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射频无线收发芯片的数字基带控制器,采用中芯国际0.18μm CMOS工艺设计。该基带控制器系统主要包括接口电路、组帧电路、解帧电路以及核心控制处理器,可实现SPI通信和多种收发功能操作。基带控制器最终被集成到射频收发机芯片中并进行了流片验证,测试结果显示,基带控制器面积为0.54mm2,所有功能工作正常,实测功耗0.59mW。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基于微小卫星测控通信分系统收发基带处理,主要包括上行基带信号位同步实现以及下行基带信号的数据复接、组帧打包、信道编码、基带成形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一种集数据信号和视频信号收发功能于一体的光收发模块——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单纤三向光收发模块.该模块由单纤三向光组件和相应的驱动、放大和控制电路组成,实现了语音、数据和视频3种业务在物理层的融合.依照相关标准对该模块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块能满足三重播放条件下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其主要核心部件是读写器和电子标签[1].RFID通信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读写器中的无线收发模块来完成,所以读写器中无线收发模块的基带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是当前研究UHF频段RFID系统的热点之一,这又涉及到了基带数据的编码解码的实现.本文根据IS018000-6C[2]提出的新的RFID空中接口通信的协议标准,提出了一种通用基带数据编码方法,并实现了UHF频段RFID系统通信时基带数据的编码方式,然后通过FPGA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5.
基于单片机和GPRS的配电变压器远程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C8051F020单片机和MC52i无线通信模块构建的密电变压器远程监测系统,采用单片机实现多通道数据采集,完成帧结构定制,并通过串口实现GPRS模块的控制和信息收发。  相似文献   

6.
10Gbit/s SFP+光收发模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报道一种10 Gbit/s SFP+(加强型小型化可热插拔)光收发模块.该模块由TOSA(光发送子系统)、ROSA(光接收子系统)和控制电路组成,实现了SFP+的智能化控制和模块状态监测功能.依照SFF-8431(多源协议)对该模块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块满足10 Gbit/s以太网的应用要求,且最高可支持11.3 Gbit/s的速率.  相似文献   

7.
《数字通信世界》2012,(6):39-39
江苏博纳雨田通信电子有限公司(博纳雨田)携系列北斗产品亮相年会。包括:北斗RDSS&RNSS和GPS多模模块(模块集成了北斗1代的收发射频通道、基带、功放、北斗2代B1以及GPS L1的射频通道和基带,模块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低功耗的特点):北斗RDSS&GPS  相似文献   

8.
通信基带模块需要以很高的速率对通信射频模块进行控制,现行技术依靠前向纠错码(FEC)或自动重传请求算法(ARQ)等特定纠错算法进行数据校验,前者算法比较复杂并需要较多的硬件资源和带宽,后者将因为双向数据传输和等待在通信通路中造成较大时延.本文提出了一种带有自适应纠错功能的通信射频模块控制电路,对信号跳变错误和有效信号跳变可以做出有效区分并加以处理,以较少的硬件消耗实现了对射频模块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其主要核心部件是读写器和电子标签。RFID通信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读写器中的无线收发模块来完成,所以读写器中无线收发模块的基带数据的接收和发送是当前研究UHF频段RFID系统的热点之一,这又涉及到了基带数据的编码解码的实现。本文根据IS018000-6C提出的新的RFID空中接口通信的协议标准,提出了一种通用基带数据编码方法,并实现了UHF频段RFID系统通信时基带数据的编码方式,然后通过FPGA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初春,日本村田制作所开发了大小只有9.6mm×9.6mm的WLAN模块(见图1)。WLAN 中所使用的收/发模块有两种,一种是只含有射频电路的“射频电路模块”;另一种是“全电路模块”,包括MAC控制电路和基带处理电路等数字处理单元。在上述的全电路模块中,不仅含有射频电路,还包括收/发信号所必需的全部基本电路。目前所用的WLAN收发模块的尺寸,通常和内置于PCMCIA标准卡或笔记本电脑中的小型PCI接口卡相当。有一种收/发模块的尺寸同SD存储器卡差不多,但也在32mm×24mm左右。村田制作所新开发的WLAN收/发模块的尺寸比SD存储器卡还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