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成为大城市破解空间绩效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沈阳"单中心"城市结构历史演进、变化特征基础上,从空间视角探析沈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绩效水平,选取近300个服务业类公共建筑样本,借助GIS平台通过IDW空间插值法、反距离权重法分析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同时对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动态与静态组织结构的耦合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沈阳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已经显现,但空间发展不均衡,聚集中心的分布呈现圈层式布局特征;人口分布变化具有离心和向心双重现象,一环至三环间人口增长为次级集聚中心的形成提供支撑;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度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上海城市规划把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分为两个圈层,即中心城区和郊区。本文根据上海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提出三圈层空间结构的设想,即中心城区、通勤区和郊区,认为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主,通勤区以工业园区和大型居住区的发展为主,而郊区以发展新城为主。  相似文献   

3.
以武汉市251148条商业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武汉市整体及多类型商业中心,分析各类中心的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武汉市整体形成“区域—市—组团”商业中心体系,光谷、武广、中山大道为武汉市商业空间的3大核心区域;②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在空间上呈现分异性,特别是居民生活中心和商务办公中心;③中心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具有“沿江、沿主干道”集聚分布的特征,外围拓展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围绕经济产业园区分布,远城区圈层的各类商业中心围绕行政中心进行布局。最后,将上述研究结果与武汉市相关规划进行比较,总结商业中心的现状与规划在等级、数量、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异与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基于低碳出行的大城市"日常生活单元"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当前,广泛存在的"大城市病"带来了城市空间运行效率的降低、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基于大城市地域空间中观次结构——"日常生活单元"层面通勤出行分布的城市空间要素布局优化已成为提升绿色低碳交通出行的重要途径。从多尺度分析大城市职住空间的静态和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规划学刊》01/2021论大城市空间结构的绩效与发展模式选择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和绩效问题研究。旨在阐明城市空间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解释"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内在组织逻辑和空间绩效机理,并将其运用于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选择。为实现这些目标,以我国大城市"职——住——流"组织作为空间绩效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国内特大城市纷纷采取多中心空间战略来缓解单中心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但是否有效却缺乏系统严谨的检验.从国内外大城市实施多中心战略的效果来看,各方评价褒贬不一,发达国家关于多中心结构能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实证研究更是对多中心理念的绩效提出了质疑.现通过对上海的实证研究来检验多中心理念的有效性,为我国特大城市多中心战略提供决策依据.运用统计方法和问卷调查数据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分析显示,就业中心距主中心越远,其就业者的平均通勤时耗越低,因而强化多中心结构有助于降低整体通勤时耗;外围地区交通路况宽松和小汽车通勤比率高是多中心结构降低通勤时耗的主要机制,职住平衡在理论上应该是多中心结构降低通勤的机制之一,但在上海案例中没有呈现出随多中心强化而提高的态势.改善上海交通,应该塑造和强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促进职住平衡和提高外围就业中心交通可达性是重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空间结构和绩效问题研究。旨在阐明城市空间结构与绩效的关系,解释"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内在组织逻辑和空间绩效机理,并将其运用于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选择。为实现这些目标,以我国大城市"职——住——流"组织作为空间绩效研究的切入点,从"场所——流动"空间的"静态——动态"耦合的视角,分析现实中大城市的不同空间战略及其绩效迥异的成因;基于理论和经验研究,提出大城市空间组织的高产、低熵、稳定和可持续性准则,以用于权衡和选择大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地铁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大城市主导的公共交通方式,地铁的发展将会对城市的空间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武汉地铁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建设用地两方面具体分析武汉地铁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分析得出,在地铁引导下,武汉市主城区内部各类型功能空间发生多样交互,城市空间结构从相对独立向多核网络式形态发展;随着地铁从主城区向外部新城延伸,主城区外部的建设用地以地铁线为轴线呈放射式向外拓展,新城组团以地铁站为核心呈卫星状分布于主城区周围。武汉市应以地铁建设为先导,构建以地铁为核心的公共交通网络,引导城市内部功能优化布局和城市外部空间集约拓展。  相似文献   

9.
解析城市用地空间结构:基于南京市的实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南京大都市区划分566个交通小区及5个圈层、8个扇面,根据土地使用数据计算其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的区位熵值,运用GIS和Surfer软件绘制相应的等值线图和3D图来解析城市空间结构.结果证实不同用地类型表现为不同空间结构:①居住用地呈圈层式结构;②工业用地具有圈层式及扇形结构两重性;③商业用地则是分等级的多中心结构.最后,根据这三类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概念模型,并将其拼成为一个综合模型.根据综合模型分析认为,在转型期内,土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认为政府和市场手段在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过程中能够互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通信技术提高,大城市居民游憩空间从城市拓展到区域,环城游憩成为居民日常游憩的刚性需求和新常态,而大数据的应用为精准识别环城游憩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可能。以武汉市中心城区环城游憩行为与空间分布为对象,采用手机信令数据、POI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统计数据等,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了游憩人口分布、游憩停留时长、游憩强度、游憩功能、游憩空间总体结构等基本特征及环城游憩资源与游憩强度匹配特征,为优化大城市郊区环城游憩空间、进行环城游憩实证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1978年以来的空间发展历程为例,以多年累积的矢量化数据为基础,通过墨菲指数的定量计算得到各个时期中心区的空间范围,并以空间矩阵分析、用地扇区分析和圈层构成分析技术详细剖析中心区的总体增长特征、分形演替特征及圈层演替特征,进一步研究各阶段用地构成、功能结构、空间形态等的不同特点,总结出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演替的圈核结构规律,把特大城市的多核中心区结构划分为主核圈层、阴影圈层、亚核圈层、辅助圈层以及交通输配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揭示特大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空间增长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Commuting zone research is critic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al rules of the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spatial performance.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main commuting centers and zones by using cellular data with Nanjing City as the exampl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city from two dimensions by merging multi-source data, namely, commuting centers and zones, thus achiev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s and their internal caus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muting zones of Nanjing are distributed in a pattern of “multiple commuting centers”, with Xinjiekou–Hunan Road and Hongwu Road–Chaotiangong–Shuangtang as the core, Mochou Lake as the main commuting area, and Dongshan and Jiangpu as the secondary commuting zon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re discovered in our comparisons along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mmuting zones and centers in terms of spatial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land use,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ting in the city. The similarity is shown as a common declining trend in the values of all our indicator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distance of commuting zones from the city center.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the clustering features of the various parameters concerning commuting centers and zones. Specifically, four clustering patterns are discovered, namely, “monocentric clustering”, “circular monocentric clustering”, “polycentric clustering”, and “sparsely dotted distribution”. This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city’s spatial structure and proposes some overall suggestions towar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mprov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3.
杜伊 《中国园林》2021,37(3):67-71
通过社区公共绿地空间绩效研究对已有的社区公共绿地布局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合理性进行评判.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从空间、数量和规模3个维度探讨了社区公共绿地空间绩效,通过对3个维度空间绩效测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上海中心城区低绩效的生活圈及其绩效低下的主要问题,以此为依据,最终从地域、规划对象和规划指标3个方面讨论社区...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是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 /区域空间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内部与核心城市的高强度联系塑造了圈层状的地域结构特征。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实证 ,通过对多种经济、社会联系流的直接调查与相关联系强度的空间叠置分析 ,进行了都市圈圈层地域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空间绩效是衡量城市用地布局合理与否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背景,提出空间经济绩效导向下的城市用地布局优化研究思路,即在定量研究分析城市空间经济绩效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绩效和绩效空间的耦合分析,判读出城市绩效样本空间(高效空间生成元)和改进需求空间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作为构建新的城市空间经济绩效网络的依据,最后在地方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下提出城市用地布局的优化方案。研究将这一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宁夏固原市的案例研究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研究定量化和空间可视化,并为城市用地的优化布局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主城区热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一直受到学界及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武汉市主城区589个控规管理单元为样本,运用RSGIS的技术方法识别热岛空间格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热岛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武汉主城区地表温度由中心向外围存在规律性起伏,呈现"双U"型结构;高温区团块集中、沿主干路分布,低温区在大尺度水体周边集中分布;热岛空间格局受"大江大湖"的生态格局以及大规模集中工业用地的显著影响,并与公共中心体系相关。为降低热岛效应,城市空间布局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单核到组团结构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典型特征.带状组团城市作为集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交通模式也具有特定的特征。论文以镇江市为例,着重分析了其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演变的互动发展过程和空间形态与交通模式的演化机理研究了交通模式选择与城市形态和用地特征的关系,综合典型交通模式特征,对不同交通模式进行适应性测试与评价,提出了支撑镇江市“一体两翼”城市结构的交通模式:以轨道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小汽车交通和谐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引导性交通模式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孙斌栋  郭睿  陈玉 《城市规划》2019,43(9):37-42,85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主要空间支撑形态,厘清哪种空间结构更有利于提高城市群的经济绩效,有助于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城市群空间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陆地扫描全球人口数据库和欧洲航天局全球土地利用数据识别城市实体,并从单中心-多中心视角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检验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劳均GDP和劳均GDP增长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助于促进城市群经济绩效的提高.未来空间规划应在发挥首位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要素在城市群中整体均衡分布,形成各城市协调发展、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人口空间分布和产业构成的研究,揭示出以下规律(1)城市带城镇等级“金字塔”结构明显,都市区人口增长从近郊区转向远郊区,中心城区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2)以金融信息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以医疗救助为代表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城市经济构成的三大支柱.(3)都市区产业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中心城市以服务业为主导,近郊区制造业和批发商业比重较高,远郊区产业体系较为独立和均衡.(4)受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的影响,城市带内产居关系逐步分离,通勤距离增加,通勤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