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川省绵竹磷肥厂9000吨/年料浆法固体磷铵装置,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该装置是国内万吨级规模中最先投产的一套,也是开得较好的一套。针对使用未经选矿和杂质含量较高的中品位清平矿的特点,采用了磷铵料浆浓缩法制固体磷铵的新工艺。工艺路线是:磷矿  相似文献   

2.
腐植酸钠在磷铵生产中固氮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川 《磷肥与复肥》2005,20(3):20-22
中和料浆浓缩法磷铵工艺生产过程中,随着磷铵料浆中和度上升,浓缩和干燥工序的氨逸出急剧增加,使料浆法工艺生产磷酸二铵十分困难。本文研究了中和料浆中加入腐植酸钠提高磷铵料浆固氮性能,从而减少磷酸二铵加工过程的氨损失。通过实验得出腐植酸钠的最佳加入量为中和料浆中P2O5含量的2%。  相似文献   

3.
料浆法磷铵工艺的技术经济优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资源利用、装备国产化、设备生产强度、建设投资、物能消耗和产品成本等方面,对料浆法磷铵工艺和传统的磷铵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指出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下,料浆法磷铵工艺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4.
15万吨/年料浆法磷铵流程的方案比较刘代俊,钟本和,张允湘(四川联合大学化工系)自“七五”以来,应用“料浆浓缩法”生产磷铵的流程,我国已建立了70套3万吨/年规模的装置,两套6万吨/年规模的装置。磷铵料浆法流程的生产、管理、研究和设计已积累了丰富的经...  相似文献   

5.
采用氨中和稀磷酸-中和料浆浓缩的“料浆浓缩法制磷铵工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在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功。围绕完善中和料浆真空浓缩这一工艺核心,在有关的基础研究方面,比如研究加热器结垢机理和防结垢措施、磷酸中的杂质组成对磷铵料浆流动性和浓缩过程的定量影响等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由于采用天然矿物制成的湿法磷酸其组成变化过于复杂,磷铵料浆黏度的非牛顿型  相似文献   

6.
化肥信息     
化肥信息料浆法磷铵中和浓缩一体化新工艺料浆法磷铵中和浓缩一体化新工艺是由成都科技大学开发,与山东莱西市磷肥厂合作完成的3万吨级工业考核实验。该工艺是将“湿法磷酸氨中和”与“中和料浆蒸发浓缩”二个过程合并在一台蒸发器中完成,从而省去了现有料浆法磷铵装置...  相似文献   

7.
我国磷铵产品包括采用料浆法磷酸一铵和传统法磷酸二铵两种不同工艺路线的产品和装备。料浆法磷酸一铵技术是在考察和消化吸收前苏联的料浆法磷铵技术后,移植到我国的,建设规模在3万t/a,其装备全部是国产设备。经过近十年的生产实践,及针对生产中原料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改进,如三效蒸发,外环流管式中和器和内破碎、内筛分、内返料等措施的实施,使得料浆法磷铵的能耗逐渐减少。随着磷矿质量的提高,装备能力和设备利用率不断提高,料浆法磷铵已经成为我国磷铵产量的重要力量,其产量占磷铵总产量的67%。虽然有大约…  相似文献   

8.
大型料浆法磷铵装置的技术与装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中和料浆浓缩法磷铵工艺”在装置大型化进程中各单元工序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料浆浓缩法工艺在与传统法磷铵工艺装置相结合,优势互补,实现联产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取得的工艺和大型装备技术水平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引进DAP装置与国产MAP装置联产的工艺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瑜  应建康  钟本和  蒋绍志 《化工进展》2002,21(12):937-940
简单介绍了作为主体技术背景的中国磷铵工业尤其是“料浆法磷铵”工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介绍了“料浆法工艺”与采用传统“磷酸浓缩工艺”的大中型进口磷铵装置实现“联产”,促进,优化后者的生产和经营的科技创意及其优越性,展望了该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论料浆法磷铵工艺的技术经济优势(续)应建康钟本和张允湘(四川联合大学610065)5物能消耗当采用相同质量磷矿作原料时,料浆法磷铵工艺的物料消耗,存在一定优势。在湿法磷酸部分已如前述,料浆法工艺在适当降低磷酸浓度指标后,由于洗涤率提高和机械损失减少,...  相似文献   

11.
超重力技术在硫酸尾气脱硫中的工业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超重力机结构和工作原理。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硫酸厂2套制酸装置的尾气脱硫系统原采用泡沫塔—复喷复挡装置两级氨法脱硫工艺,技术改造后采用泡沫塔—超重力机两级氨法脱硫工二艺。改造后72h性能考核表明,新脱硫系统排放尾气ρ(SO2)最高429mg/m^3、最低74mg/m^3,ρ(H2SO4)最高31.9mg/m^3、...  相似文献   

12.
王树中 《云南化工》1993,(3):17-19,47
在农业需要大量氮肥,而氮肥行业的经济效益又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实现氨厂甲醇化并进行深度加工,是增强氮肥行业生存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从市场,装置等方面进行分折,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活化海泡石做为人工湿地系统的填料,考察该系统对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和总磷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海泡石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氮和总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进水为10L的最佳进水量时,人工湿地对氨氮去除率较高,进水浓度在12mg/L,pH在5.5时去除率可接近85%;总磷的去除在进水浓度为2mg/L,pH值为6.5时去除率可达到91.1%。  相似文献   

14.
武斌斌  戚真 《广东化工》2014,(6):131-132
传统的加压气化含酚废水回收工艺无法去除来料水中大量的氨,导致来料水的酸碱度偏高,使得含酚废水处理后仍无法达到生化系统处理的要求。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改进,含酚废水中CO2、NH3的脱除率大幅提高,降低了来料水中酸碱度,使含酚废水的回收达到了设计要求,保证了装置的运行和系统的稳定性,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甲苯精馏余热处理医药中间体生产过程中粗品废水的原理,设计出一套合理的三效蒸发污水处理装置,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此装置,甲苯精馏余热得到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的粗品废水得到基本处理,废水中的硫酸铵也可作为副产品进行销售,因此废水处理成本大大降低.此外,此装置的利用还可以避免原多效蒸发装置运行过程中产...  相似文献   

16.
用沉淀气浮法从回流液中回收氨氮和磷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污水处理厂回流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氨氮和磷,返回水处理系统时会影响对氨氮和磷的去除,因此有必要单独处理回流液中的氨氮和磷。作者对某污水处理厂污泥过滤产生的回流液进行了试验,研究了用沉淀气浮法回收其中氨氮和磷的条件。结果表明,采用沉淀浮选法可以回收其中的氨氮和磷。以磷酸氢二钠和氯化镁为沉淀剂,沉淀最佳pH为10。氨氮、磷的回收率分别达到89.09%、98.79%。以AN-2为气浮剂,沉淀产物磷酸铵镁的气浮回收率可达到94.91%。  相似文献   

17.
张庆飞  马兴元 《贵州化工》2012,37(2):25-29,41
概述热法磷酸的生产现状,以及燃磷锅炉的结构和原理;将“热法磷酸余热(2.5t/h蒸汽)回收”燃磷锅炉,嫁接在一步法30kt/a热法磷酸装置中,目的是回收蒸发量为2.5t/h蒸汽余热,通过技术整改,生产装置安全、生产可操作持续稳定,装置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采用鸟粪石沉淀法回收高浓度含磷废水中的磷,以MgCl2·6H2O和NH4Cl作为沉淀剂,考察了pH值、搅拌速率、反应时间、沉淀时间、镁磷物质的量之比、氮磷物质的量之比对磷的去除效果及氨氮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反应条件为:pH=9.5,n(Mg)∶n(N)∶n(P)=1.25∶1.05∶1,搅拌速率为200 r/m...  相似文献   

19.
城市污泥厌氧发酵残渣热解制备生物炭及其氮磷吸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程伟凤  李慧  杨艳琴  殷波  白杰  刘宏波  刘和 《化工学报》2016,67(4):1541-1548
以污泥发酵前后的残渣热解制备生物炭,考察发酵前后污泥生物炭的物理性能及其对氨氮、总磷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污泥发酵有利于生物炭孔隙结构的发展,污泥发酵后制备的生物炭(FSBC)比表面积、孔体积均高于未发酵污泥制备的生物炭(SBC)。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磷酸盐的吸附,3种材料吸附能力大小为 FSBC > SBC > CAC,对于氨氮的吸附,吸附能力顺序为CAC > FSBC > SBC,污泥发酵后制备的生物炭对氨氮和总磷的吸附能力较未发酵污泥生物炭明显增强。对于实际废水中氮、磷的吸附,其去除率顺序均为CAC > FSBC > SBC,其中CAC和FSBC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31%和27%,对氨氮的去除率则分别为7%和4%。FSBC与CAC对总磷和氨氮的去除率相差不大。FSBC作为污泥资源化得到的低成本吸附剂,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0.
张素芳  蒋白懿  李亚峰 《辽宁化工》2011,40(11):1115-1117,1120
为了探索寻找到一种价格低廉、效果明显的降低水体氨氮和磷含量的方法,对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便宜的膨润土灰进行了改性及吸附氨氮和磷的静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膨润土进行酸、碱、盐和热改性后氨氮的吸附效果有所不同,顺序依次为:热〉碱〉盐〉酸;对膨润土进行酸、碱、盐和热改性后对磷的吸附效果也不同,顺序为:盐〉热〉酸〉碱。技术经济比较,热改性膨润土对氨氮的吸附容量大,而盐改性膨润土对磷的吸附容量大,在两种情况下膨润土是较理想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