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涛  伊海生  邱余波  李彦龙  张伟 《现代矿业》2016,(4):158-160,172
以伊犁盆地南缘阔斯加尔地区西山窑组上段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分带中采集的35件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参数特征的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1从氧化带到过渡带、还原带,不同分带中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特征各异,其中U和有机碳的含量先增大后减少,表明在层间氧化带发育过程中U和有机碳发生了活化迁移并沉淀富集;2全硫和Fe~(2+)的含量变化趋势相似,表现为随氧化程度的减弱而逐渐增大,Fe~(3+)、Fe~(2+)含量变化趋势相反,2种离子含量此消彼长,但总量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分析U与各还原性物质的相关性,发现U与Fe~(2+)的富集沉淀表现为良好的正相关,其次是与全硫和有机碳,与Fe~(3+)相关性较差。上述分析成果对于区内铀矿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理论认为,U~(6+)在沿渗透性砂岩层迁移的过程中,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被还原成U~(4+)而沉淀、富集成矿。而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西山窑组下段含矿岩石价态铀分析结果表明,在氧化砂体中U~(6+)含量并非完全高于U~(4+)含量,在铀离子发生沉淀、富集的成矿界面U~(4+)含量较高,但U~(6+)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仅个别样品中出现了U~(6+)含量高于U~(4+)的现象,该现象的出现与成矿砂体岩性、地球化学环境中有机碳及地下水成分有较大联系。  相似文献   

3.
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伊犁盆地洪海沟ZK0161井的中下侏罗统11、12号煤层中的铀等59种常量、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元素在灰分的分布和元素在内在水分及固定碳中的分布大体呈互为相反数关系,而和元素-挥发分相关系数则呈同步性变化。ZK0161井煤中U以后生铀为主,分别以可溶态和有机吸附态或结合态形式出现在12号煤和11号煤顶部的煤中内在水和煤有机质中。  相似文献   

4.
加格斯台地区位于伊犁盆地南缘斜坡带中东部,侏罗系水西沟群含煤地层为该地区的主要找矿目的层位。在该地区的钻孔中发现铀矿化的基础上,笔者从构造、岩相—岩性、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障和地下水补径排这五大铀成矿控矿因素分析加格斯台地区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花岗岩型铀矿是我国主要的铀矿类型,通过对江西多个花岗岩岩体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得出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主量地球化学特征大同小异,但其中燕山早期的岩体酸度大、碱质高、钾含量大于钠含量、铝过饱和等一系列特征,是产铀花岗岩的特征,加之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是铀成矿最有利的条件。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对矿化作用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矿化均产于岩浆成因的S型花岗体中,后期矿化时代贯穿整个燕山期,延续到70~90Ma(接近喜山期),说明矿化与成岩作用的间隔时间很长,但是燕山早期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研究沉积作用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控制,对于进一步丰富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砂岩型铀矿找矿和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具有重要作用。以伊犁盆地南缘为例,在分析伊犁盆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沉积作用与砂岩型铀矿主要控矿因素的关系为研究重点,系统解析了铀成矿过程中沉积作用对铀源、岩性岩相、地下水动力、层间氧化带和地球化学障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风化、搬运作用将破碎的富铀火山岩屑带入含矿砂体中,为盆地后生铀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铀源;(2)沉积作用对岩性岩相有直接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控制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展布特征;(3)砂体通道为地下水径流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而砂体的展布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含氧含铀地下水的渗流方向;(4)层间氧化带在平面上的展布形态与砂体的展布形态十分相近,垂向上多发育于粒度相对较粗、渗透性相对较好的底部砂体中;(5)地球化学障为铀成矿的地球化学环境,是沉积期原生环境和沉积期后成岩环境的综合。上述分析进一步表明:沉积物风化、搬运、堆积(环境)、成岩等沉积作用较大程度地影响和控制着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富集,分析结果对于该区进一步开展铀矿找矿勘探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江西省罗溪温泉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地质、水化学和同位素等手段,对其水化学特征及来源进行系统研究,为热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温泉为HCO_3·CO_3-Na型热水,可作为含F和H_2S的医疗热矿水进行开发,但不宜作为灌溉用水使用。通过分析温泉的D、~(18)O及~(87)Sr/~(86)Sr同位素资料,可知热水的补给来源为温泉东西方向海拔约950m的山区的大气降水,降水与地壳中岩石相互作用形成温泉。利用Person法修正热水的~(14)C年龄约为19 800年。通过计算推测热储温度约为82℃,循环深度为1 900m左右。温泉为花岗岩中地下水获得大气降水补给入渗后,经深循环加热上升出露而成。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伊犁盆地南缘脱维勒克煤田钻探、测井资料、含水岩性组合及出露特征,查明了煤田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规律,含水层可分为新生代的第四系、新近系的孔隙潜水含水层和中生代侏罗系的层间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两大类。隔水层自上而下共分为9层,其中第一、四、五、九层隔水性强并且分布稳定。煤层顶底板层间承压水、地表水和第四系水是煤田的主要充水来源。通过分析砂岩厚度等值线图,认为煤田中部砂岩富水性最好,西部次之。该研究为煤田地下水的进一步勘查研究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对正确评价伊犁盆地南缘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鄂东罗田县地热资源丰富,发育多处地热田,但对各地热田的系统性研究不足。选取该县4处典型地热田,通过分析地热流体的水化学、C-H-O同位素特征,探讨地热流体的成因和各地热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区内地热流体属蒸汽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Na·Ca型和SO4-Ca·Na型;硅焓模型估算地热流体热储温度为144~195℃,冷水混入比例为66.6%~76.3%;C-H-O同位素组成指示地热流体由大气降水补给,年龄为4 490~10 290 a BP。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地热田主要受控于区域性NE向断裂,自东北向西南(白庙河→姚家嘴→许家冲/三里畈地热田),总体表现出地热流体的径流距离、Cl-与Na+浓度、热储温度、化学平衡程度等逐渐升高的特征,推断白庙河、姚家嘴、许家冲地热田属同一地热系统(东安河地热系统)。研究成果对东安河地热系统乃至更大区域的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胜地区是目前鄂尔多斯中新生代盆地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重要区段,东胜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在大型地台盆地可地浸砂岩铀矿型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入手,总结了东胜地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Hf、Zr与铀矿化密切相关,可作为铀矿化的指示元素。与东胜铀矿同为层间氧化带型的中亚地区铀矿不同,东胜铀矿相对围岩明显富集U、Zr、Hf等元素,鄂尔多斯盆地含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铀矿石样品磨制的光片中见草莓状黄铁矿。认为东胜砂岩型铀矿成矿位置为氧化还原过渡带,并具有深源特点的微量元素组合,铀成矿过程中有深部流体和有机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岩溶水锶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军  胡进武 《西部探矿工程》2005,17(12):131-133
通过对桂林地区地下河系统不同类型岩溶水水样Sr2+含量和87Sr/86Sr值分析,Sr2+和87Sr/86Sr能反映岩溶水形成的信息,是较理想的天然示踪剂,在岩溶水研究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尼勒克断陷是在石炭纪和二叠纪裂谷变形基底上的裂陷盆地,早期的控盆构造活动使得盆地断陷成形并沉积了巨厚的侏罗系砂岩,提供了有利的铀储层。阐述了尼勒克盆地侏罗系地层发育特征,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分析了早期控盆构造及新构造活动对铀成矿的影响;从水补-径-排特征、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构造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尼勒克凹陷铀成矿的有利因素。分析认为尼勒克凹陷内吉林台—乌拉斯台地区,侏罗系地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宽广,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完整,铀源充足,是铀成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根据杭州袁浦—东洲岛地下水中砷的含量和分布特点,研究了砷与pH、铁、硬度、水化学类型和地层岩性的关系,得出了该地区地下中砷含量过高。主要原因是砷本身的水文地球化学性质和它所处的特定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属于原生环境污染,而不是现今污染作用造成的结论。相应地提出了降砷处理的力法。  相似文献   

15.
葛晓光  杨柳  叶永康  王进  李锋 《煤炭学报》2012,37(2):237-241
为探索煤系地下水的硫酸盐异常偏低的机理,从井下705 m深钻孔地下水中分离得到1株硫酸盐还原菌GY-2,经16S rRNA测序及序列对比,鉴定为滴状脱硫肠状菌(Desulfotomaculum guttoideum)。实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只在厌氧条件生长,适宜环境为中温、中性-弱碱性、中低矿化度的封闭含水地层,Fe 2+ 对菌株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菌株的发现证实了煤系深部地下水的还原作用和硫酸盐还原菌的存在,对部分煤矿区地下水(HCO - 3 +CO 2- 3 )/SO 2- 4 之比随着地层的埋深逐渐加大,而由大到小再到大的规律用硫酸盐还原作用和地下水氧化还原电位与水质类型对应关系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九集地热为湖北襄阳地区发现的首个中深层地热。从地热水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分析入手,结合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探讨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过程,初步分析地热成因。结果表明,该区地热流体类型为HCO3-Ca·Mg型水,热储环境较为开放,热储温度为59.5℃,地热流体循环深度为2 167.65 m;地热流体由大气降水经深部循环,受大地热流和深大断裂沟通的热对流作用形成;该地热属低温地热,兼具断裂构造型和地温增温型地热。研究结果对襄阳地区同类型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泥岩中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对渤海湾盆地36个泥岩样品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同时结合露头、岩芯、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和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等观察分析,对研究区上古生界泥岩的发育特征、岩石成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参数和空间分布规律、沉积水体的古盐度、物源区特征、沉积速率和层序地层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泥岩微量元素含量与上地壳相似,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间分异特征明显;杂色泥岩遭受了风化淋滤作用的改造,岩性为铝土岩或铝土质泥岩,岩石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发生了活化迁移导致参数表现出异常值,沉积时的元素信息已被破坏;从本溪组到山西组,泥岩中稀土元素含量不断升高,下石盒子组较山西组降低,从下石盒子组到上石盒子组奎山段,泥岩中稀土元素含量逐渐升高;Sr/Ba比值反映了晚古生代海侵作用由发展到衰退的过程以及间歇性的海泛作用;物源区构造背景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岩性以沉积岩、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为主,地层时代具有先变老后变新的特点;沉积速率由本溪组至上石盒子组奎山段逐渐升高;下石盒子组顶部杂色泥岩中微量元素Sc,Co,Ni,Rb,Sr,Ba含量和∑REE表现出异常低值,反映了大面积的沉积间歇作用,其顶面可以作为层序界面。  相似文献   

18.
陈陵康  徐狮  张恋  夏魏巍  万佳威 《金属矿山》2014,32(11):100-104
在2008、2009及2012年相同时段内,对西藏驱龙铜矿区内及外围水系中重金属离子及水化学采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Cu、Zn离子含量较高,水化学类型为硫酸盐型,p H均值为5.57,硫化物的风化溶解造成水体中SO2-4异常,且与Cu2+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金属硫化物氧化释放出大量重金属离子,并随地下水、地表水迁移富集,其浓度变化趋势与矿床大小及赋存位置一致,Cu2+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铜矿床类型、规模等存在成因联系,其为寻找该类型矿床建立了良好的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9.
杨聘卿 《中州煤炭》2020,(7):120-125
为了研究倾斜煤层矿井水水化学基本特征及水源,判断识别矿区补给水源及井下的排泄点,构建水源识别模型。结合孔家沟煤矿开拓开采及涌水实际,共布设了14个水样采集点,通过水样采集、检测及分析,并使用Piper三线图和Durov图,研究矿井开采区域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与TDS、pH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水样进行来源、分组判断,得出该区域地下水呈弱酸性,TDS、pH值相对较小,水化学特性以Ca-Mg-SO4-HCO3、Na-HCO3-SO4型为主。研究成果可为矿区的水源动态特征识别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内蒙古西里庙萤石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该萤石矿地质背景、控矿构造,矿体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发育3条萤石矿体,赋存与二叠统大石寨组层间破碎带中,矿体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围岩为结晶灰岩、炭质板岩。矿体中富集轻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布模式与区内满提、阿德格哈善图萤石矿相似,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却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表明成矿流体虽然有同源性,但后期流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