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南京绒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谐音“荣华”,带有美好的寓意。南京绒花于2007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非遗在保护与传承出现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传承人较少和公众关注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文旅融合下南京绒花传承与发展的四项策略,其中包括非遗与旅游融合策略,打造文化品牌策略,新媒体传播与营销策略,扩大消费群体和传承人才策略。  相似文献   

2.
南京绒花是我国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和传承.综述了南京绒花的背景和发展趋势,通过南京绒花在礼服上的设计与应用,阐述了南京绒花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思路,以促进对南京绒花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在高职院校“五育并举”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手工文化教育,将具有现代手工艺品技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高职院校,使青少年认识、解读、继承、创新和推广我国现代手工艺品,树立当地现代手工艺品文化的创新传承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让青少年成为传承手工技艺的后备力量。这不仅对高校“五育并举”教育有促进作用,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和传承有积极意义,更是地区高校肩负的重要职责。基于此,文章对中华传统服饰手工文化在高职院校“五育并举”中的融入实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使我国传统手工艺术品中的非遗绒花得到更好的传承,通过深入探究非遗绒花的发展史,分析非遗绒花的历史源流特点及传承问题,提出了非遗绒花在当代创新应用策略,希望非遗绒花手工艺品切实融入到当代生活中,推动非遗绒花在未来持续向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雪 《造纸信息》2023,(11):106-107
宣纸作为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艺术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动,手工宣纸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因此,研究手工宣纸的传承与保护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的传承与保护展开探讨,以期提供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不仅要在文化旅游中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而且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随着时代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再是以保守、封闭的形式进行保护,而是努力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活态传承体系。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为例,通过分析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古歌在文化旅游中的传承现状和问题,从苗族古歌文化认同、保护性开发、完善活态传承体系三个方面,对苗族古歌在文化旅游中的活态传承进行了思考,最终达到苗族古歌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潘璐  范丽  张华 《纺织报告》2021,(2):123-125
如何区分南京和扬州的绒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主要从制作、生产、销售和传承发展等方面,对南京绒花和扬州绒花的区别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蕴藏了一代代手工艺者的伟大智慧,从中能够展现出各民族特有的人文元素与艺术内涵。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手工艺传承与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广西壮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不尽如人意,以数字交互技术为基础探究如何传承与传播广西壮族手工艺文化遗产,满足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在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辅助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广西壮族手工艺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受到的限制因素,以及当前广西壮族手工技艺的发展现状,提出在数字交互技术下广西壮族手工艺传承与传播的有效对策,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起到积极辅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容婷  雷甜 《西部皮革》2022,(7):41-44,78
当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尤其是关于纺织服装类的非遗,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前人的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刺绣为例,按照非遗类别属性剖析瑶族刺绣在传统工艺、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这三个层面的特点,结合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应将设计美学作为非遗瑶绣传承与创新的新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壮锦作为中国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纹样是中国西南地区民间独具民族特色的的织锦纹样之一,产自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以往的壮族民间织锦纹样多存在于当地少数民族的被面、床毯、背带、挂包、台布、围裙、衣服边角饰等。壮锦以其花纹图案别致,色泽鲜丽,以及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在包装设计中,壮锦纹样作为一种特定的,体现广西当地特色与民俗风情的文化符号,让地方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造福于广西本土产品的包装设计与创新。本文将从壮锦基础样式分析,当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三个方面对壮锦纹样在包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做出相应的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前扬州剪纸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需要进行传统文化转型升级.近年书籍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与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为了使扬州剪纸得到可持续发展,传承和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作为"体验式"装帧设计发展的创新来源,文章重点分析了扬州剪纸相关设计的生存现状,通...  相似文献   

12.
黄梅挑花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挑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黄梅挑花的发展概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基于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要求下,如何将黄梅挑花这个民间艺术的瑰宝做出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家具》2020,(1)
佛山剪纸是岭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佛山剪纸为例,通过对佛山剪纸艺术的起源、工艺特色、艺术手法等的探究,结合现代的设计方法,进行家具设计实践。佛山剪纸艺术蕴含着我国岭南民间的艺术追求和文化精神,将其与现代家具设计相结合,一方面丰富了现代家具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承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宝贵遗产,当前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深入剖析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构建策略。山西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包括:传承培训和传承人认定、技术手段的应用、社会参与与共建共享、文化旅游与教育推广、风险评估与紧急保护六大板块,69条具体条目,为山西省体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具体的实施路径,也为其他地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赵漫 《造纸信息》2021,(9):63-65
绵竹年画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应用于酒包装设计中能提升酒包装的文化内涵。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绵竹年画,文章探究绵竹年画艺术在酒包装载体中的应用,旨在提升酒包装设计的艺术文化附加值,促进绵竹年画广泛传播,为绵竹年画艺术长久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的一些实践探索,主要以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传承与创新、宣传推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图书文献资料收集和走访调研,了解了成都银花丝工艺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师徒传承形式单一,设计与制作分离,传承人少,设计创意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需求。基于以上现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教学当中,并且最终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化教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非遗传承也逐渐与数字相结合,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南京云锦作为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向以华贵精美著称,但也存在着无人了解、无处了解的问题,阻碍了非遗的推广与传承。在"互联网+"背景下,文章对南京云锦进行数字博物馆设计探索,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提高南京云锦的知名度,寻找非遗传承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民间刺绣拥有多元化的文化内涵与传统精神,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落实下,民间刺绣的传承及发展迎来全新契机,这在深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增强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文章基于乡村振兴,从我国“非遗”民间刺绣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入手,对传承、发展民间刺绣的有效措施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以提升南京绒花类产品的文化艺术内涵,增加其附加值为目的,将南京绒花传统技艺的艺术特征融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和案例分析,总结出南京绒花的种类、题材、色彩及存在形式感,并探讨了创新思维融入到传统技艺的实际价值,对促进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黄泥鼓舞源于瑶族盘王节祭祀活动,在当代已经演变为重要的文艺表演形式和民间体育文化活动,该舞主要分布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乡、罗香乡的“坳瑶”聚居地区。文章梳理、分析了金秀黄泥鼓舞活态传承现状,对黄泥鼓舞文创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展现金秀黄泥鼓舞承载的历史文化的价值,为瑶族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以期实现金秀黄泥鼓舞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