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州古城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具有完备防洪排涝体系的水乡型城市,其人地关系正是生态与人文景观相适应的成果。从景观语言角度,对其防洪景观体系的设计语汇、空间关系等进行研究。在对景观语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取有代表性的洪涝适应性景观要素"词汇",并对其空间组合及形态格局进行"词法"、"句法"的归纳。构建苏州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语言,对我国水乡古城洪涝适应性格局的保护与现代水敏城市的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仙居县山水特征显著,而城市迫切的发展需求导致了盲目过度开发,为避免进一步导致山水资源景观破坏,有效引导与管控彰显仙居县山水城市特色的空间形态构建,笔者参与了仙居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总结当前总体城市设计空间格局构建与管控的一般技术路径,探讨并反思山水城市内涵、山水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因素及总体城市设计过程中空间形态构建管控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四态融合"为目标,"双向管控"理论模型为技术路径的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方法,通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导向的基础形态模拟与基于山水城市美学目标的山水形态修正模拟,实现空间模拟双向综合,构建四态融合的仙居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并提出三类管控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3.
《华中建筑》2021,39(7)
该文基于城市文化基因视角来梳理城市文化空间形态,进而解读特定空间的文化伦理,指导城市更新建设。该文通过对沈阳方城地区3个时期的土地使用属性拾取,并从文化基因层面对要素进行分类重组,完成对城市空间属性的重新定义。借鉴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斑块进行景观格局的相关指数统计,分析文化斑块近年来的变化趋势;选取与文化基因表达有重要关联度的文化斑块空间冲突要素、空间结构要素、人文活动要素,并进行赋值与叠加分析,绘制文化维度特征下方城地区文化基因图谱,了解城市文化基因空间分布形态。该研究对刚性管控下城市更新合理规划城市动态空间属性、激活与重塑城市文化活力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城市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该文从风景园林视角,研究桂林城市历史发展中山水环境与景观空间建设的相互作用关系,解读其景观空间建设特征及智慧启示。桂林历史城市建设通过对其中心、节点、轴线及景观视角控制所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体现出一种"山—水—城—人"融为一体的协同共生的规律特征。从桂林城风景建设的人居环境智慧经验着手,总结出自然山水空间环境具有引导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生长、控制城市景观空间形态,构成城市景观格局的作用。对历史城市风景空间营建智慧"古为今用"的研究,对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吉林市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既与该流域其他滨水城市相似,又特色鲜明。从吉林市城水结构、滨水景观及水域环境三个层面入手,研究水域空间的结构布局、景观规划及生态保护路径,提出将吉林自然生态骨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构建"山水环绕组团结构"的城市景观格局,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内"的水域景观特质,以及建立城水和谐关系,保护水域环境的城市景观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6.
汪凯  吴迪  郭巍 《风景园林》2023,30(4):108-114
【目的】为探究模数控制在传统山水城市“景城一体”现象中的关键作用,理解传统景观营建与城市秩序的关系。【方法】以明清时期(1368—1860年)的济南府城为例,通过古籍、舆图的收集及实地踏勘,梳理济南景城融合的城市结构在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形成、城市景观营造等方面的发展脉络。【结果】明确了济南古城格局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受模数控制与影响。将明清府城城市结构、景观要素与模数进行匹配研究,揭示其与城市模数体系的关键联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城市形制、街巷结构和风景点营建3个尺度的实际营建相较于模数体系产生的变化,阐述除模数外影响古城景观的山水人文等其他因素。【结论】最终明确模数体系对济南“景城一体”格局骨架的控制作用,点明了传统营城规则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为今后山水城市的设计与研究及传统城市格局与景观体系的保护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构建合理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是提升城市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源-汇"理论作为景观生态学中定量探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动态平衡的理论,在城市空间格局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作者通过梳理国内外绿地空间格局的相关研究,发现绿地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与"源-汇"理论的基本概念存在一定关联性。因此,本文尝试将"源-汇"理论应用于绿地空间格局的构建和优化研究中,首先,对绿地空间格局语义下"源-汇"理论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依据"源-汇"理论的相关原理,划分"源""汇"景观,构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以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并分别作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从而构建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最后,结合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分析方法与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对研究区绿地空间格局进行修正,形成优化后的北京市中心城区绿地空间格局。研究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面对当前西安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丧失城市特色、古城风貌辨识度降低等问题,通过对景观文化形态的研究,以"文化"为因、"形态"为果,梳理城市景观空间演进规律,总结景观文化形态引导下的西安城市景观空间特征,以书院门步行街为案例研究其景观演进过程及当前景观空间的使用方式并提出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广州中心城区河涌滨水景观环境综合整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广州中心城区河涌滨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和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根据河涌水系规划,对中心城区河涌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引水、水质净化及堤岸处理等技术措施,建设以水为主题的河涌绿地环境,并结合河涌周边城市区域的功能定位、文化传承、生活形态构建城市滨水生活空间,使河涌空间格局和景观构成真正富于广州味道,成为承载广州式生活的空间载体,修复城、河关系和人、水关系,重建充满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该文结合南通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探究古城通州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古城防御空间形态的演变;以相关文献、史料及现存遗址为基础,还原其"水包城,城包水"的城垣形态和城市格局,展现南通历史城镇的城池防御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综合分析了南通的历史发展、城市景观特色的基础上,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与城市特色风貌两个方面,综合剖析了南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并研究和探讨了保护和延续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特色风貌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潘悦  贾绿媛  林箐 《中国园林》2022,38(3):14-19
自然山水是城市生长的基底,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景观格局,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山水环境如何与丽江大研古城营建互相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以古城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大研古城选址、格局发展演变与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古城在景观营造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智慧特征,针对古城人文景观逐渐淡化和缺失...  相似文献   

13.
以苏州古城及其周边山水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解读了苏州作为山水城市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城市与近郊山水体系组成的"山——水——城"模式下的区域风景系统形成发展过程的梳理,剖析了苏州古城西郊浅山区作为关键连接体,在景观和人文上与城内的风景体系相互融合,构建超越城市范围的"城——郊"区域风景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山水城市建设应当在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的基础上,从区域风景系统的视角将城市与自然山水结合,为当代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德兴市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为例,重点把握周边自然山水格局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转换思路、调换主次,将城市建设作为联系周边山水的纽带,以景观塑造作为彰显整体格局的手段,通过对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筑肌理以及景观廊道、自然要素、重要节点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完善德兴市主城区"山—城—水"三者协调统一的整体空间格局,为德兴未来的建设,乃至其他山水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5.
邱强 《规划师》2006,22(4):26-29
重庆都市区规划根据都市区"两江、四山"山水格局特征及"以十大景观生态元建设为核心,以生态廊道保护为重点,以各城市建成区为生态斑块,以外围郊区农田、林地为生态基质"的景观生态安全结构模式,结合都市区"北移、东进、西拓"的空间拓展态势,采用"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大量城市建设和快速城市蔓延对城市内部及周边的历史遗存和山水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文章以千年古县蓟县为例,对"山-水-城"艺术骨架构建进行研究。蓟县的"山-水-城"格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论文从蓟县的历史文化特色出发,探讨了以历史文化景观为核心、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依托的"艺术骨架"建构方法,对历史城镇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发掘并延续传统"山-水-城"格局的可行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孜  石会娟  杨侃 《规划师》2011,(1):38-41
随着黄陵县城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黄帝陵区的用地不断被侵占,陵区景观环境、生态环境及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因此,规划通过构建"大陵区"的空间意识,对县城功能进行重新定位,逐步弱化县城行政.经济职能,强化其文化、服务职能;合理控制县城规模,构建分区域、分层次、分步及分级的管制体系,打造县城与陵区和谐、生态优...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汉中为研究对象,在"望山看水显格局、承袭历史筑文韵、沟通古今续乡愁"思想的指导下,对彰显城市特色的视线体系进行构建与优化。首先运用景观视觉环境评价及最佳视距校正法,构建出"七线望山与看水、六处史迹互相望、三条视廊延文脉"等16条城市视线及20处视点;其次结合GIS技术,对代表性视线的现状、相关规划等进行空间实景模拟与问题剖析,并运用"三分法则"、视线分析原理及纵横向视域控制等方法与要求,对视线体系进行调整优化,以指导城市特色建设。  相似文献   

19.
自然山水本底资源是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依托,"城—山"风景是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城市风景的重要类型。当今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城山关系对于城市风景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古代城市与山岳的关系,分别从"城—山"风景蕴含的山水思想、"城—山"风景要素与类型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归纳"城—山"风景的组织营构相关研究,最终从现代语境探讨当下的城市山体风景保护及相关城市设计策略。未来研究可深化城市与山岳的风景体系建构和审美意象、空间图示的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促进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山风景格局的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20.
韦新宇 《规划师》2022,(S1):94-98
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深挖公园景观生态内在和外在价值,构建稳定、协调、可持续的公园景观,对缓解城市过度建设带来的人居环境、生态、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凸显人、城市、自然“人—城—园”和谐关系,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分析生态与景观的共同特征,探索生态元素与景观功能、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的内在联动关系,提出“景观特征—景观功能—空间格局”的景观生态设计策略,构建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共融的空间格局。同时,以广西独秀峰公园为例,通过打造“独秀峰—秀湖”山水生态基底,制定针对各类景观的生态设计策略和措施,实施“两核六大生态”项目,进一步促进公园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产生,以期为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公园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