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火龙果的营养价值及加工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火龙果加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火龙果茎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开发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火龙果茎的活性成分及各种活性成分的应用现状,同时还介绍了火龙果茎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段晓嫣  田艳  邓放明 《食品与机械》2017,33(10):214-219
综述火龙果色素的主要成分及基本理化性质,系统总结国内外火龙色素的提取与纯化技术,简述火龙果色素的生物活性,分析火龙果色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火龙果色素在实际应用中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火龙果、黑蔗及粉葛的功能及风味互补优势,利用乳酸菌发酵,研制出新型火龙果复合发酵饮料,以期为火龙果果蔬汁发酵系列产品的开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本文以感观评价为指标,筛选出火龙果复合果汁的最佳比例,以发酵酸度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火龙果复合果蔬汁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以感官评价为指标,对发酵果蔬汁...  相似文献   

5.
以红心火龙果和白心火龙果为原料,测定不同种类和部位火龙果(红心火龙果果肉,red flesh,RF;白心火龙果果肉,white flesh,WF;红心火龙果果皮,red peel,RP;白心火龙果果皮,white peel,WP)发酵液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考察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部位火龙果发酵液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且RP发酵液表现出最高的总酚(636.63 mg/L)、总黄酮含量(452.42 mg/L)及最强的总抗氧化能力(相当于VC浓度169.32 mg/L)、还原能力(140.29 mg/L)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96.65%);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呈正相关,表明总酚类物质是火龙果中抗氧化成分。  相似文献   

6.
火龙果系列加工食品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新兴的热带水果—火龙果为原料,进行了火龙果加工适应性的探讨性试验,并研究了火龙果系列食品的加工技术。结果表明,火龙果非常适合于加工罐头食品,火龙果系列加工食品均能较好地保持鲜果的质量和口味。  相似文献   

7.
火龙果果皮色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龙果红色素是一类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文章从火龙果果皮色素的提取方法,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展望了研究方向和前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火龙果红色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介绍火龙果饮品加工(火龙果发酵果汁饮品、火龙果复合乳饮品、火龙果果蔬复合饮品、火龙果发酵果醋果酒饮品、火龙果茶饮品、火龙果悬浮饮品等)研究进展,分析火龙果饮品加工发展方向,为全面开发新型火龙果加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火龙果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综述了火龙果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以及火龙果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发展火龙果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也指出火龙果深加工研究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0.
介绍火龙果产业及贸易情况,指出研究国外内火龙果产品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比对5项相关标准的适用范围、感官要求、分级、理化指标及卫生要求等,指出我国标准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最后提出制定火龙果国家标准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重庆工夫红茶的品质特性,本实验以四川群体品种的一芽二叶鲜叶为原料,并按照重庆工夫红茶的制茶工艺进行加工,检测分析了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香气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则是先升后降,最终趋于稳定,茶色素含量从萎凋至发酵结束均显著上升(p<0.05),此后也逐渐保持稳定。经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重庆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共检测到58种香气组分,其中醇类15种、酯类12种、萜烯类16种、醛类5种、酮类5种、其它组分5种,且醇类(23.52%~52.08%)和酯类(29.29%~61.73%)的相对含量均远高于其他类型组分;此外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2.87%~21.36%)、香叶醇(1.92%~15.14%)、苯乙醇(4.83%~7.11%)、脱氢芳樟醇(0.24%~5.16%)、水杨酸甲酯(11.44%~56.25%)、δ-杜松烯(0.62%~4.56%)等,且重庆工夫红茶的香型可能属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占优势型。  相似文献   

12.
以12个不同加工类型甘薯品种为实验材料,比较其烘烤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变化和甘薯香味组分差异,探究甘薯香味在甘薯品种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淀粉型甘薯品种香味组分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甘薯干率与芳香族类呈显著正相关性,氨基酸含量与醇类呈显著正相关。淀粉型甘薯品种香味组分中醇类和酮类少于其他类型。在12个品种中,发现苯乙醛、苯甲醛、葵醛、β-愈创木烯和石竹烯为甘薯香味共有组分。经过主成分分析,淀粉、氨基酸和粗脂肪变化量对甘薯香味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0.869、0.680、0. 645,结果证实美拉德反应和脂肪热降解是甘薯香味形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Three mushrooms, Clitocybe maxima, Pleurotus ferulae and Pleurotus ostreatus grey strain were used to study their flavour component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The volatile flavour components found comprised of six eight-membered carbon compounds and two aromatic compounds. The content total of soluble sugars and polyols was 125–270 mg/g. The content of monosodium glutamate-like components was 1.76–8.89 mg/g. The contents of flavour 5′-nucleotides ranged from 1.89 to 7.59 mg/g. 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three mushrooms possessed highly intense umami taste. Ethanolic extracts were more effective in the inhibition of conjugated diene and scavenging ability on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s, whereas hot water extracts were more effective in the scavenging ability of hydroxyl radicals. EC50 values were less than 14 and 30 mg/ml for ethanolic and hot water extract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three mushrooms were relatively effective as they exhibite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despite having scavenging abilities for hydroxyl radicals. Phenols were the major antioxidant components and the total contents were 5.10–11.1 mg gallic acid equivalents/g.  相似文献   

14.
几种烟草薄片的性能及热裂解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10种烟草薄片样品(9种国产,1种进口)的化学组分首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对比.结果 表明,烟草薄片的化学组分(热水抽出物含量、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总植物碱含量、总氮含量和灰分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其相应的热失重特性和热裂解成分存在差异.利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对烟草薄片样品在空气氛围下的质量损失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以甜荞和苦荞作为原料,利用发酵罐采用液态发酵法酿造荞麦酒,对荞麦酒的营养及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荞麦酒 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23 mg/mL,游离氨基酸总量高达8 080 mg/L,明显高于G-H、J-H以及J-M三种市售黄酒;总多酚含量为0.32 mg/mL; 总黄酮含量为0.12 mg/mL,四种常见有机酸的含量分别为:草酸0.11 g/L、苹果酸0.11 g/L、柠檬酸1.62 g/L、琥珀酸0.65 g/L,与市售黄 酒相比,水溶性营养因子更多的保留在酒中,增强了荞麦酒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仪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自制优化后的毛霉型豆豉和传统市售毛霉型豆豉的风味成分及氨基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毛霉型豆豉共检测出63种香味物质,其中31种酯类物质,3种醇类物质,5种醛类物质,4种酸类物质,3种酮类物质,1种酚类物质,16种其他类物质;而对照组传统工艺生产的市售毛霉型豆豉检测出50种挥发性香味物质,其中酯类22种,醇类4种,醛类5种,酸类4种,酮类1种,酚类2种,其他类12种。试验组经优化后的毛霉型豆豉酯类物质更丰富,香气成分更突出。试验组经优化后的毛霉型豆豉氨基酸含量为16.71 g/100 g,比对照组高0.67 g/100 g。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地区板鸭风味物质的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分析六种板鸭的肌苷酸含量和挥发性成分,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风味物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肌苷酸含量有显著差异,其中南安板鸭肌苷酸含量最高,扬州板鸭含量较低。SPME-GC-MS共检测109种风味物质,在各板鸭中醛类是含量最多的物质;OAV分析得出11种关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苯甲醛、(E,E)-2,4-壬二烯醛是板鸭共有的关键风味物质;己醛、壬醛、萘、(Z)-2-庚烯醛、(E)-2-辛烯醛、(E)-2-葵烯醛、1-辛烯-3-醇、2-正戊基呋喃和芳樟醇是影响不同地区板鸭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017%,对不同地区板鸭区分明显,醛类、肌苷酸和酯类在PC1上贡献最大,是板鸭制品的主体风味物质;聚类分析也将不同地区板鸭分为3大类,将距离放大各板鸭聚为一类。通过OAV、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不同地区板鸭因风味物质和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等因素的变化而具有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氨基酸对普洱熟茶呈味物质和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氨基酸是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物质,对普洱茶内含物质的转化和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在发酵时添加不同氨基酸对普洱熟茶产品的主要呈味物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氨基酸组的水浸出物含量在34.82~39.46%之间,茶褐素含量在6.31~7.17%之间,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6.31~7.17%之间,这三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茶多酚含量在7.76~8.73%之间,水溶性糖在3.07~3.89%之间,均低于对照组,咖啡碱含量与对照组相差不大。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占香气成分的21.17~25.47%、醛类占15.64~18.71%、杂氧化合物类占13.75~17.92%、酯类占7.17~10.25%,这几类物质是主要的香气成分;实验组香气成分中的酯类和杂氧化合物类含量大于对照组,而它们又是陈年普洱茶的主要的特征香气成分。实验表明外源氨基酸对普洱茶汤中的呈味物质以及香气成分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能加快普洱茶特殊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加料前后烟草中游离及糖苷结合态香味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对加料前后烟草中游离及糖苷结合态香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烟末经乙醚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SDE)分离得游离香味成分。糖苷成分用甲醇萃取,采用非离子型大孔树脂(AB8,相当于AmberliteXAD-2)吸附,然后用不同选择性溶剂洗脱和溶剂萃取,使糖苷与可溶性糖、氨基酸、有机酸、游离香味成分分离。糖苷集份在弱酸条件下(pH2.5)SDE水解,同时萃取出精苷结合态香味成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HRc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了25种游离及糖苷结合态香味成分。对加料前后的烟草样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所分析的烟草样品中,糠醇、苯乙醇、茄酮、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等成分,游离态含量高于结合态的含量;苯酚、香草醛、巨豆三烯酮等成分,游离态和结合态的含量相当;糠醛、苯甲醛、苯乙酮、异佛尔酮、氧化异佛尔酮、4-乙烯基愈创木酚、大马酮、二氢大马酮等成分,结合态的含量高于游离态含量。加料前后的烟草样品相比,加料后烟草中游离态香味成分呈减少趋势,但结合态含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鸡蛋蛋黄生物活性成分的开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鸡蛋的结构以及蛋黄成分组成.同时综述了蛋黄中磷脂类、活性蛋白质类以及涎酸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的生理功能以及制备方法进展,包括有蛋黄油、蛋黄卵磷脂、卵黄高磷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卵黄球蛋白、涎酸、涎酸低聚糖以及涎酸糖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