmol/l龙胆酸作稳定剂时,740MBq/ml的LC能稳定3h,放化纯度大于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