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无机砷的危害是当今食品安全中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但当前在对海藻中无机砷检测中发现,应用现行的食品中无机砷的检测方法,能将甲基胂酸钠、二甲基胂酸钠作为无机砷检出,影响了海藻食品中无机砷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无机砷化合物于1980年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1类致癌物,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亚砷酸盐和砷酸盐。近年来,色谱和原子荧光或等离子体质谱的联用技术已经成为无机砷检测的主要方法,食品中无机砷检测一般分提取、分离和测定3个步骤。本文对无机砷检测各步骤的不同方法进行综述,并展望了食品中无机砷测定和风险评估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无机砷分析方法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第7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1-2014)等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第7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1—2014)等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7—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微波萃取法提取紫菜中无机砷,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无机砷的微波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80℃,萃取时间30 min,微波功率1 200 W。在最佳微波萃取提取条件下与国标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方法对比测得紫菜中无机砷含量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海产品中砷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海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所以海产品的安全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海产品特别是食用海藻含砷量较高,但是海产品中的砷大部分以低毒性的有机砷形态存在,而且不同种类的海产品所含有的砷形态各不相同。所以,对海产品中的不同形态砷化合物进行精准分析检测,对于科学、客观评估海产品中砷污染的健康风险以及保证海产品的安全消费具有重要意义。海产品的砷形态分析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第一在不改变砷形态的前提下把海产品中所有形态砷化合物完全提取出来;第二把各形态有机砷和无机砷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基线分离、并对各形态砷化合物进行高灵敏检测。近十多年来,有关海产品中砷的形态分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方法学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文主要针对近十多年来有关不同海产品中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食品检测机构或食品安全研究或评估人员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无机砷在不同品种糙米中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选取宜昌地区8个不同品种的糙米,分别测定大米和米糠中无机砷的含量及砷类物质的组成。大米中无机砷含量范围为0. 080~0. 142 mg/kg,平均值为0.092 mg/kg,米糠中无机砷含量范围为0.371~0.875 mg/kg,平均值为0.609 mg/kg,米糠中无机砷含量约为大米中无机砷含量的5. 3~8. 2倍。每千克糙米中无机砷的质量范围为0. 147~0. 313 mg,平均值为0. 198mg,其中米糠中无机砷比重占55. 27%~66. 26%,约为大米中无机砷比重的2倍。糙米中砷的形态主要为无机砷,主要分布于米糠中。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售海产品中砷质量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州市售海产品进行砷质量安全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等离子体质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分别对广州10种市售海产品中总砷和5种砷形态化合物:亚砷酸(arsenictrioxide,As(III))、砷酸(arsenicacid,As(V))、一甲基砷(monomethylarsenic,MMA)、二甲基砷(dimethylarsenic,DMA)和砷甜菜碱(arsenobetaine, AsB)的含量进行测量,根据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海产品中砷含量的要求对海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利用危险熵数(hazardquotient,HQ)和致癌风险概率(carcinogenicrisk,CR)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海产品中总砷含量为1.45~42.54mg/kg,所有海产品中均能检测到5种砷化合物,其中无毒的AsB比例最高(93.45~99.96%)。在所有海产品中,贝类总砷含量最高,无毒的AsB所占比例较高;鱼类总砷含量低于贝类, AsB含量和比例较高,无机砷含量和比例较低。海产品中无机砷的含量均低于限量值,在国标要求的允许摄入范围内。海产品中无机砷的HQ均1, CR1×10~(-4)。结论广州市售海产品中砷含量处于安全水平,日常消费对人类不会造成致癌风险以及健康威胁。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砷化合物形态能够被分析测定。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态密切相关,仅测定食品中总砷的含量已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急需根据不同食品中的砷化合物形态种类建立适宜的分析检测方法,测定不同砷化合物的含量以准确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本文综述了海产品、大米、饲料、畜禽肉产品、食用菌等食品中存在的主要砷化合物形态及相关检测方法,并对常用的前处理方法和分离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砷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土壤中的砷。南京农业大学赵方杰团队近日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上发表论文称,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可以将砷甲基化,形成二甲基砷,造成水稻病害。一般认为,无机砷毒性较高,土壤中有些微生物可以将砷甲基化,形成多种甲基砷化合物,是一个解  相似文献   

11.
砷是一种公认的有毒有害物质,现在相关研究中常涉及的砷形态包括亚砷酸盐(arsenite,AsⅢ)、砷酸盐(arsenate,AsⅤ)、一甲基砷酸(monomethyl arsenic acid,MMAⅤ)、二甲基砷酸(dimethyl arsinic acid,DMAⅤ)、砷甜菜碱(arsenobetaine,AsB)以及砷胆碱(arsenocholine,AsC)。砷的形态与其生物可给性、毒性密切相关,烹调过程能够影响食品中砷的形态,进而可能影响到砷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性。因此,建立食品中砷形态分析的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砷的形态分析的检测方法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溶剂提取及微波、超声辅助提取等前处理方法以及砷的形态分析方法在食品中的应用,同时对砷的形态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磺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使用简单和价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动物抗菌治疗,但抗生素的滥用易导致动物源性食品抗生素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中磺胺类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主要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而动物源性食品样品复杂、基质干扰大,色谱分析方法通常耗时较长,费用昂贵,因此开发高效的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快检方法对磺胺类抗生素残留检测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动物源性食品磺胺类抗生素残留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场辅助加速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基于材料加速的相分离样品前处理技术,介绍了磺胺类抗生素的多种快检方法如荧光光谱法、化学发光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电化学法、免疫分析法和微生物抑制法等的研究进展,并对动物源性食品磺胺类抗生素残留快速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苯并咪唑类药物作为驱虫剂和杀菌剂广泛使用,该类组分及其代谢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液相色谱与液相色谱质谱法是目前检测食品中苯并咪唑类物质的常用方法,本文汇总了苯并咪唑类物质主要用途以及残留标志物等基本信息,论述了QuEChERS技术、固相萃取技术、液-液萃取技术以及分子印迹技术四种前处理方法,总结了液相色谱以及液质联用在检测食品中苯并咪唑上的应用,建议通过提高设备的小型化和自动化、精准前处理吸附剂材料以及完善质谱数据库来提高苯并咪唑类物质的检测水平,旨在为食品中苯并咪唑类物质检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大米中无机砷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两种前处理方法对大米中的无机砷进行提取,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进行测定。同时对大米样品进行微波消解后测定其中的总砷,通过无机砷及有机砷的总和计算两种前处理方法的回收率,从而对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对磷酸二氢铵、碳酸铵以及磷酸氢二铵等缓冲盐进行选择,并对p H值进行优化,确定最优的流动相条件。结果以12.5 mmol/L磷酸氢二铵作为流动相,调节流动相p H为8.5,流速为1 m L/min,可以将5种无机砷形态完全分离。对两种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前处理方法的提取效率均大于87.5%,其中酸-热辅助提取法的提取效率相对更高。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适合大米中无机砷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海产品中的砷及其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产品中的砷通过食物链富集的方式进入人体。海产品中检测出的砷形态有三价的亚砷酸盐(As(III))、五价的砷酸盐(As(V))、砷胆碱(As C)、砷甜菜碱(As B)、砷糖、砷脂等。各种形态的砷通过不同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毒性。砷的形态主要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联用(HPLC-ICP-MS)来测定的。有机砷中砷胆碱(As C)的代谢产物为砷甜菜碱(As B)和砷脂;砷甜菜碱(As B)经尿液直接排出;不同的砷脂代谢产物不一样;砷糖的代谢产物至少12种,最主要的是五价的二甲基砷酸盐(DMA(V))。无机砷(包括砷酸盐和亚砷酸盐)最后代谢产物为五价的二甲基砷酸盐(DMA(V))和三价的二甲基亚砷酸盐(DMA(III))。海产品经过不同烹调处理后,其总砷浓度或多或少都有增加,砷形态也有变化,部分加工会导致毒性增加。对于消费者来说,注意饮食习惯包括海产品摄入量,摄入间隔,日常营养元素摄入与烹调方式的选择等是预防过量摄入有毒砷形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砷是一种有毒类金属,已被确定为人类致癌物,砷中毒会造成人体多种健康问题。砷可以分为无机砷和有机砷,一般认为无机砷毒性大于有机砷。砷脂属于有机砷,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组织中。之前的研究认为砷脂毒性极低,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砷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砷脂的形态分析和毒性评价也逐步成为热点。目前已知的砷脂主要包括含砷脂肪酸、含砷碳氢化合物和含砷磷脂3种形态,且不同形态之间毒性各不相同。但由于其形态结构复杂、生物利用度低、含量低以及提取和检测难度高等原因,砷脂毒性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综述了海洋生物中砷脂主要形态的分析方法和毒性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阐明砷脂的形态、毒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一类含碳-氟键的高度稳定的极性有机化合物,全氟辛酸(Pentadeca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Sperfluorooctanesulphonate,PFO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得两种典型全氟化合污染物,这两种典型的全氟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此类全氟化合物因为具有持久的稳定性、生物积累性和多种毒性等,严重危害到了人类健康和其生存环境,多国政府纷纷颁布法令法规限制PFOA、PFOS的使用。因此食品基体中PFOA、PFOS的检测分析成为了当下分析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全氟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极性等理化性质和全氟污染物的危害毒性进行概述,其次根据其化学性质以及参考国标等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各种前处理方法,如:液液萃取、液固萃取、固相萃取、超声辅助萃取、QuEChERs等。其中QuEChERs方法结合多步净化方法能够最大程度降低食品中的基质效应。此外比较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方法在分离检测方面的优缺点,比较了已有文献中不同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下的检出限、回收率、RSD等数据,结果发现UPLC-MS/MS法由于低检出限,方法稳定,检测快速,结果准确确等优点,仍为当下主流的检测手段。本文对于制定相应食品中全氟化合物质量安全标准,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总结了当下全氟化合物所遇检测的瓶颈,期望能为当下国内外全氟化合物污染防治和制定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类水果,每年有大量的柑橘加工副产品产生,这些副产品中含有丰富的类柠檬苦素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等多种生理作用,已被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农业等领域。开发高效的类柠檬苦素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发快速的类柠檬苦素分析检测方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介绍了柑橘中类柠檬苦素结构特征及含量,重点综述了类柠檬苦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检测技术。总结发现新兴技术如超声辅助、超临界流体提取类柠檬苦素的提取效率较好,联合应用大孔树脂吸附、高速逆流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效果好。在检测技术方面,液相色谱是柑橘中类柠檬苦素使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可以准确检测出柑橘中所含类柠檬苦素的种类和含量,但高效、绿色、快速的前处理技术和便捷、高通量的检测技术还有待开发。本文为柑橘中类柠檬苦素的深入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为促进柑橘副产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食品中甜蜜素的添加情况,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重点。我国已经明确规定了甜蜜素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但超范围、超限量的使用情况却屡见不鲜。甜蜜素的分析方法包括样品前处理方法和甜蜜素的检测方法。根据不同的食品种类,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具体方法包括:透析法、除油脂蛋白沉淀法、挥发法、超声离心法和固相萃取法。甜蜜素的检测方法包括:常规理化法、色谱法、质谱法。本文从甜蜜素在国内食品行业的应用现状、样品前处理技术、检测方法及不确定度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找到最合适且快速准确的测定甜蜜素的方法,为食品安全监督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