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城市设计的研究视角提出了5个活力性评价指标,并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初步建立轨道交通站域商业空间使用绩效的评价框架和综合评价方法,再通过上海核心城区10个样本站域的评价表明其具有一定适用性;研究进一步对影响使用绩效的3类主要因素及其权重进行初步排序,发现在0—300 m空间范围内,对商业绩效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功能"、"可达"和"空间"因素,这将有助于科学评价和预测站域商业空间使用绩效,也为其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心区地铁站点会导致大量商业空间的集聚;同时,轨道交通站点作为巨大的人流发生源,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行人分布、商业空间布局、业态与空间的使用。以上海徐家汇与五角场两个城市副中心地铁站域为调查对象,对其步行路径人流分布、商业空间使用人流量等方面开展调查,以数据分析及可视化为手段,尝试量化区域内的商业空间业态组成和分布情况,记录商业空间的使用绩效并分析相关影响因子,对影响地铁商圈商业空间使用的步行路径布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研上海中心城区四个办公空间主导的轨交站域500 m范围内写字楼分布及使用状况,对工作人员通勤方式、空间使用饱和率、办公行业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四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通勤方式的选择和办公业态关联度较大;甲级写字楼空间使用效率明显高于乙级写字楼。通过不同案例的比较,得出轨交站域办公空间分布及使用状况的规律,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站点周边居住建筑的密度直接影响乘坐轨道交通的总量,轨道站域范围内居住建筑分布的整体比重与轨道交通分担出行的比例相关。针对香港74个港铁站域空间居住建筑形态特征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居住单元的分布情况,站域范围的居住建筑的密度与港铁乘坐量密切相关;站域空间范围的分布情况与非轨道站影响区域的比较发现,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居住建筑集聚特征是支持香港轨道系统高效率的重要空间特征之一。围绕轨道站的居住建筑集聚能够通过居民出行活动的集聚引导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分布密度的提高,是促进紧凑空间形态的形成的基本动力。归纳在轨道系统建设、站域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紧凑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有利于合理制定以轨道站为导向的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策略。  相似文献   

5.
步行系统是高铁站与邻接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文章以哈尔滨西站站域空间为例,在对其土地使用、交通系统、空间功能及公共空间分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站域核心区的地面和地下步行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增强公共空间步行可达性、多元开发临街界面丰富步行体验、加强地面、地下步行系统的联系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熊倬锐 《重庆建筑》2023,(11):10-12+22
湖滨商圈是杭州市核心商圈之一,对湖滨商圈中商业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能为商圈布局商业空间设施和优化湖滨商圈规划结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也有助于杭州市实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该研究基于POI数据,以杭州湖滨商圈商业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方法,探究其商业空间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滨商圈中商业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西北—东南”的分布态势;商业空间核心集聚形态表现为“一面两线”的形态格局;商业空间分布体现为显著性集聚正相关,高-高值集聚区域集中在“一面一线”区域。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轨道交通体系发展模式,即TOD模式.文章以TOD模式为视角,分析了TOD与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耦合关系,从人性化设计要素出发,在整体规划、交通流线、功能空间和衔接空间方面指出现阶段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中存在的设计规划问题,并根据整体性原则、步行可达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四个原则,提出对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具体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旅客进出站行为及消费特征分析,研究铁路客站商业空间在不同交通空间节点的布局方式。同时,对商业空间组合形式,弹性建构方式的深入研究,试图寻求更为人性化的商业空间设计方法。商业空间设计应"因站而异",保证铁路客站高效运行为基础,以旅客行为特征为核心,基于收益需求尽可能提高商业空间效率、可识别性、可介入性,优化商业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9.
沈琰  范文兵 《华中建筑》2011,29(12):63-66
轨道交通枢纽衔接部可分为出入口通道、周边商业设施连接通道、站厅延伸体三种空间类型,具有极高的商业开发价值.该文以上海中山公园枢纽站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衔接部商业空间的业态定位、流线组织、空间设计等特点,为我国未来轨道交通枢纽商业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下商业空间是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其合理化布局对发展城市经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15年、2018年、2020年的成都市POI数据,运用Python、GIS提取火车北、春熙路、环球中心三大片区的地下商业空间历年POI点位分布。通过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解析成都市典型商圈的地下商业空间时空演化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①三个片区的地下商业空间平面布局均表现为廊道集聚和散点扩张特征明显,地下商业空间集聚趋于多中心与簇群化,竖向组织形成了紧邻式、通道连接式、商街连接式三种模式;②春熙片区地下商业业态呈餐饮占比衰减,购物与生活服务增加的趋势,环球中心为生活服务类增长型,而火车北为购物增长型;③火车北站与春熙路片区地下商业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特征向异性变化更为显著,而环球中心则为衰减状态,地下商业空间发展呈多向均匀式布局发展;④交通可达性提升、产业空间重构、存量空间开发等是成都市地下商业空间的演化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