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一体化逐步成为我国城乡领域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热点。本文全面梳理了2000年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成果并从多个视角进行系统评价,继而在对典型实践案例进行深入解读与检讨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出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旨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并进一步丰富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
张骏 《四川建筑》2006,26(3):4-5
根据2002年菲力浦.奥曼丁杰出版的《规划原理》为蓝本,按时间顺序对理性规划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理性规划针对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方规划理论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
后新自由主义时代中国规划理论的范式转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当今,世界的经济危机已经引导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后新自由主义时代.在回顾规划理论的发展历史及评论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后新自由主义时代中国规划理论框架的一些要点.以供中国规划师参考.集权和分权的平衡.政府力和市场力的平衡.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是后新自由主义时代规划理论范式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中国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改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庭伟 《城市规划》2008,(3):15-24,66
提出把规划理论分成规划范式理论、规划程序理论和规划机制理论三部分,分析了中国规划理论的这三部分受到的中国传统哲学、50年来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以及现代西方规划理论三个源泉的影响。讨论了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的改革问题,认为可以把规划改革分成职能范围的改革和行政能力的改革两方面。现阶段的规划改革首先应该分清规划的基本职能、中等职能和积极职能,规划工作应该集中于基本职能,减少其他职能的内容,同时改进、加强在执行基本职能时的规划行政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庭伟 《城市规划》2006,30(8):9-18
通过对1930年以来美国规划理论发展的回顾并对比中国规划工作的演化,提出:规划工作的本质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应对当时当地社会需求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由于现代社会变化的多元性,社会发展方向的多向性,以及社会发展受偶发事件影响而出现的曲折性,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城市规划同样表现出理论的多向性和理论发展轨迹的非线性。规划理论的变迁,其本质是在特定社会中不断的制度创新。只要社会在发展,就会有对相应制度安排的新要求,规划理论就将继续发展。中国规划理论的建立,必须从中国制度创新的高度来理解。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规划理论看我国规划理论建设之不足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王凯 《城市规划》2003,27(6):66-71
自 1 96 0年以来 ,西方的主要规划理论随着其社会经济背景的不断变化 ,呈百家争鸣的局面 ,根据 2 0 0 2年菲力浦·奥曼丁杰出版的《规划原理》为蓝本、按时间顺序对系统论、理性规划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理论、新右翼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规划师作为倡导者的理论、后现代理论和协作型理论进行了概述 ,并指出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迈入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规划理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张庭伟 《城市规划》2000,24(1):46-49
本刊去年开辟了“美加飞鸿”栏目, 特邀梁鹤年先生和张庭伟先生作为客座主持, 以专题介绍和专题评论的形式撰写文章, 在读者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今年我们将延续这一栏目的内容, 并将其更名为“海外快递”, 意在拓宽选题范围, 刊登更多海外专家、学子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与教训的剖析, 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海波 《四川建筑》2006,26(5):22-24
抓住现代理性规划发展的时间线索,将其理论发展变化划分为萌芽时期、发展时期、极至时期和反思及修正时期四个阶段,理清了现代理性规划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的具体情况阐述了现代理性规划发展和演变规律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们普遍认为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者的相关度不高。本文试图通过展现过去50年里规划理论对规划这个职业的影响,来反驳这种观点。文章提出了理论可以有助于规划工作领域的三种途径(这里的规划领域主要指北美的规划实践和教育)。第一个途径是对规划工作深入的人文主义哲学思考,并且探寻它对规划实践的含义。第二个途径是对规划实践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现实世界在尺度、复杂性和时间上的限制。第三个途径是将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思想通过规划理论转译到规划领域。本文的结论是:规划理论应当被看作是全球学者跨学科的一种努力,他们对规划专业的贡献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完善城市规划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城市规划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从哲学、科学和实践层面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全面的剖析,为人们重新认识和实践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行为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及其创新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张京祥 《城市规划》2001,25(9):21-25
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个角度 ,剖析了中国城市规划发展中的种种体制性矛盾 ,预测了新世纪中国制度环境发展的总体趋势 ,并进而从五个方面概要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城市规划制度环境创新的总体建议。最后指出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与长期性 ,需要社会整体环境的改良 ,更需要规划师们积极主动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全球经济衰退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英国政府自2010年以来,为消除传统规划缺乏应变能力及效率低下等弊端,进而重构可持续的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编制体系和规划执行机制等两个层面,推动了一系列政策创新:包括压缩上位规划层级,强化地方决策权力,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注重评估审查环节,兼顾开发灵活性等.英国规划创新存在诸多现实争议,如新规划体系能否体现可持续发展诉求,地方间协作机制能否替代区域空间战略,地方规划能否胜任开发管理需求,地方社区能否在邻里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等.尽管如此,政府权力、社会组织和市场利益之间多方制衡的自我修正机制,为规划体系的持续调整和良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秩序、城市治理与大都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震东 《城市规划》2007,31(12):20-25
从两种秩序的理论框架出发,分析了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的发展或城市社会的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矛盾。认为如果城市的治理模式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自生自发秩序,那么城市将进一步发展;如果城市的治理模式无法适应或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那就必将阻碍或抑制城市的发展。基于这一判断,在研究现代大都市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大都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重心在于对大都市发展的自生自发秩序的发现与重构,即观察大都市中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所产生的秩序,研究型构这些秩序的规则,从而为这一秩序的发展提供更有助益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青岛为例,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轨迹,认为导致影响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身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所形成的特定基础;二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国家历史进程的大背景对学科产生影响的普遍因素.前者包括特殊的"移植"背景导致的对城市规划认识的偏差以及后天的成长环境未能触及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本质:后者具体表现为社会的历史进程突显城市规划的理想化倾向、国家主义影响城市规划政府干预思想强化、政治基础的缺陷使城市规划缺乏制度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应立足国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市规划实践已到了"归纳、总结、锤炼、提升"的时候了,着力营建适合于中国国情、城市化特点与城市问题的城市规划理论成为时势所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转型期城市"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对中国城市规划影响甚巨,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日益受到重视,"城市不是放大了的建筑",建筑学的工具理性与地理学的地域思维相交融,并结合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生态学的人文关怀,城市规划才能为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发挥更切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梳理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庭伟 《城市规划》2012,4(4):9-17,41
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正本清源式的梳理,尽可能理出其主干、演变及当代发展的趋势.指出,城市规划理论分成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而规划理论又分成“规划的理论”及“规中的理论”两部分,它们在过去80年间各自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之分.梳理现有的西方规划理论,也许可以成为培育中国规划理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增速放缓、政治体制变革的转型背景中,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应该怎样"转型"成为热题。其中,城市规划附庸于政治而需要被动地应对政治转变是隐含的"常识",但这一认识带来了规划转型的现实压力——受制于无法改变的体制。规划是否的确依附于政治体制,如果不是,又应该怎样看待规划与政治的关系,进而认识规划转型的核心?本文从论述方式、论证视角两个方面解读和反思了中国规划的政治依附性的判断过程,发现城市规划不仅没有长期固化依附政治的角色,反而在不同时代发挥了专业价值。再从解构主义思维反思政治经济结构凌驾于其他结构之上的观点。最后认为,转型中国规划求变的核心并不在于规划要怎样适应政治体制这一或其他外因,而在于反思与自省内因,沉淀与重拾专业价值,进而期待一个多元多维的规划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