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锗矿地质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文辉  孙磊  马延英  万欢  唐修义  杜刚  武文  秦胜利 《煤炭学报》2007,32(11):1147-1151
介绍了胜利煤-锗矿床的地质背景,以及锗在矿层的分布情况.胜利煤田处于二连盆地东端乌尼特坳陷中,为一宽缓向斜,地层平缓.胜利煤田煤-锗矿床发育于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内,位于二连盆地群中胜利煤盆的西南一隅,富锗矿层的分布受两侧F1,F2断层影响,呈现南部埋藏浅厚度薄、北部埋藏深厚度大的倾斜状特点;锗品位变化为南、北部较高(>400×10-6),东、西部较低(200×10-6左右)的“鞍”状分布特点,而向盆地中心急剧降低.沿煤层纵向上可以出现多个聚锗高值,个别钻孔煤层下部夹矸锗含量超过工业品位而具有工业价值,而煤层顶、底板锗含量都很低(<10×10-6),不具有工业价值.锗的分布,与成矿古地质、环境变化有关,受沼泽微环境和水动力影响,锗在煤层中的富集出现波动.采用“地质块段法”估算锗煤的资源量,资源量估算面积1.097 5 km2,估算结果锗资源量1 805 t.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织金煤田文家坝一矿的井田概况,指出该矿位于织纳煤田阿弓向斜构造单元内,属织金煤电化一体化基地配套建设矿井之一,其主要含煤地层为晚二叠世龙潭组。同时依据地质勘查成果,对井田含煤地层及煤的物理性质和工业分析、有害元素及工艺性能等煤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及探讨,认为该井田煤类为无烟煤,挥发分产率低,固定碳含量高,属中高-高热值煤,具有动力用煤及煤炭气化等方面的用途。  相似文献   

3.
高小良 《西部探矿工程》2009,21(11):133-135
对武安煤田岩浆岩的形成、产状以及在煤系地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岩浆岩的侵入使河北南部煤田中煤类呈现南北分异的特征,同时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大了煤炭勘查与开采成本。  相似文献   

4.
张改歧 《中州煤炭》2009,(11):40-42
南阳属缺煤地区,但现有资料反映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巨大的找矿潜力.在分析煤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南召煤田煤层赋存特征及煤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结果对于缓解河南省煤炭资源危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支援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巴基斯坦Thar煤田的煤层结构及成因,分析研究了该煤田煤的煤岩显微组分特征、煤质特征及煤炭可选性,并对该煤的利用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孙伟  冯彬 《煤炭技术》2006,25(1):100-102
以黑龙江省勃利煤田普查勘探现状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煤岩特征及煤种分布及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研究勃利煤田煤变质的特征、规律和类型,为勃利煤田煤的综合利用及煤种预测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境内方解石矿具有资源稀少且分布不集中的特点,以《中国矿产地质志·甘肃省(四)》第二十一节方解石编写为基础,从省内方解石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产出时间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及远景评价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甘肃省方解石矿的分布特征,归纳了其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8.
峰峰煤田煤质分布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峰峰煤田地质构造和含煤煤层性质,着重研究了井田煤种、原煤灰分、硫分和可选性等煤质指标的分布变化规律,并指出了把握规律对峰峰集团各矿井待采区域煤质指标的预测、煤炭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指导矿井合理配采,提高矿井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塘湖煤田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勘查程度高,介绍了煤田内最主要可采煤层9号煤层的地质概况及其煤炭资源量(196.39亿t),并结合煤灰分、挥发分等值线图对9号煤层主要煤质指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9号煤层整体以特低水分煤为主,含有局部的低水分煤及中等水分煤;根据对石头梅矿区、汉水泉、库木苏和条湖矿区的535个测试结果统计分析可知,9号煤层以低灰分煤为主,其次为特低灰分煤,在汉水泉、库木苏矿区出现局部中灰煤;据现有559个钻孔测试成果统计表明,9号煤层以高挥发分煤为主,其次为中高挥发分煤,库木苏区大部、汉水泉区局部、条湖区局部发育有特高挥发分煤;西部汉水泉区和中部石头梅区特低硫煤和低硫煤分布相当,个别地区出现中硫煤,而库木苏区和条湖区以特低硫煤为主,即9号煤层以特低硫煤为主,其次为低硫煤;以高发热量煤为主,中高发热量煤次之,石头梅区局部发育特高热值,库木苏区局部有中热值煤。因此,三塘湖煤田9号煤层是优质的火力发电、气化用煤及工业锅炉用煤。但各指标在不同矿区分布稍有变化,在工业利用时应注意煤质指标变化对设备和加工利用效率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23061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的矿压分布规律及特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23061工作面走向和倾向的数值模拟模型,分别对走向和倾向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进行模拟分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3061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约30 m,应力峰值为11.58 MPa;周期来压步距为15 m,峰值平均为10.79 MPa;工作面底板垂直应力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与顶板一致,也有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显现;最大拉剪应力出现在最大压应力外侧约10 m处。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萤石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萤石主要成矿年龄为118.9~135Ma,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早白垩世,成矿类型主要为热液充填型萤石矿。通过详细查阅河南省内以往萤石矿相关的勘查和研究地质资料,总结了河南萤石矿的分布特点,对栾川马丢、方城独树镇、栾川骆驼山等典型的萤石矿床进行了分析描述。通过综合研究,浅要揭示了河南萤石矿分布特征和成矿规律。分析认为,栾川合峪—汝阳付店、泌阳官庄—信阳尖山两个矿集区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甘肃靖远煤田王家山矿区的地质构造、含煤地层及煤层特征,依据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地层并根据矿区的勘探资料分析了矿区内主要煤层煤2的煤质特征及工艺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煤2煤层为全区的主要可采煤层及开采煤层,其厚度大、较稳定、分布面积广;该煤层煤属于低灰、中高挥发分、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煤的不黏煤,其微量元素氯、砷含量很低,是较好的动力用煤及化工用煤。  相似文献   

13.
河北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省,开滦、峰峰等老矿区都有很长的开采历史,而且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一些主要煤田的地质特征、煤质特点前人都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解放后的煤炭生产实践和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又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峰峰矿区煤质分布规律及变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峰峰矿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煤质复杂,肥煤-无烟煤均有分布。研究区内煤质变化在平面上呈南北分异、东西分带的规律;煤的变质类型:中南部深成变质作用为主,南部受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影响;北部以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为主,岩浆接触变质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15.
黄河北煤田新阳井田特殊煤质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阳井田的煤层变质规律特殊,总体上变质程度由上~中~下部呈中~中低~高变化,单层煤南高北低。形成原因除深成变质作用影响外还受燕山期济南辉长岩体的区域热变质作用和煤系地层中上、下2层岩浆侵入体的接触热变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聚瑞  吴斌 《煤炭技术》2020,39(6):46-48
对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B煤组进行了煤质分析与显微煤岩组分测定,结果表明,五彩湾矿区B煤组整体为中湿、低灰、高挥发分、低硫的长焰煤。显微煤岩组分以惰质组为主,平均含量47.33%,镜质组次之,平均含量46.39%,壳质组含量极少。对煤岩样品显微组分的定量统计,计算出各个煤相参数的数值,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研究区内煤层沉积环境整体上经历了由湿地沼泽相向覆水森林相过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统计和编绘区内1500多个钻孔煤质资料,了解了38°30′以北3层主要可采煤层煤质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煤质结合有关煤加工试验资料指出了煤的加工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华北型岩溶煤田系指主采煤层主要受中奥陶统灰岩水害威胁的石炭二叠系煤矿区。石炭系灰岩为薄层灰岩,对煤层开采有影响的灰岩主要是太原统底部单层厚度超过4米的灰岩层。中奥陶统灰岩岩溶水对煤矿安全威胁最大。中奥陶统灰岩垂直方向上的岩性差异变化较大,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三组六段,每组底部段岩溶发育弱、富水性差,上部段岩溶发育和富水性均强。岩溶形态有溶蚀裂隙、溶洞、蜂窝状溶孔、陷落柱等,以溶蚀裂隙为主。对煤层开采有影响的主要是溶蚀裂隙,但焦作、淄博以南也要考虑地下溶洞。岩溶水类型主要是裂隙岩溶水。底板灰岩水突出主要与断裂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卫 《煤炭技术》2013,32(4):126-128
河南省铜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造山带中,以小型及小矿为主。在卢氏、栾川一带多以伴生矿存在,向南至西峡、铜柏一带,则单一铜矿增多,总体上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由金银矿的共伴生矿产-铅锌铜多金属矿-单一铜矿的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永信 《煤》2010,19(4):45-48
文章着重介绍了巴彦胡硕煤田柴达木矿区褐煤的各种煤质指标。本区煤为中高水分、中灰分、高挥发分、特低硫、高热值煤。煤类为褐煤52(HM2)。是良好动力和气化及化工用褐煤。通过分析本区煤质指标和煤质变化规律,可以了解成煤期的古地环境的变化情况,建立古地理成煤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