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别对NH3/CO2复叠制冷系统及载冷剂制冷系统的热气融霜进行实验研究,提出NH3/CO2制冷系统的热气融霜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NH3/CO2制冷系统应用热气融霜方案完全可行,融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吴月婷  郭宪民  王猛 《低温工程》2022,(1):57-61+67
实验研究了CO2多联引射器双温制冷系统性能,与CO2传统增压双温制冷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并行压缩机的使用对CO2多联引射器双温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范围内,对于不同的质量流量比,CO2多联引射器双温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COP均要高于CO2传统增压双温制冷系统,总制冷量和COP最高分别提升了约13.4%及23.8%;在CO2多联引射器双温制冷系统中使用并行压缩机降低了多联引射器的引射比,但提高了其系统总制冷量和COP,对于不同的气冷器出口温度工况,总制冷量最高提高了约3.4%,而系统COP最高提高了约6.9%。使用多联引射器代替膨胀阀及使用并行压缩机均显著提升CO2双温制冷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氨制冷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总结提高系统安全性的方法和途径,介绍以CO2为载冷剂的半封闭式氨制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应用。对以CO2为载冷剂的氨双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进行理论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为-50~-30℃范围内,与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相比,CO2载冷剂氨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EER约高5.7%~10.8%。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NH3/CO2制冷系统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安全和节能等多个方面论述了NH3/CO2制冷系统的优势,并介绍了NH3/CO2制冷系统在相关项目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NH3/CO2制冷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CO2作为冷媒的主要特点及其制冷系统形式,论述了NH3/CO2制冷技术的研究内容和试验结论,提出了NH3/CO2制冷系统的最佳适用范围。通过大量的系统试验数据和分析表明,NH3/CO2制冷系统有着极高的运行效率和安全、环保效应。CO2因其环保和节能的特点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最有前景的制冷剂之一。  相似文献   

6.
刘伟 《制冷》2023,(2):67-70
随着复叠式制冷系统在食品冷冻冷藏行业的应用及推广,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到食品速冻、物流冷库中。制冷设备的稳定运行是食品冷冻冷藏安全的关键,关乎生产经营企业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总结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在运行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故障的总结分析,判断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制冷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一线的调试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送风温度对实际车用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借助GT-Suite仿真软件,建立了单级跨临界CO2制冷系统的仿真模型。基于设计的三种工况,在风量设置上限的情况下对比了不同送风温度下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有效COPeff的概念并对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工况相同的条件下,提高送风温度可以提高系统的COP、有效COPeff以及带风机功耗的有效COPeff, b;在低冷负荷工况下,考虑系统风机功耗后的综合性能COPb存在最优值为3.819,即系统存在对应的最优送风温度,但当负荷增大至一定水平时,最优送风温度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世界上第一台溜冰场用的采用CO2制冷剂的制冷系统。该项目是一个完全采用R744制冷剂(CO2)来代替原有的R22/甲醇制冷系统,获得很大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在工业制冷中的应用。提供了系统中关于热气除霜的控制策略。并对两个实际运行中的氨/二氧化碳复叠系统进行了能效分析,与相应的参照系统进行对比,发现NH3/CO2复叠的制冷系统在较低的温度下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具有一定的节能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CO2制冷压缩机的运行特点,设计了一套适用于跨临界循环的压缩机性能检测装置,该装置适用于制冷量为14 kW70 kW的冷冻冷藏及热泵系统用CO2压缩机的测试,试验方法为制冷剂气体流量计法和跨临界气体冷却器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CO2制冷压缩机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压缩机的主侧制冷量、辅侧制冷量及主辅侧平均值的测量结果重复性偏差均在±1%以内。  相似文献   

11.
CO2是天然工质,应用于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具有传热性能好、流动阻力小、单位容积制冷量大且经济性好的优点。本文介绍CO2跨临界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该技术在人工冰场及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的应用情况和相应的研究进展,指出系统全工况性能检测、关键部件可靠性提升是未来CO2跨临界制冷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碳既可以作为制冷剂,也可以作为载冷剂应用于低温冷冻冷藏工程,这对解决制冷剂替代问题和节能减排都很有意义。本文比较常规载冷剂系统、二氧化碳载冷剂系统和二氧化碳/氨复叠制冷系统的特点和运行能耗。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制冷剂和载冷剂系统具有制冷机组性能系数高、循环泵耗功小、管路和设备保温散热少及空气冷却器霜层较薄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CO2固气两相升华流动的复叠式制冷系统。系统采用环保的天然工质CO2作为冷媒。复叠式制冷系统由高温循环(HTC:High Temperature Cycle)和低温循环(LTC:Low TemperatureCycle)二个部分构成。两部分用一个中间换热器相连接。本文提出CO2两级复叠式循环概念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利用CO2固气两相升华流动潜热潜力,可以同时实现低于-56.6℃的制冷和80℃以上的制热。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两级系统成功地同时实现了以上功能。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基本实验特性并做了相应的系统优化设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干燥工艺在工、农业生产中耗能巨大,研究和应用实践表明相比于其他干燥技术,热泵干燥技术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CO2作为自然工质对环境友好,而且跨临界CO2循环放热过程具有明显的温度滑移,相比常规工质冷凝温度恒定的亚临界循环,更适合用于热泵干燥工艺。本文阐述了跨临界CO2热泵干燥系统的研究现状,从CO2热泵干燥应用的可行性、系统模型建立与关键参数分析、实验研究及系统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总结各种CO2热泵干燥系统优化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目前跨临界CO2热泵干燥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CO2热泵干燥技术未来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跨临界CO2制冷是一种以CO2作为制冷剂气体冷却过程在临界点以上的新型制冷技术。对近年来CO2制冷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括及分析。针对传统制冷剂与CO2制冷剂的特点,重点分析了二者在物理性质上的区别,说明了CO2作为新型制冷剂的可取性;针对提升制冷系数的目标,讨论了两级压缩、膨胀机、回热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综述了新型双级压缩CO2制冷循环的研究现状,归纳了CO2制冷循环进一步改善性能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效的热泵系统替代常规锅炉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措施。本文提出采用引射器实现双温蒸发的CO2热泵系统,以实现余热梯级利用和高效制热。通过窄点分析法,建立了基本CO2系统、CO2引射器系统、双温蒸发CO2引射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发现双温蒸发系统存在最优排气压力及最大COP。基于最优工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热泵热水器名义工况下,双蒸发器系统COP最高达4.84,比基本CO2热泵系统提高了9.88%。双温蒸发过程可显著降低吸热过程中的换热不可逆损失,双温蒸发系统蒸发器侧的不可逆性能指数为1.51,比基本CO2和带有引射器的常规CO2系统降低了24.50%。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能电催化还原CO2制高值化学品和燃料,为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目前研究较多的碱性和中性反应体系中CO2易与氢氧根(OH-)反应生成碳酸盐或碳酸氢盐,造成CO2损失的同时会降低反应体系的能量转化效率和稳定性。研究开发酸性体系的电催化还原CO2反应(CO2RR),有望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CO2电催化还原的酸性体系展开讨论,系统整理了反应装置、催化剂、反应微环境对CO2RR性能的影响以及酸性体系中的微观反应机理,最后针对酸性体系中催化剂设计、反应机理研究、反应微环境调控、反应器设计优化等提出前瞻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针对CO2热泵系统螺旋套管式气冷器,基于MATLAB建立了仿真模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进水温度、CO2压力和质量流量对气冷器换热量、■耗散、■损失、■效率以及出水温度的影响。经实验验证,在进水温度为24.5~35.0℃、CO2压力为8.4~10.7 MPa、CO2质量流量为0.032 6~0.047 6 kg/s工况下,气冷器模型制热量与实验数据相比总体误差在±10%以内。模拟结果表明:相比进水温度和CO2质量流量,CO2压力对气冷器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存在最优压力。在进水温度为20℃、CO2进口温度为90℃工况下,当CO2压力为10 MPa时气冷器■效率最高,当CO2压力为11 MPa时气冷器换热量最大;当进水温度低于20℃时,CO2压力为10.5 MPa时出水温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光催化CO2还原是实现CO2绿色转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一直受其反应转化效率低的制约。开发新的CO2还原反应体系和提高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利用率及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效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甲苯作为底物,构建了光催化CO2-甲苯耦合反应的新体系,并通过静电组装法合成了Ti1Li3Al2-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石墨相氮化碳(g-C3N4)复合光催化剂。重点研究了该复合光催化剂的光电性质及在CO2-甲苯耦合反应体系中的光催化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光催化CO2-甲苯耦合体系中,Ti1Li3Al2-LDHs/g-C3N4作用下,CO2被还原为CO,甲苯被氧化为苯甲醇、苯甲醛及苯甲酸苄酯,其中苯甲醛和苯甲醇的含...  相似文献   

20.
通过原位聚合法分别将无序介孔碳(DOMC)、有序介孔碳(OMC)掺杂到聚酰亚胺(PI)中制备DOMC/PI、OMC/PI杂化膜。利用FTIR、TEM、SEM和XRD等分析表征两种介孔碳材料的结构及其掺杂对杂化膜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合CO2和N2的渗透实验考评杂化膜的气体渗透性能。DOMC、OMC均具有孔隙结构,且与CO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过掺杂DOMC、OMC既能提高杂化膜的自由体积,又可促进杂化膜对CO2的优先选择吸附。表现为掺杂DOMC、OMC可有效改善PI膜的CO2、N2渗透性能和CO2/N2渗透选择性。随掺杂量的增加,杂化膜的CO2、N2渗透性能和CO2/N2渗透选择性均先增大后减小。另外,相较于OMC,DOMC具有更多孔隙结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使DOMC/PI杂化膜的CO2、N2渗透性能优于OMC/PI杂化膜,但两种杂化膜的CO2/N2渗透选择性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