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查明中毒原因,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为类似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核实诊断、访谈病例和企业内搜索等方式搜索病例。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手段确定暴露模式和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对粪便、呕吐物和剩余食物等样品/样本进行可疑致病菌检测。结果共搜索到37例病例,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2014年8月18日午餐鱿鱼炒青椒、凉拌豆腐卷是危险食物,在剩余食品和病人腹泻物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暴发是因为病人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鱿鱼,豆腐卷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加工过程未能有效杀灭细菌所致。  相似文献   

2.
调查某公司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利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方法分析事件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剂量-反应关系分析探讨危险因素,现场卫生学调查分析事件发生影响因素。结果 从某公司员工中共搜索到40例病例,罹患率为19.4%(40/206),临床表现为恶心(100%,40/40)、呕吐(82.5%,33/40)、头晕(82.5%,33/40)、腹痛(65.0%,26/40)、头痛(30.0%,12/40),潜伏期最短0.5 h,最长5 h。流行曲线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提示可疑食物为1月19日午餐的扁豆炒肉(RR=8.8,95%CI:1.3~60.8),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进食量越多的员工,发病的危险性越大(χ2Trends=7.8,P<0.05)。现场卫生学调查提示,事件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是烹煮时间不足,导致扁豆未能煮熟煮透。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为进食未煮熟的扁豆引起。应加强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食品烹饪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起寺庙内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为此类食物中毒的防制提供参考。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处理,找出中毒原因并提出防制对策。结果本次中毒确认病例28名,其中僧人24名,从业人员和游客4名,中毒罹患率为5.6%(28/500);现场调查7月20日晚餐制作过程存在交叉污染情况,病例组与对照组就餐食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含食堂从业人员)肛拭子标本和工用具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型,确定该起食物中毒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中毒可能原因为食堂从业人员带菌且操作不当,污染7月20日晚餐而引起。结论本次事件提示寺庙食堂也会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相关部门应重视寺庙食物中毒风险,改善食堂卫生条件,落实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加强监管监测和风险预警,以保障寺庙僧人和游客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调查处置一起误食野生植物常山致常山碱中毒的事件,为常山碱中毒临床救治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中毒原因,结合临床症状、治疗用药和患者治愈情况总结中毒治疗经验。结果 根据常山的植物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起中毒事件的标本鉴定为云南常山,中毒物质为常山碱,食用人群罹患率100%,中毒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里急后重等胃肠道症状,给予补液、护胃、补钾及广谱解毒治疗后24 h内痊愈,无迟发型其他症状。结论 本次事件为一起误食新鲜云南常山致常山碱中毒引起的中毒事件,此前国内未见直接食用新鲜云南常山中毒事件报告,为类似中毒事件的预防、临床救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及食用不同剂量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现61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98%)、腹泻(90%)、恶心(54%)等。食用白切鸡是发病危险因素(OR=9.25,95%CI:1.14~200.07),且与食物中毒几率呈剂量反应关系(χ2=25.71,P<0.01),厨师在对白切鸡切块过程中穿插处理罗非鱼是导致发生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同源性为100%。 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白切鸡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曲线推断可疑餐次,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分析食物与发病存在的剂量反应关系,采集剩余食物等相关样品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餐次是8月15日晚餐,食用炸鲐鱼与发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卡方检验P0.05),检出剩余食物炸鲐鱼组胺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结论食用组胺超标的炸鲐鱼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An outbreak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food poisoning occurred in a senior citizen's home in Japan. Japanese food, spinach boiled with fried bean curd,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causative food as a result of the detection of the C. perfringens enterotoxin gene by nested PCR. The number of enterotoxin-positive C. perfringens was enumerated as 4.3 x 10(5)/g in the causative food by the MPN method combined with nested PCR. By cultivation, enterotoxin-positive C. perfringens was isolated from all the fecal specimens of patients tested and the causative food. The isolates from patients were serotypable, heat-resistant and the majority produced enterotoxin, however most isolates from the causative food were nonserotypable, enterotoxin-negative and heat-sensitive.  相似文献   

8.
对一起"瘦肉精"食品中毒案的查处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及时查明一起食物中毒的原因 ,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采用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的方法 ,对该起事故进行调查 ,并对可疑食品及病人的尿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是因食用了市售的含“瘦肉精”(克伦特罗 )的猪肝所引起。加强源头管理和及时掌握新的卫生信息、知识是预防、控制和查处此类食物中毒事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一起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次食物中毒中毒原因及可疑食物污染来源.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并采集可疑食物及病例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共发生病例48例,症状主要为腹痛(100%)、腹泻(85%)、发热(40%)等.潜伏 期中位数为25 h,进食白切鸡是危险因素(OR=6.0,95% CI:2.0~17),且与发病呈剂量反应关系((x2趋势=4.5,P=0.03).白切鸡及病例粪便中检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 进食被嗜水气单胞菌污染的白切鸡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农村游厨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总结调查处置经验,指导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性调查中毒事件,分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事件共报告病例55例,死亡3例,50岁以上人群占病例总数的60%。病例具有家庭聚集性,均为家庭就餐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以肝功能异常(54例,98.2%)、恶心(36例,65.5%)、乏力(29例,52.7%)为主,部分患者出现口唇肢端麻木(9例,16.4%)。可疑致病食物为泥螺,在6份样品中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后,事件得到控制。结论 该事件为食用含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泥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不排除存在其他致病因子的可能。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与监测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一起农村婚宴聚餐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蔓延,预防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制定病例定义并主动搜索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个案调查访谈,对参加聚餐的108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能的致病食品。现场勘查和访谈厨师,了解婚宴菜品的制作过程、原料来源和所用水源等,并采集病例肛拭子、婚宴剩余食品、饮用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食物中毒罹患率为21.6%(138/640),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94.4%(51/54)的病例和66.7%(36/54)的对照食用过由灌肚、里脊肉片、炸排骨、萝卜丝四种食品组成的凉菜拼盘,食用凉菜拼盘增加发病风险(比值比=8.50, 95%置信区间:2.32~31.02)。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同时食用拼盘中两种以上凉菜将增加发病风险(比值比=9.25, 95%置信区间:2.46~34.82)。4份病例肛拭子和1份凉菜拼盘中灌肚均检出B群沙门菌。5株检出的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指纹图谱为同一带型,提示病例和食品分离株在分子水平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为同一暴露源。结论本次事件是一起由B群沙门菌污染聚餐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凉菜拼盘是主要的致病食品,食品加工卫生环境与制作过程不规范操作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前农村自办宴席仍存在诸多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环节,应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查明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方法 对参加聚餐者及事故相关人员以及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采集可疑中毒物样品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饮用过植物泡制药酒的男性11人全部发病,饮酒量为0.1~0.2 kg/人,潜伏期为10 ~ 20 min,饮酒量多者发病更快、病情更重.死亡5例,病死率为45.46%,未饮酒者无人发病.经鉴定,泡制药酒的原料为钩吻.结论 此次为有毒植物钩吻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