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烟煤冷煤气站在煤气生产中净化回收的低温煤焦油,是一种优质的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多年来,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低温煤焦油的综合利用问题一直未解决。有的企业将焦油积存在煤气站,造成站区环境污染,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产;有的将焦油出售给乡村作为烧砖瓦的燃料使用,因砖瓦窑的燃烧条件差,焦油不能完全燃烧,从而造成二次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笔者根据低温煤焦油的性质,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焦油的综合利用途径及措施。一、作为化工原料制取化工产品对于煤焦油产量大或有焦油原料来源的大型烟煤冷煤气站,可采取焦油间歇蒸馏的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神木和山西大同的4种工业生产煤焦油为样品,对其基本特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对焦油中酚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应用GC—MS色质联用检测手段鉴定了碱洗提取的粗酚,并在此基础上简要概述低温煤焦油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3.
煤焦油是煤炭在干馏、气化或热解过程中的副产品,是一种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含有脂肪烃、烯烃、酚属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价值很高的有机物。对其进行加氢轻质化处理后,可得到汽油、柴油、锭子油和石蜡等,提高了煤焦油的使用价值。本文分析了煤焦油加氢的目的与原理;对加氢精制工艺、加氢精制一加氢裂化工艺、非均相悬浮床加氢工艺、液相裂解加氢工艺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就我国的基本情况而言,我国是个资源大国,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应该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我国现在使用中低温煤热解和气化时,产生的一些煤焦油副产品越来越多,产生的煤焦油少部分用于提取一些化工产品,如苯、酚等,很大一部分煤焦油就直接作为燃料了,目前我国对于煤炭的一些分馏和化学处理方法还相对比较落后,而且在加工过程中也会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及对煤炭加工不够深度等问题。所以,对煤焦油进行加氢,让它轻质化,是让煤焦油成为环境友好型清洁燃料的必要手段,不仅对环保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针对煤炭在干馏、气化或热解过程中的副产物——煤焦油的高效清洁利用问题,分析了煤焦油的来源以及煤焦油加氢的目的、作用和原理;以煤热解过程产生的中低温煤焦油的加氢改质处理工艺为例,论述了加氢精制工艺、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工艺、液相裂解加氢工艺、非均相悬浮床加氢工艺的优缺点及其在国内加氢改质装置的生产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煤焦油...  相似文献   

6.
煤焦油组分的分离与鉴定是煤焦油科学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其利用的前提。本文综述了中低温煤焦油生产和加工利用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系统深入的总结了煤焦油组分分离与鉴定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煤焦油组成鉴定予以展望。煤焦油组分鉴定不应局限于常规分离手段和检测方法,多层次、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建立有效的数据库,为不同区域的煤焦油深加工项目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有利于实现中低温煤焦油的合理利用和高值化利用。  相似文献   

7.
煤焦油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概述 煤焦油是煤在干馏和气化过程中得到的液态产物。干馏温度在450~600℃可以得到低温焦油;干馏温度在700~900℃得到中温焦油;高温焦油的干馏温度在1000℃左右。  相似文献   

8.
低温煤焦油生产加工利用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低温煤焦油的研究以及生产、加工、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志玲  张菊  张力  张伟  张媛 《山西化工》2014,34(4):13-16,24
利用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考察了多重脱水剂在不同温度下对陕北地区中低温煤焦油脱水能力的影响。经过分析对比,优选出能够使煤焦油含水率降低到4%以内、符合成品煤焦油含水率要求的脱水剂。考察了不同温度、反应时间、脱水剂含量及静置速率等因素对煤焦油脱水率的影响,得出优选后脱水剂的最佳脱水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以某种低温煤焦油为原料,研究了低温煤焦油的乳化现象,综合采用加热静置、添加破乳剂、搅拌、超声以及离心处理等破乳方法对低温煤焦油进行脱水,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脱水效果,获得了优化的脱水实验条件.其结果为:在80℃恒温静置30min,破乳剂DH投加300×10-6,100r/min搅拌5min,0.4 W/cm2超声1 min,5 000r/min离心10 min条件下,可得到51.3%的脱水率.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陕西神木中低温煤焦油轻油(L-tar)和重油(H-tar)的基本性质.通过常压蒸馏将煤焦油切割为220℃,220℃~260℃,260℃~300℃和300℃四段馏分.利用酸碱法对220℃,220℃~260℃,260℃~300℃三段馏分进行酚类提取研究,测定了三段馏分的总酚含量及最小碱油比.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碱洗条件,在最佳条件下,轻油对应的馏分段的总酚收率分别为92.23%,89.99%和87.91%;重油对应馏分段的总酚收率分别为94.60%,91.88%和90.73%.考察了所提取的混酚替代苯酚合成酚醛树脂的性能,轻油和重油混酚树脂的黏度及固含量分别为3.18Pa·s和3.73Pa·s以及79.39%和82.15%.  相似文献   

12.
煤矸石资源化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硅质煤矸石和高岭质煤矸石在陶瓷、耐火材料和水泥中的应用.硅质煤矸石用于制备β-SiC和莫来石,高岭质煤矸石也应用于SiC,Al2O3-SiC,Sialon系列粉末、多孔质材料、堇青石和其他耐火材料.煅烧过的煤矸石具有火山灰活性,可用作水泥的掺混料.热活化和化学活化相结合是提高煤矸石基水泥的强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低温煤焦油催化加氢制备清洁燃料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低温煤焦油460 ℃以下馏分为原料,在30 mL小试加氢反应装置上对其进行加氢改质,制备清洁燃料油.加氢反应过程中系统压力为8 MPa~15 MPa,反应温度为400 ℃~460 ℃,氢/油体积比为1 800~2 000,煤焦油原料全部转化,产品油平均体积收率大于106%,进一步分离后获得汽油馏分(≤170 ℃)和柴油馏分(>170 ℃),其中汽油馏分和柴油馏分分别占总体积的22.75%和77.25%(该比例随不同煤焦油来源而不同),无任何尾油残留,且均达到国家标准中93#汽油和0#柴油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此外,煤焦油和产品中硫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产品油中硫的含量大大降低,完全可以达到清洁燃料油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陕北低变质煤分质综合利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制烯烃技术的发展使得煤基乙烯法PVC工艺成为一种选择,通过对不同工艺全流程碳排放量(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进行计算分析,认为相对于煤基乙烯法PVC(纯锅炉模式)生产工艺,电石法和煤基乙烯法PVC(锅炉+燃气轮机模式)的碳排放较低,而由于后者不存在汞污染问题,从CO2减排、能源转化效率、成本和清洁化生产等综合角度来讲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煤焦油和煤沥青的净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热过滤法和减压蒸馏法净化煤沥青的特点,研究了粗滤和粗滤,循环过滤,滤材孔径和助滤剂粒径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及其对原材料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粗滤和精滤两步进行,循环过滤有利于沥青的净化,滤材和助滤剂孔径和粒径越小,净化效果越好,但是对喹啉不溶物太多的肝,用数微米孔径的滤材难于净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主开发的低温萃取系统对盛隆煤焦油中的轻质组分和重质组分进行了萃取分离.对投料方式进行了比较优化,分析讨论了溶剂配比对轻质组分和重质组分萃取率的影响,探讨了萃取次数对组分溶解析出规律和工艺可操作性的影响.采用GC/MS对轻质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其中多为纯多环缩合芳烃,轻质组分当中含有较高量的萘,其相对含量为23.10%.  相似文献   

17.
王剑  向柠 《炭素技术》2009,28(4):28-34
沥青原料对于炭素材料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炭材料用前驱体煤沥青的改性方法,对改性机理进行了详细描述,指出了目前煤沥青改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煤沥青(CTP)和改性沥青(MCTP)为原料,在氮气保护下,采用热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两种中间相沥青(MPPA和MPPB),采用FTIR与热分析对CTP与MCTP的中间相转化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偏光显微镜分析,MPPA为镶嵌结构,MPPB为流域结构,对两种中间相沥青进行XRD分析,发现MPPB比MPPA具有较好的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19.
煤沥青的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分离的方法对煤沥青进行组分分离,并通过TG,DTG以及DSC对煤沥青及α树脂、β树脂和γ树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沥青中重组分的热失重开始温度及最大失重速率温度较高,煤沥青与β树脂和γ树脂在400℃~500℃范围内均出现两个放热峰,α树脂在400℃~500℃范围内只有一个放热峰.  相似文献   

20.
煤的低温氧化与自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李文  李保庆 《煤炭转化》1995,18(1):10-18
本文重点评述了与煤自然有关的低温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煤自燃的诸因素,自燃机理及动力学,也讨论了自燃模型的建立。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