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田维兵 《轧钢》2007,37(2):69-72
热轧极薄规格产品是热轧生产的重要产品之一,更是实现“以热代冷”,降低用户成本的关键。在极薄规格产品的轧制过程中,由于带钢厚度极薄、轧制力大、轧制速度快,导致带钢的平直度和凸度控制难度很大,轧制稳定性差,带钢在轧机内极易产生跑偏、轧烂等现象。计算机二级模型是轧制极薄规格产品的关键控制技术,通过优化自学习参数,合理配置活套角度及张力,以及优化弯辊力和延时轧机升速等措施,提高了极薄规格产品在精轧机组的轧制稳定性,确保了极薄规格产品的顺利轧制。  相似文献   

2.
田维兵 《轧钢》2020,37(2):69-72
热轧极薄规格产品是热轧生产的重要产品之一,更是实现“以热代冷”,降低用户成本的关键。在极薄规格产品的轧制过程中,由于带钢厚度极薄、轧制力大、轧制速度快,导致带钢的平直度和凸度控制难度很大,轧制稳定性差,带钢在轧机内极易产生跑偏、轧烂等现象。计算机二级模型是轧制极薄规格产品的关键控制技术,通过优化自学习参数,合理配置活套角度及张力,以及优化弯辊力和延时轧机升速等措施,提高了极薄规格产品在精轧机组的轧制稳定性,确保了极薄规格产品的顺利轧制。  相似文献   

3.
对小规格冷轧管机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四项措施:(1)采用不停车上料;(2)采用二辊式冷轧管机;(3)采用多辊的双排辊轧制;(4)采用多排辊式冷轧管机。  相似文献   

4.
《塑性工程学报》2016,(6):87-93
在介绍了二次冷轧的基本定义、二次冷轧产品的主要用途与性能要求的基础上,首先综述了国内外二次冷轧设备的发展概况,比较了国内外典型二次冷轧机组主要特征参数;随后简单分析了二次冷轧的工艺特点,并从二次冷轧机组总压下率设定技术、张力优化设定技术、辊系板形参数设定技术、辊型参数设定技术、工艺润滑参数设定技术、高速稳定轧制与缺陷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外二次冷轧工艺发展情况;最后,简单分析了二次冷轧产品的市场前景,并根据二次冷轧产品的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结合现场实际经验,给出了二次冷轧设备与工艺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0.18mm极薄规格巧料的振动纹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带钢厚度、轧制速度、辊缝中摩擦系数、带钢张力以及轧制润滑条件对冷轧过程自激垂直振动的影响。通过优化轧制工艺参数和调整乳化液性能指标,成功解决了1420mm冷连轧机900m/min左右高速轧制T5料时第5机架的振动问题,抑制了带钢表面振动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极薄金属带材的冷轧特点出发,在分析产生不均匀变形的内因和外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对选取最佳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文中着重阐述辊型控制、压缩率分配、前后张力以及润滑条件等因素对极薄带材尺寸精度和表面平整度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计算前后张力的经验公式和优良的润滑油配方。  相似文献   

7.
杨喜恩  王莹  闫青华  王宁 《轧钢》2022,39(2):118-123
针对厚度0.2 mm以下极薄规格带钢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中浪缺陷的问题,对某UCM轧机极薄规格带钢局部中浪板形缺陷与轧制过程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工作辊温度测量与工作辊热凸度引起平坦度的有限元计算,表明中浪缺陷是由于轧辊热凸度过大而造成的。分析了轧辊热凸度影响因素,以及UCM轧机轧辊辊型,板形目标曲线,中间辊轴向横移,乳化液,中间辊、工作辊弯辊力等参数对极薄规格带钢板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板形目标曲线优化设计,合理配置中间辊轴向横移量、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3种板形调节手段,增加中间辊轴向横移量,增加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负弯的调节余量,可在消除中浪的同时避免边浪的产生。同时,通过优化工艺润滑制度,降低乳化液温度到合理范围,可有效提高分段冷却的板形控制能力,使带钢平坦度回归到板形目标曲线设计范围,释放弯辊调控量。再有,通过支撑辊边部辊型优化设计,可提高辊型对边浪的抑制能力,在减少中浪的同时不产生边浪。采用上述措施,将中浪缺陷减小到5 IU以内,极薄规格带钢中浪板形缺陷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8.
为在某三菱日立1 420mm五机架冷连轧机组上实现0.09mm极薄规格带钢的批量稳定轧制,基于轧机最小可轧厚度原理,简要分析了极薄规格带钢冷连轧的5个技术难点,即大压下率下的负荷分配,轧辊压靠情况下目标厚度的控制,轧制润滑控制,板形控制及轧制过程中的断带问题,连续轧制过程中带钢头尾稳定剪切过渡的问题。基于此,对轧机负荷分配控制进行了优化,增加F1、F2机架负荷,尽可能减小F4、F5机架负荷;提出了改善乳化液控制的措施;选用辊径φ385~φ390mm的工作辊及辊径φ480~φ490mm的中间辊进行合理配辊;采用大张力轧制模式;同时,开发了带头尾任意厚度自动切换虚拟FGC技术,实现了最薄0.09mm带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9.
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材料的薄规格热轧带钢,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也可以替代部分冷轧产品。文章通过对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开发薄规格热轧带钢生产实践的分析,着重阐述了薄规格生产中加热制度、负荷分配、速度控制、活套技术、工艺润滑、板形控制以及表面检测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了1.2 mm薄规格热轧带钢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指出1.2 mm薄规格热轧带钢的稳定批量生产是对蓄热式燃烧技术运用到辊底炉取得成功的有力证明,并且使薄规格以热代冷趋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满足了用户降低成本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0.
李天棋 《轧钢》1997,(4):29-31
介绍了海南1420mm四辊可逆式冷轧机组的概况,主要机组的工艺参数、装备及自动化水平。该轧机具有轧制薄规格(0.25mm)冷带的能力,并具有可灵活组织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产品生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10吨模锻锤模锻生产线进行机械化改造的概况,包括加热炉的换型,进出料机械手的结构,输送辊道的形式以及锤和压床上的选出料装置等。实践证明,经过机械化改造后,生产率成倍提高,劳动条件也大大地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Smith预估器在冷轧机出口厚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丽娟  徐涛  刘杰 《锻压技术》2005,30(6):58-61
出口厚度控制(Automatic Gauge Control ,简称AGC)系统是冷轧机AGC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控制张力,调节辊缝以保持其恒定,属于精调AGC.轧机出口板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出口AGC系统的性能.论文以1676mm酸洗-冷连轧联合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AGC系统的控制模型,对其出口板厚控制机理作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出口使用的Smith-AGC系统对改善系统超调,减小滞后对厚度控制的影响都有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其不稳定的局限性,并介绍了一种改进的Smith预估器,通过引入微分环节可以明显提高系统性能;因此Smith-AGC需和其它AGC系统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酸洗热轧板的生产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内外酸洗热轧板的生产及发展,并就我国当前酸洗热轧板的发展谈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现状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永林 《轧钢》2006,23(6):40-44
就近两年我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建设、投产情况,主要产品品种、规格和高效化生产,新产品研究开发和轧制过程控制工艺技术开发,以及薄板坯连铸连轧钢的组织性能特征研究及控制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就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电镀清洁生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清洁生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确定,建立了电镀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等级界定和权重划分,为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提供了技术方法,从而有助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郑岗 《重型机械》2001,(6):11-15
简要介绍了现代化轧机的厚度控制系统(AGC)的最新发展,阐述了系统如何通过硬件和软件的配合实现完整的轧机控制功能及生产管理功能,进而达到提高轧机厚度控制精度、产品成材率、轧制生产率的目的.还介绍了最新的故障诊断和远程诊断系统.  相似文献   

17.
粗晶碳化钨粉生产工艺进展及其工艺原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邹序枚 《硬质合金》1995,12(1):23-29
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及作者本人的一些实验数据,系统地总结了粗晶碳化钨粉生产工艺的进展情况,对各种不同生产方法的工艺原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黄煜  尤磊  苏明 《重型机械》2011,(4):12-14
介绍了一种新型HC十八辊可逆冷轧机组的设备组成、主要技术参数及机组的特点。该机组设备具有全液压压下、中间辊横移、厚度自动控制、全数字直流传动控制、工艺润滑分段冷却等功能,因此带材产品具有薄、精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水泥立式磨高铬铸铁衬板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水泥立式磨衬板选材进行了分析,认为高铬铸铁可作为水泥立式磨衬板材质。介绍了适宜的铸造工艺对衬板耐磨性的贡献及衬板的热处理方法。实际使用效果表明,水泥立式磨衬板用高铬铸铁材质的寿命是高锰钢衬板的2~3倍。  相似文献   

20.
神经元适应算法在合金钢生产实验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神经元算法对线性可分模式空间的适应性,将其应用于某合金钢生产优化区的寻找,并将之与主成分分析法所得结果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元算法简单、可靠性高,是一种自学习的模式识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