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中检出多种致病菌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找出真正的致病菌,为研究类似的食源性疾病病因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标准化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个案调查表收集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描述事件特征、分析流行病学探索危险食物,采集的样本按照GB 4789系列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标准进行可疑致病菌分离培养,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按照DNA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搜索到共同进餐者30例,失访5例,其中符合病例定义的17例,罹患率为56.67%(17/30);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17/17)、腹痛(16/17)为主,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10/16);发病潜伏期为11~25 h;回顾性队列研究未发现可疑食物。在病例肛拭子中检出9株副溶血性弧菌,8株奇异变形杆菌,1株沙门菌混合副溶血性弧菌,1株空肠弯曲菌;在从业人员肛拭子中检出1株奇异变形杆菌;在环境涂抹拭子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在食品样品中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对从9例病例检测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发现其遗传相似性达97%以上。结论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食品卫生学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排除其他致病因子引起该起事件暴发的可能,认为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查明S饭店群体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找出可疑食物,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剩余食物样品等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暴发病例162例,罹患率22.2%(162/730),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162/162)、腹痛(96.3%,156/162)、乏力(77.2%,125/162)、恶心(68.5%,111/162)、呕吐(53.1%,86/162),平均潜伏期为12 h,病例对照结果显示扇贝(OR=1.74,95%CI=1.00~3.02)和牛仔骨(OR=2.87,95%CI=1.38~5.99)为可疑危险因素,34份粪便标本、1份甲鱼切块和1份砧板上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宴席食物导致群体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交叉污染和食品未加工熟透很可能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建议餐饮机构要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自我监管,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腹泻患者肛拭子标本和外环境样品的病原菌检测,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技术对一起多型别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农村喜宴食物中毒原因开展溯源分析。方法对采集的共20份肛拭子标本和外环境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PFGE分型及tdh、trh、tlh、toxR基因检测。结果 20份样品/标本中15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1株为tdh+trh-tlh+toxR+基因型,4株为tdh-trh-tlh+toxR+基因型。其中12份患者肛拭子标本中有9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7份为O3∶K6血清型,2份为O2群;3份墩板涂抹样品中有2份检出O3∶K6血清型,1份为O1群;3份剩余食物样品中有2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分别为O1群和O10群;厨师肛拭子标本检出O11群副溶血性弧菌;PFGE聚类分析显示7份患者肛拭子标本和2份墩板涂抹样品中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带型高度同源,剩余食物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核酸降解未能显示PFGE条带。结论本次事件是可疑食物交叉污染切菜墩板引起的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多种血清型别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生食三文鱼片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上海市生食三文鱼片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风险。方法按WHO/FAO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资料收集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报告,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应用了监测、膳食调查、生长模型,调整因子、Beta-Poisson剂量反应模型、蒙特卡洛模拟及统计方法。结果在上海市生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三文鱼片致病的发病概率1—2月、3—5月、6—8月、9—11月分别为8.00×10-7、6.23×10-7、4.14×10-6、8.71×10-6,敏感度分析显示6—11月生食三文鱼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对发病概率影响最大。结论上海市生食三文鱼片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存在比较小的健康风险,夏、秋季控制生食三文鱼片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是减少健康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及食用不同剂量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现61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98%)、腹泻(90%)、恶心(54%)等。食用白切鸡是发病危险因素(OR=9.25,95%CI:1.14~200.07),且与食物中毒几率呈剂量反应关系(χ2=25.71,P<0.01),厨师在对白切鸡切块过程中穿插处理罗非鱼是导致发生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同源性为100%。 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白切鸡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沿海城市食源性疾病爆发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为了调查2015年7月—2016年6月上海市内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及毒力菌株的分布,根据GB/T 4789. 201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从206份水产样品中分离出201株疑似副溶血性弧菌,挑取疑似菌株接种至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并获取最大可能数,提取菌株基因组DNA对其进行毒力基因鉴定。从上海芦潮港码头收集71份样品中,有59份样品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量为88.36 MPN/hg。上海市水产市场采样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高达91.11%,污染量为1 361.76 MPN/hg。其中,tdh、trh阳性菌株污染率分别为1.6%、1.0%,均分离自虾中。研究表明,上海市售水产品中虾类是总副溶血性弧菌及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最高的水产品种类。水产品市场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具有更高的污染率和污染量,水产品捕捞后的一系列操作增加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这些结果为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上海市生食水产品的安全状况,为食品安全分析和监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上海市生食三文鱼为代表的生食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对上海市3 个批发市场进行监测分析,在2013年基于GB/T 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共检测了90 个样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0.00%,其中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tdh+)的检出率为1.10%,使用MEGA软件根据16S rDNA序列开展了菌株多样性分析;根据调查的副溶血性弧菌在生食三文鱼中的污染情况,使用@Risk 5.5 软件分析了生食三文鱼可能引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风险,经Beta-Poisson剂量反应模型、蒙特卡洛模拟等分析后表明,生食三文鱼患病的概率为2.02×10-6,即每百万人有2 人发病;根据上海市三文鱼的平均消费总量,上海市居民每年生食三文鱼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可能的患病人数为111 人。上海市居民生食三文鱼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疾病的风险较小,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和每次三文鱼的消费量是减少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了解我国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找出风险监测及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重点区域。方法 以广州市往年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公布的其他区域中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2124份水产品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检出451份,检出率为21.23%。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检出率高于内地监测结果,广东地区检出率高于江浙地区,广东地区淡水鱼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于内地水产品检出率(χ2=4.845,P < 0.05)。结论 广东地区为国内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次为江浙地区,两地检出率均远高于内地,表明国内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风险监测重点区域为广东及江浙等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零售梭子蟹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上海市场零售梭子蟹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并对副溶血性弧菌可能引发的公共卫生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采用最可能数(MPN)法检测上海和宁波市售梭子蟹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带菌量,采用膳食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上海居民梭子蟹消费量进行调查,采用Risk Ranger软件对梭子蟹中副溶血性孤菌进行丰定量风险评估.结果 上海和宁波市零售梭子蟹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分别为60.5%和13.3%,阳性试样平均菌量分别为0.75 MPN/g和5.50 MPN/g.膳食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居民梭子蟹人均日摄入量为2.95 g/d.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风险评分为36分,梭子蟹食用者每人每天的发病概率为8.22×10-9,每年上海地区预期发生42.5例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病例.通过改变评估模型中某些风险的选择,如采取良好的控制措施,风险可降低至原来的1/10.结论 上海市售梭子蟹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可能对人群健康造成较高的风险,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菌污染面包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处置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确定病因食品,采集病例和食堂从业人员生物标本、剩余食品和环境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结合卫生学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暴发事件的发生原因。结果 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2021年5月20日重庆市某食品厂生产的某批次预包装面包为可疑食物,在食用该批次面包的73人中,有55人发病,患病率为75.34%,潜伏期中位数为15 h,同时,在剩余食品、相关环境样品、病人肛拭子中均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进食受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面包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温州市平阳县食物来源和食源性疾病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分布特点以及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TDH相关溶血素(TRH)检出情况。方法以5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和3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为研究对象,用标准血清进行血清学分群,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tdh基因和trh基因。结果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检出9个血清群,无优势菌群;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检出O1、O3和O4;以O3和O4为主,分别占48.7%(19/39)和46.2%(18/39)。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38株仅含有tdh基因,1株仅含有trh基因,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仅检出1株只含有tdh基因的菌株。结论平阳县食品风险监测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与分离自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都存在差别。本研究为预防和快速检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苏省淡水动物性水产品养殖环节中常见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等)的污染程度。 方法 参照《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淡水动物性水产品养殖环节中常见弧菌专项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样品的采集和检测。 结果 从淡水养殖场中采集水产品、水体、水底沉积物样品共507份, 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7株(3.4%); 霍乱弧菌4株(0.8%); 溶藻弧菌及创伤弧菌均未检出。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均不携带毒力基因(trh-;tdh-), 主要血清型为O5:H7(41.2%), 主要耐受的抗生素为头孢唑林(94.1%), 其中3株PFGE带型相似性系数100%; 4株霍乱弧菌均为非O1/O139群, 未发现耐药株。结论 江苏省淡水养殖环节中副溶血性弧菌环境污染程度低, 但在淡水养殖环节中检出致病性弧菌, 提示淡食用水产品依然可能存在引发食物中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方法收集整理2000-2007年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57.4%和56.0%。5-10月是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多发期,7、8、9月为高峰。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58.6%)和加工人员污染(18.6%)。主要中毒食品是混合食品(71.4%,如盒饭和桶饭)、畜禽肉加工制品(16.4%)和水产品(8.6%)。宾馆饭店是首要责任单位(33.6%),其次是集体供餐中的外送盒饭(21.4%)和单位集体食堂(20.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原,应在高温季节对餐饮和集体供餐单位加强预防生熟交叉污染的培训和监督。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006-2008年广东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和水产品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方法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2006-2008年我中心收集的279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这些菌株均由广东省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分离获得,分离地区覆盖广东的粤西、粤北、粤东和珠三角地区,其中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176株,水产品分离株103株。结果2006-2008年收集的279株副溶血性弧菌中,在176株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中完全分型168株,分型率为95.45%,共分出15个血清型,以O3:K6为主,占73.30%(129/176);在103株水产品分离株中完全分型57株,分型率为55.34%,其血清型别分布较分散,未见优势菌型,共分出40个血清型,主要集中在O1,O2,O3,O4,O5,O10,O11等7个菌群。结论2006-2008年广东各地区上送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以O3:K6为主,血清型地区差异不明显;水产品分离株血清型呈多样性,且与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的血清型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The genus Vibrio includes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at inhabit estuarine ecosystems. V. cholerae, V. parahaemolyticus, and V. vulnificus pose a considerable public health threat as agents of sporadic and epidemic foodborne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raw or undercooked contaminated fish or shellfish.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138 fish and shellfish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wiss market (fish fillets [n = 102], bivalves [n = 34], and squid [n = 2]).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was done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method 21872-1/21872-2:2007, using 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ucrose agar and chromID Vibrio agar as selective agar. Presumptive-positive colonies on 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ucrose agar or chromID Vibrio agar were picked and were identified by the API 20E and species-specific PCR systems. V. cholerae isolates were tested further by PCR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cholera toxin A subunit gene (ctxA). V.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 were tested by PCR for genes encoding for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 (tdh) and TDH-related hemolysin (trh). V. cholerae was isolated from three samples and V. parahaemolyticus from eight samples. None of these strains harbored species-specific virulence factors. Further, V. alginolyticus was isolated from 40 samples, and V. fluvialis was isolated from 1 sample. Our study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data for the assessment of exposure to Vibrio spp. in raw fish and bivalves consumed in Switzerlan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国家标准中的定性检测法与快速检测法中的普通PCR法在检测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上的区别与优劣,为今后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的改进依据及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时快速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GB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与SN/T1869-2007《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PCR法》对经阳性菌株污染的市售墨鱼干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并对2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2种方法在针对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上的比对结果均为检出。在实验耗时方面,国家标准法确认检出阳性需耗时4 d,快速检测法仅需耗时26 h。结论国家标准中的定性检测法与快速检测方法均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国标法在应对日常检验上标准且能够广泛应用,快速检测方法在快速、准确地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分析辽宁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共采集420份水产品,应用国标方法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及耐药性检测。结果 经国标方法和MALDI-TOF MS鉴定分离得到123株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29.29%(123/420)。不同种类、不同类别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海水产品检出率为33.44%,其中海水贝类检出率最高为49.51%;另外淡水产品中河蟹检出率较高为61.29%。分离的123株菌tlh基因全部阳性,未检测到tdh和trh基因,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显著,耐药率为94.31%。结论 辽宁省市售水产品不同程度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尤其在河蟹中存在较高检出,应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由水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同时,MALDI-TOF MS作为一种快速、准确、高通量的全新微生物鉴定技术,实现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的嗜盐性细菌,也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为了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视程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毒力因子、污染途径、食物中毒特点、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北京市平谷区2018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的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347例病人的信息, 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诺如病毒等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347例食源性疾病患者26~35岁年龄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大(32.0%)。疾病发生的场所主要为家庭(80.4%)。在明确的可疑原因食品中, 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20.7%)。共采集332份患者粪便标本, 检测出致病菌者79例, 检出率23.8%。沙门菌检出率最高(10.2%)、其次为致泻大肠埃希菌(9.6%)。抽取264份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 14份检出阳性, 检出率5.3%。第3季度致病菌检出率高于其他季度, 12、1、2、3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结论 应加强平谷区食源性疾病的季节性监测, 对易感人群、家庭进行食品卫生知识重点宣传教育, 尤其是肉与肉制品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种应用近红外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的方法。采用近红外荧光标记副溶血弧菌单克隆抗体,将副溶血弧菌多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多克隆抗体喷涂于硝酸纤维膜上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研制检测副溶血弧菌的近红外免疫层析试纸条及配套标准物质。研究表明,所建立的近红外免疫法对检测副溶血弧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为1.2×10~2 CFU/mL,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单增李斯特菌无交叉反应。通过效果评价试验发现,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较,所建立的近红外荧光法检测时间时间最短,检测限与RT-PCR法接近。近红外荧光法在45 min内即可完成检测,可用于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高效检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