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曹剑 《广西土木建筑》2008,(12):112-113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与能源危机,绿色建筑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而持久的解决方法,而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践也不断地展开。本文在阐述绿色建筑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手法,并运用于中国人寿保险广西分公司办公楼的建筑设计中,强调从选址、布局、整体设计到专项的设计以及绿化环境的塑造上落实绿色建筑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建筑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让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有了一个新的定义,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也被更为普遍的应用到建设设计中来。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理念基本概念的分析,从整体规划、个体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怎样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从而为现代人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3.
崔博娟  赵琳 《南方建筑》2006,(7):103-105
细观中国传统建筑,其中不乏现代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本文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出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绿色“理念,希望对现代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区域规划、建筑设计、空间形态、材料运用、结构单元等几个方面,阐释了川军馆的创作理念,提出建筑的地域性与现代特征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程晓楠 《四川建筑》2022,(1):27-28,31
文章解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概念,然后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现代住宅、环境设计中的实际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说明,最后总结分析了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在现代的住宅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广泛性、重要性.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住宅、环境方面的分析应用,得出绿色建筑的普及将会对整个社会环境有更好的影响的结论,同时,人们的居住环境将...  相似文献   

6.
徽派建筑特色在九华山花台停车楼设计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慧  张笑笑  王苗苗 《工业建筑》2014,(5):31-33,78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研究和挖掘徽派建筑特色对设计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建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作用。九华山花台停车楼设计方案从构思到具体设计,融入了现代建筑设计需求与徽州地域文化理念,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吸收、转化、融合和创新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红燕 《山西建筑》2002,28(11):4-5
从建筑的整体形象,建筑周边与内部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相互影响几方面阐述了建筑设计的内涵,指出要体现以人为主,追求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使得数据中心建筑成为了现代建筑关注的重要对象。首先对数据中心建筑进行了整体概况,论述了何为数据中心,并阐述了其特殊性,然后以中国信达灾备及后援中心设计为例,对该项目的区位、规模及功能进行了说明,并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功能分区3大块对数据中心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数据中心建筑设计应结合城市、环境、人和功能,为今后数据中心建筑设计提出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9.
杨立 《中外建筑》2011,(7):103-105
现代文教建筑设计时应兼顾建筑与环境的共融共生。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从总平面设计构思、建筑单体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现代高校教学综合楼建筑设计要点,并着重于建筑与环境方面分析探讨了现代文教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具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王保枝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5):131-133
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角度分析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相关内涵,以此为基本出发点阐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结合现代城市绿色建筑基本特征,总结绿色建筑设计相关标准和应用原则,并从居住建筑设计中整体环境、节能设计、内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布局设计、绿色家居等多个角度进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合理应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范文兵 《建筑师》2008,(2):73-79
本文以同时代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路易·康和他的中国同学们为例,围绕“历史原理与现代设计如何结合”为线索,探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观念。文章主要从风格化与问题化、本体表达与再现它者在解析、理解,表达建筑等方面的差异,展开论述。并对这二种观念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拉丁美洲的地域建筑理论入手,阐述其现代建筑个性创造中的批判地域主义和适度现代性观点;并通过混凝土巴洛克、民族色彩构成和机械化意象论述了拉美建筑个性的3方面基本特征;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建筑自觉现代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杨艳 《城市建筑》2014,(2):18-18
地域特征是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地域特征的园林规划设计是中国古典园林、现代风景园林以及西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在风景园林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观赏价值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地域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地域特征所涵盖的内容,在阐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分析了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强  王晓青 《山西建筑》2003,29(8):20-20,66
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深层含义,揭示出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提出只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气”、“神”,才能创造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式设计风格已在建筑,环境和室内设计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其概念和发展的诠释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认为现代中式别墅建筑与环境设计主要经历了商品房发展雏形期、竞争rJ热化期和理性回归期3个阶段,有形式仿古式和简化传统式2种主要设计手法,其设计要点主要集中在景观元素运用、建筑单体设计,材料应用、色彩选用和文化元素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为架,以土为墙,而这两种材料都是易潮、畏潮之物,所以,古代建筑很注重防潮。在长期的营造房屋过程中,古代工匠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潮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积淀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防潮措施比较系统,有城市和建筑群的选址以及地上地下的排水体系;也有防御天上雨雪、空气中潮气和地下湿气的具体构造。本文从建筑历史角度,总结出建筑防潮的一系列措施,并初步探讨了建筑防潮与建筑形式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用现代科技原理论证古代建筑防潮措施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杨晓龙  胥琳  于莉 《华中建筑》2012,30(4):175-178
灯塔属现代交通建筑范畴,是当时从欧洲引进的新建筑类型,功能性很强,多数地处海岛,建筑材料运输困难,现场施工难度很大。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陆续开展灯塔等沿海航标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一百多座灯塔。早期建造的沿海近代灯塔建筑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如1895年建成的北渔山灯塔,采用预制装配式铸铁结构,是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引进西方现代建筑类型、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的典型案例,同时体现了当时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萌芽时期革新与守旧并存的建筑形式,是中国近代建筑史早期特定建筑领域的特殊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为架,以土为墙,而这两种材料都是易潮、畏潮之物,所以,古代建筑很注重防潮。在长期的营造房屋过程中,古代工匠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潮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积淀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防潮措施比较系统,有城市和建筑群的选址以及地上地下的排水体系;也有防御天上雨雪、空气中潮气和地下湿气的具体构造。本文从建筑历史角度,总结出建筑防潮的一系列措施,并初步探讨了建筑防潮与建筑形式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用现代科技原理论证古代建筑防潮措施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为架,以土为墙,而这两种材料都是易潮、畏潮之物,所以,古代建筑很注重防潮。在长期的营造房屋过程中,古代工匠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潮方法,不断改进完善,积淀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防潮措施比较系统,有城市和建筑群的选址以及地上地下的排水体系;也有防御天上雨雪、空气中潮气和地下湿气的具体构造。本文从建筑历史角度,总结出建筑防潮的一系列措施,并初步探讨了建筑防潮与建筑形式发展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用现代科技原理论证古代建筑防潮措施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