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规划作为一种宏观规划干预力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做出的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局限性.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从用地布局、生态网络、区域交通、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3—2020)》公布以来城市群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增长较快、生态用地比例略有下降、经济...  相似文献   

2.
试论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群体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株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城镇最密集的地区 ,是我国中部地区极富个性的城市群。本文在分析长株潭开发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开发区群体一体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将是今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而低碳产业集群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组织载体。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低碳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重点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在对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低碳化问题进行整体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强调一个中心,实施五大战略"的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的总体思路,并从企业、产业、政府等多层面进行了低碳化路径的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4.
都市圈是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率交通系统的支撑。在分析都市圈区域交通系统与空间组织协同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因果分析法,逐步剖析都市圈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现状矛盾、未来趋势及发展目标,探索和总结都市圈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要点。以长株潭城际交通为例,对形成的规划要点体系进行应用实践,为全国其他都市圈的交通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王光雄 《华中建筑》2014,(1):129-132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西部大开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是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经济发展的高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西部城市群的研究相对较少。成渝城市群作为现阶段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发展基础最好的城市群,既是当前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群,又是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点。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该文拟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的不足和城市群潜力,并找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的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四横四纵"的高铁布局。高铁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加强了各大城市的联系,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快速转移和流动,也使各个城市的分工更加明确。依托这样的高铁时代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各大城市群都希望能搭上这个时代列车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例,探究高铁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近年来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为区域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载体的房地产业,是否具有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民众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认同程度.在总结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城市群房地产业发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房地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明显,沈阳以其核心地位,对周边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随着沈抚、沈铁、沈本等城市同城化建设,各地方城市之间房地产开发与交易量逐渐增多,城市群的房地产业存在同城化趋势、联动趋势和慢牛趋势.  相似文献   

8.
经济落后地区城市竞争力分析——以沿淮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选择7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对沿淮城市群周边的区域的25个城市进行竞争力分析.认为沿淮城市与周边城市竞争力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城市群内部,淮南、蚌埠和淮北的竞争力要强于其他3个城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实力、科研力、经济外向力和社会服务力等方面蚌埠的竞争力相比"两淮"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台了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一体化的建设与管理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沿边开发开放地区——长吉地区进行了一体化规划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金波  李文驹 《建筑与文化》2021,(11):126-128
文章将大数据核心技术应用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研究上,采用多源数据、多视角展开的形式,结合熵权法、主成分分析、间断点分析等分析方法,以此反映长三角地区多元视角下的发展边界,并对其中的典型边界地区给予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在宏观层面,若没有政策引导,优势资源将向几大都市圈聚集;在微观层面,安徽省的边界效应较强,江苏与上海边界协调度较高,浙江形成杭金甬强联系结构.尽管内部地域间差异明显,但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边界城市在政策推动下得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红利,例如南京都市圈的滁州、马鞍山在教育、医疗体系方面的互助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跨界发展与融合——港深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港深两地跨界城市发展与城市融合的进程。香港和深圳已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融合,制度层面上的融合也有一定的进展,但社会层面上的融合显著滞后。香港和深圳居民对边界另一边的对方缺乏充分认识。超过57%的香港和深圳居民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另一个城市。超过四成的香港和深圳受访者认为价值观的差异是构建港深大都会的最主要的障碍。港深大都会的跨界社区尚未融合。香港和深圳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两地之间难以实现完全的融合。港深两地有必要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以提升两地城市竞争力与方便居民跨界居住与工作为出发点,推动城市跨界发展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沈抚同城区域协作探索——以沈抚同城化规划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抚同城化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的起点,也是国内率先突破行政区局限进行区域协作的尝试。本文主要对同城化内涵及跨行政区区域规划编制的特点及内容进行探讨,提出了沈抚同城化的发展目标与路径,认为沈抚同城化是沈抚大都市区构建的过程,也是沈抚两市城市竞争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引发新一轮地域空间重组,城市群作为重要的地域空间组织单元其制度一体化的评估缺乏完善的评估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现阶段,我国城市群制度建设多元化的情况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论到实践的评估方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研究发现,后福特制下,制度通过重塑治理模式实现国家空间的尺度重构。因此,本研究认为制度一体化的治理表征是形成多层级治理模式。进而,以多层级治理为理论框架,构建"三组关系"与"两个层次"的评估理论框架,即在宏观层次的城市群治理结构与微观层次个案型制度安排上检验层级政府间的科层关系、跨市区域合作关系与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三方关系。并构建评估实证框架,宏观层次上以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桌面分析及半结构访谈识别城市群治理结构;微观层次以政策网络分析及焦点小组、深度访谈识别基于个案的制度安排。最终证明,简单构建评估指标忽视了制度特征与演化,可实证的理论评估与实践实证框架的建立有助于深度揭示城市群的制度一体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行政区冲突是我国大中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对镇江区划调整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镇江市行政区碎化的类型、成因,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镇江行政区碎化可大致分为自然界线分割型、历史遗留型、政治原因型和经济发展型四种类型,而且行政区碎化导致了区域协调难度加大、资源浪费严重,以及行政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最后,从区划调整、空间规划和建立协调机制角度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海南的规划实践为例,探索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内容重点、技术路线与方法。从城乡一体化的独特模式、圈层网络化的空间组织、生活圈的构建、无空间差别的政策与空间政策的结合等4个方面总结了海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主要创新内容。最后,提出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迁村并点实现区域空间整合--以长安子午镇规划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迁村并点的概念出发,以长安子午镇为例,通过对地域整体环境的把握,分析了地域居民点之间的时空秩序,提出了区域整合的基本思路并对产业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的规划设想,指出迁村并点是加速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区域空间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朱杰 《城市规划》2012,(8):32-39,62
空间引导效能历来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核心内容。基于历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城市生长极核模型、用地调控效力指数、Logit回归和用地经济效益等定量方法,对常熟几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体布局、重点地区用地增长、中心城区用地置换和乡镇撤并等空间政策的调控效力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现实城市总体布局与规划构想存在一定偏差;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经济效益空间不相匹配;规划调控和区位条件成为影响地块闲置率的主导因素。规划对建设用地的调控效力有所增强,但对重点镇的用地调控却出现较大偏差;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退二进三"政策效果显著,"乡镇撤并"对城镇生活性用地的调控绩效明显,但却未能抑制工业用地的散点蔓延,"一镇多区"格局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以常熟市为例,提出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一元模式。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利用无序、低效,生产和生活空间发展面临瓶颈,人居环境改善的要求日益迫切,这些都对一元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现实的诉求。一元模式的核心是淡化农村。按照城区—卫星城—独立社区的结构安排市域居住空间;工业空间集中于省市级开发区,统筹安排市域物流空间;市域生态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和生态绿地,农业空间兼具生产、环境、旅游、社会保障功能。按照集散层面路网—服务层面路网两大类规划市域交通系统。最后提出了实施“区—街道—居委会”管理体制等一元模式的政策支撑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下的村庄布点规划方法探索——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田洁  贾进 《城市规划》2007,31(4):78-81
村庄布点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以济南市为例,总结归纳各个层次村庄规划的方法和要点。认为首先要从城镇总体规划入手,明确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为下一层次规划提供依据;要统筹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探索都市型宜农产业发展框架,作为村庄产业发展分类指导的依据;以集约和节约用地为宗旨,统筹考虑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与使用;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村庄整合与资源保护的协调等。采取城乡一体、分类指导协调的规划管理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后城中村”时代村民的市民化研究——以广州猎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猎德城中村改造为例,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献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回迁安置小区村民的市民化状况,探讨改造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与未竟任务.实证表明,猎德改造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民经济状况,促进了不同阶层的混合居住,为村民的市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由于村民恪守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安全策略,改造后的猎德在集体土地转制、集体公司市场化运营、村民谋生方式和角色认同转变等方面仍面临巨大阻力.因此,这种改造模式只能造成村民的“被动市民化”,即被动地接受改造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实质上游离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之外.最后,分别从观念与实践的角度为推动村民的“主动市民化”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