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鞍钢第一初轧厂对一,二组连轧机副传动系统进行了大修改造,将原手动换辊改为液压自动控制换辊;电控系统改为PC及双向晶闸管控制,改造后,该系统自动化水平大有提高。介绍了该系统设计特点及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2.
边绍福  何群 《攀钢技术》1997,20(2):59-62
通过对攀钢高钛型钒钛磁铁精矿烧结合理铺底料粒度组成的探讨,认为现整粒系统二次振动筛筛板在增加筛孔面积的同时,将一段筛分筛孔改为11mm,二段筛分筛孔改为16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中钢公司二烧于1982年1月投产,在过去的几年中,中钢公司通过一系列的系统研究,进行了很多改造,取得了最佳的效果,这些改造包括改善烧结原料的制粒,将冷却机的密封装置从外轮型改为内轮型,将破碎机从多烧传动改为行星齿轮传动,将电除尘器从重力筐线式改为刚性框架式,采用横向温度控制装置以利于均匀烧结,在圆辊给料机下面安装装溜板用于增强偏析效果等。采取上述措施后,与设计能力相比,二烧在生产效率方面取得显著进  相似文献   

4.
根据60kg/m重轨的轧制质量要求,将其轧制孔型系统由原采用5个轧形孔型系统改为6个轨形孔型系统,提高了60kg/m重轨的轧制质量,减少了断辊。  相似文献   

5.
中轧厂在进行一火成材设备改造的同时,对8号槽钢孔型系统也进行了改造,将原来中等外侧壁斜度孔型系统改为弯腰大斜度孔型系统,改造后,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将压下直流电机的磁场回路由二级管供电改为可控硅供电,并选用单方向弱磁系统,使电机提升,加速运转,从而提高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柳钢投资1500万元改造35吨转炉系统的3台方坯连铸机。此次改造内容主要是对1号、2号方坯连铸机进行增流改造,将铸机流数由原来的3流改造为4流,其中2号方坯连铸机为移地改建,将3号方坯连铸机的液压剪改为火焰切割同时,将3台方坯连铸机的二冷配水由原来的手动配水改为自动配水。  相似文献   

8.
廖海  吴让成 《攀钢技术》1999,22(4):8-11
介绍了焙烧炉焙烧原理及其护温控制系统。针对攀钢冷轧厂再生焙烧炉具体情况,将原串级并联定比值系统改为变偏置双交叉控制系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马钢第二炼钢厂转炉除尘系统采用的是湿法除尘,效果较差,其原因是汽化冷却烟道结瘤,水冷短管烧炸,除尘器及风管结垢,进风管易形成泄漏、死角、涡流等,根据现状及炼钢的工艺变化,采取了提高除尘水质,降低水温将喷淋箱改为“二脱”,重脱上升管改为喷淋塔等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振兴焦化公司以提高焦炭质量为核心,对配煤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将原煤配煤改为精煤配煤,改进配煤技术,加强配煤管理,从而优化了配煤工艺条件,实现了经济配煤。  相似文献   

11.
张琦  黎煜  申银花  邢晋  常威 《中国冶金》2015,25(5):51-54
钢铁企业生产系统结构复杂,含铁物质流和含碳能量流相互交错,形成庞大的物质流、能量流网络,能源系统涉及参数多,错综复杂,节能减排工作面临较大难度。MIND方法是一种面向企业级能源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方法,是从系统的角度考虑节能方法。以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数据为基础,通过MIND建模方法,构建了某钢铁企业能源系统集成优化模型,通过CPLEX进行求解,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能源系统优化模型符合企业实际,误差小于1.5%;通过提高能源转换水平、主生产能力和外加含铁物流用量等参数,得到了生产优化方案,降低了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2.
由于国内部分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系统不能进行动态能源预测,使得能源管理系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能源调度,从而使用效果欠佳。对能源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层设计能源预测模型和实时感知能源改变事件进行动态能源预测,使得能源管理系统能及时获得准确的能源预测数据,同时进行有效的能源调度。  相似文献   

13.
建立能源管控系统,实现科学用能是当今钢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了能源调度管控系统的结构,详述了电、水、气等介质的采集流程和方式,通过能源管控调度系统可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能源平衡及能源管理。此外还介绍了信息化能源调度管控系统在济钢应用的效果,包括提高煤气回收率,降低新水消耗,节约电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等。  相似文献   

14.
吕玉红 《山东冶金》2010,32(3):64-66
为提升整体基础能源管理水平,济钢构建了钢铁企业基础能源管理系统。系统分为接口管理、计划过程、分析预测、调度运行、系统设置5大模块,分别运用计算机数据分析技术,从基本业务和异常业务正反两个角度做了设计,实现了能源采集和ERP系统的数据通讯,工序能源发生量、使用量、放散量的自动统计,能源管制日报、能源产供计划、统计等报表的自动生成,主要能耗指标的自动计算及能源管控系统运行的一体化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钢铁企业能源系统网络模型仿真及组态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各工序及设备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及其产消转换关系为基础,把整个钢铁企业划分为五个子系统:生产系统、能源转换系统、回收系统、库存系统、连接系统,分别建立了能源产消单元模型,接着建立了整个企业的能源系统网络模型,并定义了其形式化模型,然后设计开发了用于钢铁企业能源仿真的工厂组态软件。针对某钢铁企业能源系统的现状,利用所开发的组态软件,设计出能源系统的组态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仿真模型和组态软件进行了验证,仿真数据与实际数据误差较小,能够反映企业能源产消现状。  相似文献   

16.
王铮  汪天钢 《天津冶金》2011,(4):44-46,69
总结了天钢能源管理系统的底层数据采集方式、网络结构以及具体的数据采集实施办法,阐述了RTU的通讯特性和天钢能源系统程序功能。能源管理系统利用RTU设备实现从现场能源计量仪表中采集数据,采用分布式的系统架构上传数据,实现了能源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张琦  刘帅  徐化岩  孟志权  王刚  许石 《钢铁》2019,54(10):125-133
 能源管控系统是国家工信部推出的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之一,也是企业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措施。综述了钢铁企业能源管控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针对能源管控系统核心功能展开进一步分析,从基础能源管理到能效分析与评价、能源供需预测与优化分配、多能源介质耦合优化调度及辅助决策,以及碳排放分析等核心功能,旨在推进中国钢铁工业能源管控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更好地发挥能源精细化管理作用,为企业节能减排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开放系统、耗散结构到钢厂的能量流网络化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瑞钰 《中国冶金》2010,20(8):1-14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市场竞争力,钢铁工业在下一步技术转型中,应高度重视钢铁制造流程的能量流和能量流网络问题。本文在对比分析热力学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和耗散结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充分发挥钢厂三个功能的视角,阐述了钢铁制造流程中铁素物质流和碳素能量流的行为规律,提出了应注重与铁素物质流相关的碳素能量流的输入/输出特点和能量流网络构建以及相应的信息化集成调控的观点,剖析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指出了提高钢厂综合竞争力和多方位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能性,探讨了相关理论的建立、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实施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能够采用系统的方法实现能源绩效目标,济钢分8个阶段构建了能源管理体系。结合钢铁企业生产工艺特点,重点强化了能源因素、法律法规辨识,开展行业典范借鉴与能效对标及打造能源管控中心等工作。能源体系的成功建立,提高了综合运营绩效,提升了行业内能耗对比指标。  相似文献   

20.
Data from a pilot study, in which renewable energy was used for low-temperature subsurface heating in a northern climate, suggests that such an approach may be useful for remediating low permeable soils. Low-temperature soil heating is expected to enhance remediation effectiveness by increasing contaminant volatility, diffusion, desorption, and microbiological activity. Direct and indirect solar energy was harvested with a hybrid photovoltaic/wind electric system. The electrical energy generated by the hybrid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was distributed to the subsurface using a control system and wire, then converted to heat energy using a resistive element emplaced in an unsaturated silty layer 2.3?m below grade.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performance, soil temperature, and environmental data were collected. Ambient soil temperatures fluctuated seasonally within the silt layer from 4?to?15°C. The small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performed as predicted and injected 441?kWh of energy into the soil over the eight-month study. This energy input translated to increased soil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7.7?to?19.4°C and from 3.3?to?4.3°C above ambient at distances 0.3 and 0.9?m from the heating well, respectively. The system supplied sufficient heat to maintain soil temperatures above ambient even in winter in Vermont, where low direct solar energy was available and sustained low ambient temperatures prev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