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深圳市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原因,为制定预防食物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17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2015—2017年深圳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7起,中毒病例329例,死亡病例1例。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共报告24起,占64.86%(24/37),涉及中毒病例223例,占67.78%(223/329);中毒事件发生场所主要是饮食服务单位,共报告11起,占29.73%(11/37),中毒病例124例,占37.69%(124/329)。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沙门菌中毒最多。结论 深圳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沙门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等为主,重点场所为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在5~9月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和监管力度,以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56起、中毒6099例、死亡99例,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为主(75.39%),第二、三季度为高发季节(61.33%),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桂西、桂北较多,桂南、桂东较少),中毒场所以农村家庭、学校和餐饮服务单位为主(78.13%).结论 加强学校食堂与社会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及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是减少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近年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韶关市共发生植物性食物中毒31起,中毒人数384人,死亡8人,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72.73%.第二季度为全年中毒高发季节;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毒蘑菇和苦瓠瓜;中毒发生场所主要在家庭和学校;学生为高发人群;钩吻及毒蘑菇中毒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针对韶关市植物性食物中毒以学生为高发人群,家庭和学校为高发场所的特点,要加强学校、学生食物中毒的预防,要提高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1997-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广州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2007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7年广州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20起,中毒人数10103人,死亡41人,发病率为12.82/10万,平均中毒规模为19.43人/起;中毒起数和发病率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但中毒规模呈下降趋势;中毒高发时间在5-10月份;中毒食物以动物类食品为主(52.69%);42.31%的中毒场所发生在集体食堂;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52.31%);中毒发生原因主要为生熟食品交叉污染以及原料污染或变质;引起中毒死亡主要原因为毒蘑菇和假酒中毒。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重点是集体食堂熟肉食品微生物性中毒;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食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4年的食物中毒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4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468起,报告发病总人数为7 199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趋于平稳,高峰主要集中在8、9月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责任单位主要是餐饮单位(143起,1 739人)和企事业单位食堂(118起,2 145人),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排在前两位。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有毒植物和化学物。细菌性因素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18.36%,38/207)、金黄色葡萄球菌(13.53%,28/207)、变形杆菌(12.56%,26/207)等为主,有毒植物因素主要是菜豆(89.14%,156/175),化学性因素主要以亚硝酸盐(76.09%,35/46)为主。结论应开展预防有毒植物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餐饮单位和集体单位食堂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广西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1年广西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1年广西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56起、中毒6099例、死亡99例,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和有毒动植物为主(75.39%),第二和第三季度为高发季节(61.33%),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桂西、桂北较多,桂南、桂东较少),中毒场所以农村家庭、学校和餐饮服务单位为主(78.13%)。结论 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学校食堂与社会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是减少广西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收集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数据,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6~2018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共发生27起, 发病936人。学校食物中毒发病高峰在9月, 其次是5月。致病菌及其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结论 学校应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关注对象, 加强基础建设、监管力度和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宣教。以良好生产工艺(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GMP)和危险分析关键控制环节(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为原则管理学校配餐单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1—2019年云南省食物中毒流行特征。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2011—2019年云南省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5025起,中毒36247人,死亡445人,病死率1.23%,不同年份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2);第三季度食物中毒多发,占全年总数的51.86%;农村食物中毒远高于城市,占总数的87.94%;家庭是食物中毒高发场所,中毒事件、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6.2%、86.52%,不同场所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60岁以上及1~6岁年龄组病死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分别为3.47%、2.34%,不同年龄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野生菌是主要致病因素,中毒事件、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9.16%、56.18%,酒类和毒鼠强中毒病死率最高,分别为15.74%、12.93%,不同致病因素引起食物中毒的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地区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云南省食物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家庭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野生菌是主要致病因素,酒类和鼠药中毒病死率较高,应加强农村及家庭食物中毒的防控,重点关注野生菌、酒类和鼠药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措施建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相关地图。结果 2010—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1 110起,中毒49 457例,死亡87例。第三季度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9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肉与肉制品污染引起的事件数(19.10%)最多。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56.04%和61.17%。发生在集体食堂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39.46%)和中毒人数(34.79%)最多,发生在家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83.91%)。广东、四川、云南、广西、山东等地报告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居全国前5位,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分布,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西部及北部、四川省南部、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及北部、湖南省西部及南部、广东省中部及北部。结论 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事件起数居于各类食物中毒事件首位,建议相关部门在重点时段,对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标准及要求,对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建议细菌性食物中毒热点地区探索其空间聚集性的形成原因及机制,采取相对应措施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查询2015-2019年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西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1 35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59/10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5起,发病1 268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1.18%(35/85),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2.19%(535/1 268),主要为扁豆中毒。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0.00%(34/85)和30.59%(26/85)。结论 北京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扁豆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广西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点,为毒蘑菇中毒的风险预警和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15—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广西共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189起,发病人数789人,死亡10人,病死率为1.27%。事件数最多的是2020年,占事件总数的38.10%(72/189);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高发地区为桂林市、百色市、梧州市和钦州市;家庭为主要的发生场所,占总事件数的93.65%(177/189),其中农村地区占88.14%(156/177);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误食误用。结论 广西毒蘑菇中毒防控应根据高发季节、高危场所和人群有针对性行预防,加强对农村地区家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3.
分析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食物中毒事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4年宁夏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宁夏共报告食物中毒50起,中毒540人,死亡4人,病死率0.74%;中毒原因以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为主,不明原因的食物中毒16起,占32.00%;中毒事件呈现明显的季节特性,以第二、三季度为主;引发中毒的场所主要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又以农村地区居多。有3起发生在宗教活动场所,中毒94人。结论 近年来宁夏食物中毒主要由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引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数。结果蘑菇中毒事件203起,中毒618人,死亡15人,主要发生在6—9月,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的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宁乡市、长沙县和浏阳市。2016—202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天心区和雨花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数明显低于周边县市(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χ2=17.117,P=0.002)。2017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最多,其余年份相差不大,死亡人数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具有季节性和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对周边县市农村地区的50岁以上居民需调整宣传干预手段,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曲靖市2010~2018年食物中毒的原因及规律。方法 从食物中毒的基本情况、季节分布、致病因素和就餐场所4个方面, 对2010~2018年曲靖市食物中毒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曲靖市2010~2018年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93起, 发病938人, 死亡22人, 病死率2.35%; 第3季度为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中毒事件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均为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食物中毒, 分别占报告总数的72.04% (67/93)、57.78% (542/938)和54.54% (12/22)。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中毒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数的66.67% (62/93)和44.14% (414/938); 其次为餐饮服务单位, 分别占总数的16.13% (15/93)和34.43% (323/938)。结论 曲靖市食物中毒的防控应以降低植物性食物中毒(尤其是野生菌中毒)为主, 防控的重点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2—2017年江西省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毒蘑菇中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系统”查询2012—2017年江西省上报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7年江西省共报告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起数120起,发病人数463人,死亡人数19人,病死率为4.1%;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5年,占事件总起数的33.3%(40/120);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8月份;九江市、鹰潭市、吉安市和抚州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家庭毒蘑菇中毒事件占中毒事件总起数的92.5%(111/120);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率高于城市;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中毒类别主要以灰花纹鹅膏菌和铅绿褶菇为主。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造成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安徽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查询2016—2017年安徽省毒蕈中毒事件及病例,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安徽省共报告毒蕈导致的中毒事件129起,中毒223人,死亡2人,主要发生在8~10月,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蕈中毒主要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皖北与皖中交接区域和皖南山区,病例主要为40岁以上人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首诊诊断为疑似毒蕈中毒的正确率为69.23%(90/130)。结论 安徽省毒蕈中毒具有季节性、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应针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进行宣传,减少毒蕈中毒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004—2013年贵州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毒蕈中毒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查询2004—2013年期间贵州省上报的毒蕈中毒事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贵州省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118起,中毒698人,死亡85人,病死率为12.18%。事件类别以"未分级"事件居多,占62.71%;"较大"事件占35.59%。夏秋季是毒蕈中毒多发季节,发生场所以农村家庭为主。结论误采误食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医生的诊治培训,提早预警通报,防止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