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此刻,恐怕没有哪个行业象酒店业一样对未来充满自信,即更加频繁的商贸往来会在我国境内展开起来,更多的商务客人会从世界各地源源涌来。对此,如何适应商务客源的大批到来、以及更加激烈的市场争夺,在新一轮的机遇中谋求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在形象传播过程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全体江西人民作为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利用各种传播方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取不同传播策略,改变受众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农业作为能够较好克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科学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这将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鄱阳湖地区应当抓住国家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好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将空间布局和其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拘于自身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和模式选择,敢于创新并探索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席鹭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0-82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表现为各项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产业门类逐级齐全、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也存在诸如科技资源匮乏、科技成果短缺、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高新区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应着力从优化发展环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投入水平等方面破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首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规划,保障区域性的生态质量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生态质量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建立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模型,对区域内的九个地级市的生态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该区域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国内外理论文献梳理和研究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通过问卷对该区域76个自然村2000个样本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一些特征和问题,最后通过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难点在于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给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论指导。在发展生态产业、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同时,还需要在湖区内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此外,通过配套政策、法规的引导,让人民共享湖区的建设成果。最终,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国性示范区域。 相似文献
9.
席鹭军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5-87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节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经济区的税收无疑应该突出生态两字,即税收应该发挥出保护生态环境、淘汰传统落后产业、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推动技术改造创新等职能。为了达到这些职能,由于税式支出的增加,初期将致使整体税收收入增长缓慢或者负增长,但从远期来看,将形成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调研问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建设》,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个地市的6个县(市、区)9个乡(镇)76个自然村2000个样本的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14.
图书馆的宗旨是为读者服务。本文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图书馆的内在联系入手,对图书馆在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中的馆员素质的培养、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分析2009年底才上升为国家级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及其成因,并从营造优良的区域创新环境、培育弘扬科学精神的创新文化、积极开展创新主体间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中介组织网络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支撑和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和目标保障。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基础和国务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本文从"强化绿色食品产业的科学发展理念、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科学研究水平、完善绿色食品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三方面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业碳资源比较丰富,且极具开发潜力,因此,低碳农业发展空间巨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地政府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当地农业碳资源,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湿地保护,促使农业由高碳向低碳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