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影院开始尝试开展球赛、音乐会等2D或3D节目直播业务,但采用的是基于码流的电视直播方案,即电视直播的节目数据经过MPEG压缩后封装为TS流,TS流经过传输到达影院,由于影院现有的播放服务器不能支持流式的MPEG解码,因此采用此方案时需在影院端增加一台解码器,将接收到的TS流经过解封装、解压缩后,经过传输到达电影放映机。本文基于影院现有的播放服务器与放映机,通过改变直播节目码流的封装格式,采用电影常用的MXF封装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影院现有设备的节目直播方案,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2D/3D节目直播。该方案还通过UDP组播方式,支持多影厅同时进行节目直播。  相似文献   

2.
李光耀  唐继勇 《硅谷》2011,(16):63-63
主要讨论基于IPQAM技术的流媒体数据推送。选用苹果公司的Darwin Streaming Server(DSS)来进行相关的二次开发,使得DSS能够支持TS over UDP这种封装的包数据推送。在传输方面,采用异步网络传输来实现这个功能。由于UDP本身没有流量控制机制,经过对TS包的分析,我们采用PCR值来对推送的流量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5智能自动录播和远程教学系统采用的流媒体技术 5.1流媒体技术原理 流媒体技术(StreamMedia)是为解决网络直播、远程教学、远程监控、VOD(VideoOnDemand)视频点播和视频会议等多媒体信息源在网络传输中出现的实时性和接收到的多媒体信息的质量等问题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日前,由教育部主持,国内微电子、通讯、广播电视领域里的4位院士以及多位专家参加的鉴定组认为,“中视一号”-我国首块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清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移动接收系统专用芯片研制成功。“中视一号”是基于TDS -OFDM系统的、国内首创的、有望实现产业化的高清数字电视地面传输专用芯片,它填补了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它的问世,可使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公交车、出租车稳定地收看数字电视节目,清晰度将比现在增加4倍。据悉,“中视一号”具有百万级的规模,使用0 .18微米工艺,采用多时钟域技术,芯片的仿真、设计、验证、布局、布线…  相似文献   

5.
今年9月1日,北京地区开始试播数字电视频道。首批开通的三个数字频道是京视剧场频道、动感音乐频道、爱家购物频道。使用数字电视机或为模拟电视机添置一个机顶盒,即可接收观看数字电视节目。 所谓数字电视,是指电视信号的采集、记录、处理、存储、播出、传输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技术的系统。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有三大优点:  相似文献   

6.
李飞 《音响技术》2012,(5):67-68
网络视频点播(VOD)系统是指采用流媒体技术,将视频节目以数据流的形式传输到web客户端,web客户端使用流媒体解码器实现在线播放。  相似文献   

7.
数字电视是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和编码转换成用二进制数代表的数字式信号,然后进行各种功能的处理、传输和存储。数字电视不仅是指数字电视接收机,还需要数字制式电视广播电视台,包括数字电视信号的产生、处理、传输、接收和重现的全过程。数字电视的条件接收系统是现代信息加密技术在数字电视领域的具体应用,实现了节目信息的分类和管理,未来条件接收系统将朝着集成度更高、保密算法更复杂、安全性更强的方向发展。一、条件接收系统原理现代数字电视系统的安全模式的设计将加扰系统与授权管理系统区分开,是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结构设计。这个体系结构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加密与授权功能模块的分离有助于加强整个系统的专业化程度。同时,每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可由不同的厂商提供并能够独立更换,而不影响其他的功能模块。用户管理系统将用户收看数据送入用户授权系统。产生用户授权信息EMM:控制字发生器随机产生控制字CW;两者通过不同的密钥加密分别产生加密的用户授权信息EMM和加密的用户控制信息ECM,其中EcM还包括服务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基于iPhone/iPad终端的流媒体实时传输,根据RTP/RTCP/RTSP协议标准,设计并实现一个音、视频流媒体实时传输系统.在TCP/IP协议网络上,基于H.264视频编解码和G.729A音频编解码标准,进行音、视频同步的RTP编码算法封装,实现流媒体传输,利用同步相位性在终端上验证了音、视频同步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音、视频播放效果完全满足人体视听标准,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李飞 《音响技术》2012,(6):64-65
1IPTV简介IPTV即网络电视,又称宽带电视,使音视频节目信号以IP包的方式向用户传输,是一个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利用宽带或有线电视网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它的主要特点是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广播式的传播方式,给用户带来真正实时的、交互式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模拟电视,也不同于现在的数字电视,其不同之处见表1。  相似文献   

10.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是指基于IP协议的电视广播服务。该业务将电视桃或个人计算机作为显示终端,通过宽带网络向用户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视频服务、信息服务、互动社区、互动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宽带业务。IPTV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和实时性。它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流媒体服务、节目采编、存储及认证计费等子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流媒体文件,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用户终端可以是IP机顶盒+电视机,也可以是PC。IPTV一直是市场研究关注的新兴技术。电信运营商们将之视作3G广泛部署前的一种策略性服务,以提高每个用户平均收入(ARPU),近年来,IPTV被国内外普遍认为是“三网融合”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杀手级”业务。与数字电视相比,它具有IP网的对称交互优势,具有十分灵活的交互特性和优势,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内容服务,多种交互式服务,真正实现了互动。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Thedevelopmentofnetworktechnologyhasprovidedthepossibilitytomonitoralargegroupofrotatingmachinesanddiagnosemalfunctionsinthemindistantanddifferentlocations.Inthisway ,investmentandresourcescanbesavedandtheefficiencyofmachinemanagementwill…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无法在多种网络线路上传输视频流。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网络带宽自适应的监控系统结构模型,使用位率控制精度较高的编码器以适应网络带宽的变化,并对网络状况动态进行检测。完成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BHJK,该系统可在IP宽带网、电话线及其混和线路上传输视频流,提供基于视频分析的智能运动检测和异常报警。  相似文献   

13.
IP网络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应用于IP网络直播电视的条件接收系统(Conditional Access System,CAS)方案。该方案沿用了DVB-CAS的授权控制方式,并在IP层引入了部分加密技术,同时又针对IP网络的特性,设计了新的授权控制信息(Entitlement Control Message,ECM)传输方式,以减少所需传输IP流的数目。最后的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案能有效简化系统结构,减少带宽占用率,降低终端负载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校内外用户高速访问高校校园网的内部资源服务器的问题,提出了校园网智能DNS解决方案.智能DNS利用Bind9视图技术,结合F5负载均衡器的虚拟服务器和链路控制原理,能根据网络用户IP的来源,将校内资源服务器的域名动态解析成用户IP对应网络的IP地址,从而提高用户访问校内资源的速度和可靠性.测试结果表明,教科网、电信网和联通网等公网用户和内网用户都能获得最佳的链路以访问校内资源,校内用户访问其他公网资源也能获得更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Time synchronization using the Interne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discusses a new algorithm for synchronizing the clocks of networked computers using messages transmitted over the network itself. The design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model of the clock and the network, and uses this model to define the parameters of a frequency-lock loop which is used to discipline the local oscillator. The design was tested by synchronizing a standard workstation to a time server located 1200 km away; the time offset between the clock synchronized in this way and UTC is 2 ms rms. This analysis also can be used to design algorithms that provide lower accuracy at lower cost.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域名系统(DNS)的异常检测.通过对基于相对密度的离群点检测算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对密度的DNS请求数据流源IP异常检测算法.该算法计算每个源IP的相对密度,并将该密度的倒数作为其异常值评分;在计算相对密度时,从查询次数、源端口熵值、所请求非法域名占比等9个维度来表示一个源IP.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相对密度的源IP异常检测方法,能正确地根据各个源IP不同的异常程度,给出其相应的异常值评分.  相似文献   

17.
针对邮件服务器由于垃圾邮件过多而造成超负荷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前置式邮件过滤系统.该系统首先在路由器级上通过轻量级TCP指纹分析实现垃圾邮件检测和过滤,然后在邮件服务器上,通过IP地址行为判断进入服务器的邮件是否为垃圾邮件,以此来缓解或解决邮件服务器可能发生的过载问题.该设计具有计算简单、实现容易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前置式邮件过滤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目前常规反垃圾邮件技术较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基于扩展服务路由器的主动网络体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当前主要的两种主动网络实现策略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扩展服务路由器的主动网络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由扩展服务路由器,主动扩展组件服务器和密钥分发中心KDC组成,用户可以使用编程接口编写可扩展组件,为了保证安全性,设计了一种简化的身份认证协议,目前,基于分布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的扩展服务路由器原型系统和基于Solaris的主动扩展组件服务器和KDC原型系统已经设计完成。  相似文献   

19.
赵科佳  张爱敏 《计量学报》2014,35(5):507-511
为了评定网络时间同步的不确定度,基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网络时间服务系统,以时间综合测量仪 TimeAcc-007为时差测量仪器,在局域网环境下设计并进行网络时间同步实验。分析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同步实验测量的时差数据,建立了网络时间同步的时差不确定度数学模型,分析并评定了测量结果重复性、服务器参考 源、服务器时间戳、客户端时间戳及网络往返路径时延等不确定度分量。结合不确定度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善网络 授时精度的相关算法。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 are widely used in daily lives. Face recognition applications often need to process large amounts of image data. Maintaining the accuracy and low latency is critical to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 After analyzing the two-tier architecture “client-cloud”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systems have high latency and network congestion when massive recognition requirements are needed to be responded, and it is very inconvenient and inefficient to deploy and manage relevant applications on the edge of the network. This paper proposes a flexible and efficient edge computing accelerated architecture. By offloading part of the computing tasks to the edge server closer to the data source, edge computing resources are used for image preprocessing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images to be transmitted, thus reducing the network transmission overhead. Moreover, the application code does not need to be rewritten and can be easily migrated to the edge server. We evaluate our schemes based on the open source Azure IoT Edge,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tier architecture “Client-Edge-Cloud” face recognition system outperforms the state-of-art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 in reducing the average response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